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街知巷聞﹕考古南丫島發現一地寶長青網文章

2017年02月0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2月05日 06:35
2017年02月05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在南丫島的榕樹灣後街,一輛救護車小心翼翼貼着行人路駛過。


轉彎時,倒後鏡差點擦到牆角。


「你知道為什麼這裏的街這麼窄?因為是跟着清朝的路建的,當時還沒有汽車。」Mick往街邊的薄餅店一指:「這裏的地底之前掘出了一個窰,應屬六朝至唐代,我們現在站着的地方,也掘到青銅時代的東西。」


在這充滿異國風情的小島,難以想像薄餅店下會掘出唐代的窰;在電線、水管交錯的馬路地底,會找到青銅時代的文物;在村屋後巷的小斜坡下,埋藏宋代的銅錢、唐代的墨硯;村屋之間的空地,是數千年前人們生活的地方。


Mick跟太太Kennis是住在南丫島的考古學家,這天跟着他們走過大街小巷,Mick像福爾摩斯般,發掘各種蛛絲馬迹,拼砌出小島數千年來的滄海桑田。


沙埔 全島考古重地

來自英國的Mick Atha跟太太Kennis同是考古學家,Mick在大學任教,Kennis則在私人考古機構工作,二人最近研究多年來不同專家在島上的考古發現,寫成新書Piecing Together Sha Po。Sha Po即沙埔,是全島最重要的考古地點。


「南丫島的歷史,還要上推至六千五百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南丫島的大灣曾發現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及建築遺存(structure),與香港其他沿岸的發現大致脗合,但二人說,要數最獨特的發現,則是沙埔。


沙埔即現時的沙埔新村(以前是海灘)及沙埔舊村(以前是高地),在榕樹灣碼頭下船,走十五分鐘就到。途中經過一間間村屋,在屋與屋的小巷之間隱約看到後方有個「大靠山」,「這座山以前更大,不過現在剷平了一部分,變成現在的民居。」而沙埔,就位於山邊的高地旁。


青銅時代 高地築作坊 製魚鈎小刀

走上小斜坡,到達在半山的沙埔舊村,難以想像村屋的水泥地堂,以前向海一邊是沙灘,而另一邊的山坡上,是三千年前青銅時代(公元前1500-500年)人們做工藝品、居住的地方。「在高地上,有石飾製作坊,同時在沙灘上,則找到人們造工具、煮食的證據。」


數千年前,高地上曾有石飾作坊,以石英製作耳環等飾物,同時在旁邊的沙灘,則找到鑄造魚鈎、斧頭的模具,及石箭頭、石刀等石器,風格與南中國海沿岸類近。「雖然香港其他地區也有作坊,但很少像這般,在高地建作坊,在後灘鑄銅,同時有不同活動。」Kennis解釋,由遺址的柱洞(建築支柱打進地上留下的洞)的分佈,可以推斷作坊屬杆欄式建築。「這個作坊有不少工具,生產比本地需求多,我們懷疑數千年前南丫島的人跟其他地區已有交流。」


當考古學家,也需要偵探頭腦。Mick說,「暫時發現的史前遺址大都在沿岸地區,我們斷定當時人們坐小船四處去,捕撈深海大魚為食,因為在沿岸發現大魚的魚骨,而且有做魚鈎的模具,不過當時的船用木做,幾千年後的今天已找不到了。」


憑土質推斷 數千年前有湖

那麼作坊為何建在高地上?他估計或與地質有關。「作坊需要有瓦遮頭,因在沙灘上難以建屋,否則颱風一來一吹便倒,而高地則是黏土,立柱建屋較穩固。」Kennis笑說:「所以景觀考古(landscape archaeology)也很重要。」景觀考古是研究過去不同時代人們與環境的關係,Mick指着小屋旁的斜路,「這裏以前有個潟湖。」數千年前的湖,怎麼看出來?


蛛絲馬迹之一,是土質。潟湖是海灣因泥沙沉積形成沙洲,被沙洲圍堵而形成的湖泊,「之前在湖的位置發現幼細的沉積泥土,加上地勢低窪,可以推斷是湖。」海岸線會隨沉積或風化改變,但數千年來,人們都習慣性沿海居住,因此由不同的文物出土位置,亦可推斷出不同年代的海岸線。


六朝至唐代 薄餅店地底發現窰

Kennis形容,整個南丫島的考古遍佈不同零星地點,在不同地方都有不同年代的文物出土,由新石器時代中期到清朝皆有(見表),以毗鄰沙埔的榕樹灣後街為例,2008年至2010年間,後街重鋪排污渠,當時進行了考古發掘及考古監察(見另稿),單是後街及沙埔一帶,就掘出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漢代、六朝、唐、宋、清朝的文物。


