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昨天,前「財爺」、特首參選人曾俊華先生公布其政綱。參選宣言中,曾先生指自己自幼習武,「都幾打得」。因此,筆者以為出任「財爺」長達9年的他會在政綱中,搶先強調其「最強武功」公共理財。相反地,他不但沒有顯示「打得」的「孖鬚」(muscle),反而像在「隱瞞家醜」般,公共理財隻字不提,卻把自己全無經驗的政改和23條立法放在最前,有如他在過去幾年不停「派糖」,只為買眼球、博掌聲。
筆者向來對事不對人,只是過去幾年研究香港社會經濟,客觀的數據反映,公共財政結構(fiscal architecture)是香港的重病根源,是下任特首帶領香港繼續前進的建構性議題。因此,筆者希望在此回顧香港近年極其「羞家」的公共理財表現,解釋問題的嚴重性。
預算案公布在即,筆者估算本年度財政盈餘將達900億元,是曾先生一年前估計的8倍多。過去7年合計,政府共錄得8000億元的實際財政盈餘(計回「派糖」及注資基金),但巨額盈餘沒有為港人帶來喜悅,反而留下愈來愈多怨氣及矛盾。6年前,政府斥資380億元向每人派發6000元,可能給市民帶來幾星期開心;但當公立醫院內科專科新症輪候時間,在5年間增加了一倍到近50個星期,病牀「常滿」,急症室等候時間動輒達20小時,我們值得反思,若將足以重建瑪麗醫院4次的380億元用來建新醫院,肯定能為更多市民買來60年的安心,而不止是買來短期的掌聲。
講到底社經矛盾還是土地問題
回顧過去9年,外匯基金只錄得15%的總回報,跑輸同期35%的通脹,實質回報是負20個百分點,看着也隱隱作痛!同期家庭收入中位數增加了46%,但扣除通脹,每年實質增長只得1.2%。當中受苦最大的,莫過於要租住私樓的家庭和正儲錢買樓的年輕人和中產,前者面對私樓租金同期飛升65%,遠高於一般通脹,令他們的購買力不升反跌;後者無論如何努力工作,收入都遠遠落後上升了近1.8倍的樓價。
當市民覺得勞動付出與收穫成反比,眼見生活質素下降、劏房蔓延、「有樓」和「無樓」者的資產懸殊、置業「靠父幹」等,當然會有不公義之感。再者,土地短缺不止令社會分化、猜疑,亦增加營商成本:寫字樓租金暴漲70%,當然吃掉中小企業的收入,令本來應屬員工的加薪變成了業主的加租。
講到底,原來社會經濟矛盾,還是土地問題!須知道,香港通脹有近一半源自住宅和商業租金。若我們在9年前便着手造地,力控租金升幅和通脹,同樣46%的收入增加,面對10%(而非35%)的通脹,市民實質感受到的加薪幅度便有天淵之別!
