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楊志剛:「本報支持×××當特首!」長青網文章

2017年02月0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2月02日 06:35
2017年02月02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傳媒對特首參選人的支持或反對,對選舉工程和結果影響甚大。美國總統競選期間各主要媒體紛紛歸邊。《紐約時報》於投票日之前一個多月便在其社論公開宣布:「本報支持希拉里當總統,是基於她的才智、經驗和勇氣。」香港的媒體生態和政治文化與美國不同,各大傳媒鮮有立場鮮明地公布支持某一名參選人——親中媒體除外,因為它們緊貼中央立場,旗幟鮮明地支持中央所支持、反對中央所反對。但其他傳媒不作公開表態,並不表示沒有歸邊。在上屆特首選舉中,各大傳媒都歸了邊,今屆選舉又如何?


公開表態 反而乾淨利落

傳媒機構公開表態支持某參選人反而乾淨利落,亦是對讀者應有的交代。因為光明正大地宣布「支持×××做特首」,可讓讀者在解讀該傳媒的報道時,能自動將該傳媒的傾向考慮在內。


歸邊難免導致媒體報道上有所偏袒。理論上一份報章在歸邊之餘,在新聞報道上仍然可以基於事實、準確和持平。最理想的狀態,是傳媒機構對選舉的立場,只反映在社論中;至於新聞報道甚至評論版的文章,都盡可能爭取準確和持平。但在實際操作上,很難達到這個理想。大老闆向總編輯提示撐某參選人,老總難以置之不理,雖然老總會抱持專業原則,不讓任何違反專業操守的報道出街,不便將老闆的指示下達給前線的編採同事,對編採同事基於採訪所得而所撰寫的新聞稿,亦難以「大動手術」;但立心要撐某參選人,仍然是可以在不動聲色中向大老闆交差的。


較不動聲色更高的層次,是明目張膽而不被人詬病。專業的明目張膽,是以深入調查的方式,獨家挖掘其他參選人的負面新聞。上屆選舉中唐英年被發現僭建「地下皇宮」,是典型個案。以高度專業的調查採訪手法,讓幽暗的真相呈現於陽光底下,是踢爆而非抹黑,是發揮傳媒監察作用而非刻意偏幫某參選人,雖然客觀的後果確實是幫助了唐英年的競選對手。


一家傳媒機構歸向哪邊,由傳媒大老闆決定。在香港能夠做到主流傳媒大老闆,自然與各方面利益千絲萬縷。例如《明報》和《亞洲週刊》的大老闆是張曉卿;《信報》、新城電台和now TV的大老闆是李嘉誠和其家族;《星島日報》、《英文虎報》、《頭條日報》以及《東周刊》的大老闆是何柱國;《東方日報》的大老闆是馬澄坤;《蘋果日報》和壹傳媒的大老闆是黎智英;其餘如無綫電視、有線電視、商台等傳媒,哪個大老闆在特首選舉中沒有傾向?


不要說商業傳媒有傾向,就是由公帑營辦的香港電台,以及政府新聞處作為政府部門,於上屆特首選舉唐梁鬥得烽煙遍地時,亦在個別事件中作出偏頗處理。新聞處於5年前的2月8日晚上短短16分鐘之內,失驚無神連環發出兩份新聞稿,第一份指出梁振英在西九龍填海規劃比賽中擔任評審時,沒有作出相關的利益申報;第二份新聞稿指出唐英年作為時任財政司長在調低紅酒稅時,有依例在行政會議作出利益申報。該兩份新聞稿在高度敏感的時刻發放,令梁振英飽受輿論壓力。筆者於當年2月14日在《南華早報》發表評論文章,指出新聞處明顯是「挺唐打梁」,有違公務員政治中立的原則。當然,沒有相關的政策局在背後指示,新聞處作為執行部門是不會貿貿然在極度敏感時刻作出這樣敏感的聲明。


實質明撐暗撐 令讀者解碼缺鑰匙

政府新聞處况且如此,以商業運作的傳媒又如何?有傳媒機構不作公開歸邊,但實質上往往明撐或暗撐某參選人。這做法令讀者在解碼傳媒報道時,缺少了一條重要的鑰匙。傳媒要明撐某參選人,還須顧及專業操守;但要暗撐某名參選人,則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可以掌控的空間不小。


例如,港澳辦主任王光亞公開表示,中央對下任特首人選4項要求之一是「港人擁護」。於是,當一項民意調查顯示參選人曾俊華民望領先時,撐曾的傳媒機構便可以把這項民調作為頭條新聞重點報道,以盡量放大他「獲港人擁護」的優勢,並訪問專家學者,進一步闡述曾俊華親民和善於溝通、有助共建和諧等。


王光亞所說的中央4項條件還有「中央信任」、「有管治能力」。於是撐林鄭月娥的傳媒機構,大可重點突顯她「好打得」的一面,放大其全面的管治能力,而把民調結果的新聞在內頁中輕輕帶過,重點帶出的不是曾俊華的民望領先,而是林鄭月娥不斷收窄與曾俊華的民望差距。


傳媒是影響選情的參與者

以上兩種的新聞處理方法,都是合乎專業要求和基於事實的準確報道。是否客觀持平,屬見仁見智。是否中立,則不談也罷。「中立」不是新聞專業操守的要求,「準確、持平」才是。傳媒在特首選舉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單是報道者和解讀者,更是影響選情的參與者。傳媒工作者面對香港的複雜政治環境、複雜的選舉形勢、大老闆的提示、市場的壓力、讀者的期望和專業操守的多項力量撕扯要求下,能夠做到準確,已非易事;要做到持平,更是需要智慧、專業和承擔的高難度動作。


香港的小圈子選舉,以規模來說遠較其他民主社會的選舉為小;但以複雜程度來說,則較全民普選為高,因為多了中央取態的因素。中央一日不作清晰明確的指向,則所有利益相關者,包括部分傳媒大老闆,都逃避公開表態。看看聽令於中央的政治團體左閃右避的窘態和矛盾,可見一斑。中央在特首選舉中作出有主導的取態,亦屬當然。回歸前英國「空降」港督來港,港人零發言權;今日香港作為中國特別行政區,在發展至全民普選的過程中,中央不作主導,才是新聞。這個複雜性會不斷持續並且愈來愈難以處理,直至我們能夠一人一票選出特首,才會讓選舉趨於正常。


作者是教育工作者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