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社評】港大校長馬斐森(Peter Mathieson)請辭提前離任,明年1月生效,轉任蘇格蘭愛丁堡大學校長。馬斐森昨天在記者會交代辭職決定,強調父親住在愛丁堡,他自己對愛丁堡也很有感情,今次轉職是獵頭公司首先接觸自己,並非主動跳槽,又說當前香港複雜政治環境並非辭職主因。愛丁堡大學當然亦是一間出色的學府,然而馬斐森甘冒「不負責任」的惡名,自願減薪轉職,難免令人關注在香港政治鬥爭劇烈的氛圍下,港大校長一職是否已變成吃力不討好的燙手山芋。當迴避「政治熱廚房」的風氣,由政府蔓延到大學以至其他重要機構,使人擔心香港未來如何吸引頂尖國際人才。
港大捲入政治鬥爭
新校長遴選恐變戰場
大學校長於任期屆滿前辭職甚為罕有,馬斐森今次請辭,無可避免惹來離棄港大師生和不負責任的批評。馬斐森對此表達歉意之餘,暗示並非主動「搵工跳槽」,又提到若非愛丁堡大學學術水平與港大相若,絕不考慮轉職。不過獵頭公司會打馬斐森主意,是否正正反映他們研判馬斐森或有「跳槽」之意?既然馬斐森自言不喜歡未完成工作就離開,最後卻仍選擇轉職,難免令人相信背後有苦衷。
2014年4月,馬斐森上任時,曾被質疑對香港情况不熟悉,學術成就及能力也「未夠班」做校長等等。馬斐森接掌港大近三年,表現如何也許言人人殊,不過港大管理層近年人事變動頻頻,前首席副校長錢大康去夏轉任浸會大學校長後,空缺一直未正式填補,副校長(大學拓展)蘇彰德去年12月請辭,加上法律學院前院長陳文敏前年遭否決出任副校,不利馬斐森組織穩定的班底,管理工作自然事倍功半。
此外,香港專上教育界政治化的趨勢,顯然也是馬斐森相當關注的問題。去年8月,據知馬斐森在校委會上提到,珍惜校園言論自由,惟亦預計專上教育界政治化將長時間持續,坦言這會令校方分心,難以專注大學的使命,希望港大避免政治化。2014年佔領運動期間,馬斐森曾到金鐘慰問學生,惟去年逾百學生和校外人士圍堵衝擊校委會後,他也公開譴責學生的行動,強調應當理性討論,不容「暴民政治」。香港社會變得高度政治化,港大捲入政治鬥爭的漩渦當中,甚至成為其中一個風眼,校長難為實在可想而知。
內耗不斷元氣必傷
港大困境成社會寫照
馬斐森直言,港大校長是政治複雜的工作,惟強調香港複雜政治環境並非辭職主因,「蘇格蘭的政治環境與香港同樣複雜」。然而必須指出的是,蘇格蘭統獨之爭雖然激烈,可是各方以文明理性態度,透過對話處理分歧和爭議,不會動輒揚言「以武制暴」、「官逼民反」。當然,大學不應該是象牙塔,不可能遠離政治,大學生亦應關心社會,不過無休止地捲入政治鬥爭卻是另一回事。理性政治討論,跟你死我活政治鬥爭的最大分別,在於前者講的是事實和理據,後者講的是敵我矛盾勢不兩立,只重政治動員和力量比併,但求打擊對手。隨着馬斐森離任,下任港大校長遴選過程勢將成新一輪激烈政治鬥爭的戰場,會否對港大帶來更深傷害,備受關注。港大耕耘多年,在國際有一定名聲,成就得來不易,應當好好珍惜。港大未來何去何從,值得各方深思。
政治是妥協的藝術,來自英國的馬斐森,應該不乏處理政治爭議的經驗,問題是當前香港出現的非黑即白、完全沒有妥協餘地的政治鬥爭,港大作為全港最高學府,亦無法倖免。爭辯是哪一方先令大學政治化,屬於「有雞先還是有蛋先」的爭議,莫衷一是,徒亂人意,然而可以肯定的是,當大學被推到政治浪尖,沒有歇息空間,不斷鬥爭內耗,最後必然元氣大傷,而這正正亦是當前香港社會的寫照。由於政治鬥爭激烈,不少才俊之士近年對加入政府這個「熱廚房」,敬而遠之,直接影響政府管治質素。現在大學管理層也變成了「熱廚房」,實際上給香港社會敲響了一個重要警號。當「熱廚房」現象不斷向其他領域蔓延,必然削弱香港吸引世界各地頂尖人才的能力。如此趨勢,實非香港之福。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港大捲入政治鬥爭