通脹長期高企,最痛苦的莫過於靠積蓄過活的退休長者。若一個退休人士在過去6年投資股票,即使賺到4%的年回報,也只是僅跟通脹打和;若同期的通脹不是4%而是1%,擁有流動資產的長者應付退休生活便輕鬆得多。
負20個百分點的實際回報,以將達1萬億元的儲備推算,等於輸掉2000億,足以興建20萬個公屋單位!過去6年,作為土地供應督導委員會(及其前身)的主席,前「財爺」實應及早對症下藥,而不是為自己連續7個財年、年年都錯估盈餘三成的「政績」沾沾自喜。
誠然,今天的香港有很多方面都需要大量資源,隨着人口老化更可能倍增。我們起碼有3種策略應對:
一、今天盡力儲蓄和節流,日後有需要時用儲備應付;
二、把握市場上已出現的結構性機遇,加快發展經濟,長期增加政府收入;
三、進行防患於未然的社會投資,讓今天增加的開支,為我們免卻日後更大筆、更長遠的負擔。
舉個例,若政府加強健康生活教育、增加社區設施,令長者保健得宜、體魄強壯,減低他們患病住院的頻率寗伅﹛A等於為政府節省緊急醫療(acute care)開支。
以一間企業打比方,作儲蓄節流選擇的,是個出納員的想法,就是只看着今天錢箱有多少現金,來決定明天用多少錢;但真正具前瞻性、有遠見、精於策略的財務總監(CFO),肯定不會只盲目儲錢,也會走另外兩條路:他會因應將來的龐大開支,今天便着手擴充有賺錢能力的生意,長久增加收入,同時作出投資,增加營運效率,以求長期節省成本。
公共投資應「投到樽頸上」
無論如何,當香港的勞動力和土地都已完全就業及飽和,便代表我們的經濟早已達容量極限,受制樽頸。因此,任何增加容量的投資,無論匯率、息率、環球經濟環境如何波動,對香港而言都穩賺不賠,令700萬港人全民受惠。
公帑來自納稅人,當然應「用在刀口上」,因此公共投資也應「投到樽頸上」。例如,啟德新發展區的地價在兩年半間躍升一倍!當一個全無往績可尋的新區,地價都有如此表現,便充分反映土地需求之龐大,完全「唔憂賣」。事實上,香港私樓單位平均面積在過去20年原地踏步,剛性需求完全被擠壓,所以今天在港何處賣地都有強烈承接。
只要政府「順市而行」,把握機遇,加快造地,增加物業供應以控制通脹,便可以讓700萬人的購買力大幅增加,人人都感受得到。另一方面,控制商業租金升幅,亦可讓更多跨國公司落戶香港,令它們不用擔心一旦兩年租約到期,就被大幅加租甚至被迫搬遷。
休養生息策略 已被證明全盤失敗
今天回首,過往一段時間政府沿用最懶惰、最「hea」的「休養生息」策略,已經被證明全盤失敗。香港只有少數人感受到經濟增長的成果,大眾反而被通脹和租金的壓力逼得難以喘息,看不到解決辦法,甚至覺得前路是絕路,更有些人喊着移民。若有人說「休養生息才是唯一出路」,恐怕不是自欺欺人就是指鹿為馬。
任何愛港之人聽到有人說要移民離港,都會心感陣痛。可惜,若下屆政府仍然不改正錯誤的理財策略,移民似乎愈來愈像是港人唯一的出路。
作者是「香港黃金五十」創辦人
筆者向來對事不對人,只是過去幾年研究香港社會經濟,客觀的數據反映,公共財政結構(fiscal architecture)是香港的重病根源,是下任特首帶領香港繼續前進的建構性議題。因此,筆者希望在此回顧香港近年極其「羞家」的公共理財表現,解釋問題的嚴重性。
預算案公布在即,筆者估算本年度財政盈餘將達900億元,是曾先生一年前估計的8倍多。過去7年合計,政府共錄得8000億元的實際財政盈餘(計回「派糖」及注資基金),但巨額盈餘沒有為港人帶來喜悅,反而留下愈來愈多怨氣及矛盾。6年前,政府斥資380億元向每人派發6000元,可能給市民帶來幾星期開心;但當公立醫院內科專科新症輪候時間,在5年間增加了一倍到近50個星期,病牀「常滿」,急症室等候時間動輒達20小時,我們值得反思,若將足以重建瑪麗醫院4次的380億元用來建新醫院,肯定能為更多市民買來60年的安心,而不止是買來短期的掌聲。
講到底社經矛盾還是土地問題
回顧過去9年,外匯基金只錄得15%的總回報,跑輸同期35%的通脹,實質回報是負20個百分點,看着也隱隱作痛!同期家庭收入中位數增加了46%,但扣除通脹,每年實質增長只得1.2%。當中受苦最大的,莫過於要租住私樓的家庭和正儲錢買樓的年輕人和中產,前者面對私樓租金同期飛升65%,遠高於一般通脹,令他們的購買力不升反跌;後者無論如何努力工作,收入都遠遠落後上升了近1.8倍的樓價。
當市民覺得勞動付出與收穫成反比,眼見生活質素下降、劏房蔓延、「有樓」和「無樓」者的資產懸殊、置業「靠父幹」等,當然會有不公義之感。再者,土地短缺不止令社會分化、猜疑,亦增加營商成本:寫字樓租金暴漲70%,當然吃掉中小企業的收入,令本來應屬員工的加薪變成了業主的加租。
講到底,原來社會經濟矛盾,還是土地問題!須知道,香港通脹有近一半源自住宅和商業租金。若我們在9年前便着手造地,力控租金升幅和通脹,同樣46%的收入增加,面對10%(而非35%)的通脹,市民實質感受到的加薪幅度便有天淵之別!