她說,除了在沙埔出土的青銅時代文物,榕樹灣的六朝至唐代文物也十分特別,顯示當時這個偏遠小島已跟官府有連繫。六朝包括漢末三國後的西晉、東晉、宋、齊、梁、陳(約公元265至589年),距今一千多年。Kennis當年曾參與後街的考古研究,單是後街就發掘出最少兩個六朝至唐代的窰,其中一個位於現時的薄餅店地底。


唐代「官磚」顯示與官府已有連繫

「由歷史文獻及窰的結構判斷,應是用來煮鹽的爐灶,可以推斷當時香港的製鹽工業有一定規劃,可能與當時官府專營的鹽業有關。」除了窰的遺址,南丫島與官府的連繫,也見於僅此一塊的唐代或以前「官磚」。叫「官磚」,因為上面刻有「官」字,或與官營事業、官方建築或官員有關。


「這種磚,人們叫『墓磚』,因為通常用來建墓,但也會用來建其他屋,上有官字,可能是來自官作坊或與官員有關,它的特別之處在於全香港只有這一塊官磚,廣東也有差不多的磚,但沒有官字。」此外,附近還找到唐代墨硯的殘片及北宋時期的銅錢,有楷書「明道元寶」字樣。「明道」是宋仁宗趙禎於公元1032至1033年的年號,距今約一千年。


史前清代文物混雜?

走在新鋪的水泥馬路上,難以想像腳下就是千多年前的古蹟。考古發掘通常是愈近地面的土層,愈是近代,但在南丫島後街,卻常是由史前時期到清代都混在一起。Mick說,在不少已發展城巿,「因為通常已鋪了各種管道、電線,而且由不同構機構在不同時間掘路,今年是換電線,下年鋪是水管,所以在頂部的文物通常都混在一起。」考古學家要根據泥土的質地和顏色劃分文化堆積層(cultural layer)。


判斷年代

考古學家要尋找蛛絲馬迹,判別文物屬於什麼年代,就得找鄰近地區的同期物品比較。由新石器時代至明朝的文物,二人都找了廣東沿岸的同時期物品比較,至於清朝,因內地對清代文物的關注及研究較少,他們則由美國、加拿大、澳洲、新西蘭的藏品入手。Kennis解釋,這些海外的文物,大都來自清末「賣豬仔」出洋的華人。


清朝 昔日梯田 現為斜坡

儘管早於六千多年前已有人在南丫島活動,現在最熱鬧的榕樹灣一帶有大量人口聚居,則始於清朝,而最早於榕樹灣定居的氏族,是橫塱的周氏。此後陸續有人來落地生根,小島開始熱鬧起來,至天后廟落成,更開始形成巿集,居民大多開墾土地耕作為生,亦有人以捕魚為業,現時沙埔附近的斜坡,還依稀可見清朝至二戰後的梯田痕迹。「直至七十年代,南丫島還是以種稻米為主,隨着香港經濟發展,農作物也由稻米變成果菜,為其他地區提供家禽、新鮮農作物。」小島的滄海桑田,也是香港發展的側影。


註:本文所有年份為在港出土文物年期,非以考古學年代定義劃分。


香港考古研究是怎樣?

自1920年代,不少離島都發現文物和先民遺蹟,將香港的歷史推至六千年前。不過,早期的考古勘察多由業餘人士發起,較為零星,其中芬戴禮神父參與了不少南丫島的考古研究。


到了1950年代,香港大學考古隊(香港考古學會前身)成立,考古勘察才較有組織,至1976年,政府確立古物及古蹟條例,並成立古物古蹟辦事處(古蹟辦),所有考古發掘均須申請牌照,有系統地監管考古活動。1983及1997年政府曾進行有兩次全港調查,評定已知考古地點的價值,並記錄新發現遺址。此外,政府亦曾邀請考古專家於湧浪、東灣仔北、沙下及掃管笏等地點進行搶救發掘。


施工前 評估考古價值

業內人士指出,香港的考古發掘較星羅棋布,通常是有人在具考古研究價值地點的範圍內向政府申請動土,常見例子是建村屋或大型基建。若是建村屋,古蹟辦通常會進行搶救發掘;若是大型工程,通常在設計階段已開始評估其考古潛質及文物將會受到的影響,從而建議相關的緩衝措施,例如更改設計、施工前進行搶救發掘,或施工期間進行考古監察,看看掘出來的物品是否具考古價值。最近通車的港島南線,就曾進行考古監察。


文﹕黃熙麗

圖﹕黃熙麗、受訪者提供

編輯﹕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