新校長遴選恐變戰場
大學校長於任期屆滿前辭職甚為罕有,馬斐森今次請辭,無可避免惹來離棄港大師生和不負責任的批評。馬斐森對此表達歉意之餘,暗示並非主動「搵工跳槽」,又提到若非愛丁堡大學學術水平與港大相若,絕不考慮轉職。不過獵頭公司會打馬斐森主意,是否正正反映他們研判馬斐森或有「跳槽」之意?既然馬斐森自言不喜歡未完成工作就離開,最後卻仍選擇轉職,難免令人相信背後有苦衷。
2014年4月,馬斐森上任時,曾被質疑對香港情况不熟悉,學術成就及能力也「未夠班」做校長等等。馬斐森接掌港大近三年,表現如何也許言人人殊,不過港大管理層近年人事變動頻頻,前首席副校長錢大康去夏轉任浸會大學校長後,空缺一直未正式填補,副校長(大學拓展)蘇彰德去年12月請辭,加上法律學院前院長陳文敏前年遭否決出任副校,不利馬斐森組織穩定的班底,管理工作自然事倍功半。
此外,香港專上教育界政治化的趨勢,顯然也是馬斐森相當關注的問題。去年8月,據知馬斐森在校委會上提到,珍惜校園言論自由,惟亦預計專上教育界政治化將長時間持續,坦言這會令校方分心,難以專注大學的使命,希望港大避免政治化。2014年佔領運動期間,馬斐森曾到金鐘慰問學生,惟去年逾百學生和校外人士圍堵衝擊校委會後,他也公開譴責學生的行動,強調應當理性討論,不容「暴民政治」。香港社會變得高度政治化,港大捲入政治鬥爭的漩渦當中,甚至成為其中一個風眼,校長難為實在可想而知。
內耗不斷元氣必傷
港大困境成社會寫照
馬斐森直言,港大校長是政治複雜的工作,惟強調香港複雜政治環境並非辭職主因,「蘇格蘭的政治環境與香港同樣複雜」。然而必須指出的是,蘇格蘭統獨之爭雖然激烈,可是各方以文明理性態度,透過對話處理分歧和爭議,不會動輒揚言「以武制暴」、「官逼民反」。當然,大學不應該是象牙塔,不可能遠離政治,大學生亦應關心社會,不過無休止地捲入政治鬥爭卻是另一回事。理性政治討論,跟你死我活政治鬥爭的最大分別,在於前者講的是事實和理據,後者講的是敵我矛盾勢不兩立,只重政治動員和力量比併,但求打擊對手。隨着馬斐森離任,下任港大校長遴選過程勢將成新一輪激烈政治鬥爭的戰場,會否對港大帶來更深傷害,備受關注。港大耕耘多年,在國際有一定名聲,成就得來不易,應當好好珍惜。港大未來何去何從,值得各方深思。
政治是妥協的藝術,來自英國的馬斐森,應該不乏處理政治爭議的經驗,問題是當前香港出現的非黑即白、完全沒有妥協餘地的政治鬥爭,港大作為全港最高學府,亦無法倖免。爭辯是哪一方先令大學政治化,屬於「有雞先還是有蛋先」的爭議,莫衷一是,徒亂人意,然而可以肯定的是,當大學被推到政治浪尖,沒有歇息空間,不斷鬥爭內耗,最後必然元氣大傷,而這正正亦是當前香港社會的寫照。由於政治鬥爭激烈,不少才俊之士近年對加入政府這個「熱廚房」,敬而遠之,直接影響政府管治質素。現在大學管理層也變成了「熱廚房」,實際上給香港社會敲響了一個重要警號。當「熱廚房」現象不斷向其他領域蔓延,必然削弱香港吸引世界各地頂尖人才的能力。如此趨勢,實非香港之福。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