通脹長期高企,最痛苦的莫過於靠積蓄過活的退休長者。若一個退休人士在過去6年投資股票,即使賺到4%的年回報,也只是僅跟通脹打和;若同期的通脹不是4%而是1%,擁有流動資產的長者應付退休生活便輕鬆得多。
負20個百分點的實際回報,以將達1萬億元的儲備推算,等於輸掉2000億,足以興建20萬個公屋單位!過去6年,作為土地供應督導委員會(及其前身)的主席,前「財爺」實應及早對症下藥,而不是為自己連續7個財年、年年都錯估盈餘三成的「政績」沾沾自喜。
誠然,今天的香港有很多方面都需要大量資源,隨着人口老化更可能倍增。我們起碼有3種策略應對:
一、今天盡力儲蓄和節流,日後有需要時用儲備應付;
二、把握市場上已出現的結構性機遇,加快發展經濟,長期增加政府收入;
三、進行防患於未然的社會投資,讓今天增加的開支,為我們免卻日後更大筆、更長遠的負擔。
舉個例,若政府加強健康生活教育、增加社區設施,令長者保健得宜、體魄強壯,減低他們患病住院的頻率寗伅﹛A等於為政府節省緊急醫療(acute care)開支。
以一間企業打比方,作儲蓄節流選擇的,是個出納員的想法,就是只看着今天錢箱有多少現金,來決定明天用多少錢;但真正具前瞻性、有遠見、精於策略的財務總監(CFO),肯定不會只盲目儲錢,也會走另外兩條路:他會因應將來的龐大開支,今天便着手擴充有賺錢能力的生意,長久增加收入,同時作出投資,增加營運效率,以求長期節省成本。
公共投資應「投到樽頸上」
無論如何,當香港的勞動力和土地都已完全就業及飽和,便代表我們的經濟早已達容量極限,受制樽頸。因此,任何增加容量的投資,無論匯率、息率、環球經濟環境如何波動,對香港而言都穩賺不賠,令700萬港人全民受惠。
公帑來自納稅人,當然應「用在刀口上」,因此公共投資也應「投到樽頸上」。例如,啟德新發展區的地價在兩年半間躍升一倍!當一個全無往績可尋的新區,地價都有如此表現,便充分反映土地需求之龐大,完全「唔憂賣」。事實上,香港私樓單位平均面積在過去20年原地踏步,剛性需求完全被擠壓,所以今天在港何處賣地都有強烈承接。
只要政府「順市而行」,把握機遇,加快造地,增加物業供應以控制通脹,便可以讓700萬人的購買力大幅增加,人人都感受得到。另一方面,控制商業租金升幅,亦可讓更多跨國公司落戶香港,令它們不用擔心一旦兩年租約到期,就被大幅加租甚至被迫搬遷。
休養生息策略 已被證明全盤失敗
今天回首,過往一段時間政府沿用最懶惰、最「hea」的「休養生息」策略,已經被證明全盤失敗。香港只有少數人感受到經濟增長的成果,大眾反而被通脹和租金的壓力逼得難以喘息,看不到解決辦法,甚至覺得前路是絕路,更有些人喊着移民。若有人說「休養生息才是唯一出路」,恐怕不是自欺欺人就是指鹿為馬。
任何愛港之人聽到有人說要移民離港,都會心感陣痛。可惜,若下屆政府仍然不改正錯誤的理財策略,移民似乎愈來愈像是港人唯一的出路。
作者是「香港黃金五十」創辦人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