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特首選舉進入直路個多月,參選人也用盡了辦法向媒體標榜自己如何「貼地」。似乎,他們都知道,沒有北京「開綠燈」也未必當不上特首,但是被公認為「離地」就必敗無疑。可惜,所有參選人都只懂借助噱頭和精句,在媒體和網上輿論去建立「貼地」形象,卻從沒有人提出方案去解決官民脫節這個根本問題。
我們欠缺由下而上的溝通制度
回歸以來,任何稍為具爭議的政策,無論官員如何努力去諮詢,在政策出爐後都會引來四方八面的反對。問題的癥結在於我們欠缺一套由下而上的溝通制度。在具備成熟民主制度的國家,立法機關的議員都能夠肩負起收集民意和跟群眾溝通的責任,再配合執政黨的草根組織,民意便能夠在政策醞釀期有所參與。我們的官員在構思政策時卻只能閉門造車,有了想法才透過單向的諮詢去拿揑市民的想法。結果,市民往往要從報紙知悉政策的細節。到時候,批評和抗議便變成了唯一表達民意的渠道了。
今天制度下,官員要知道草根民意,便要靠民政事務處去穿針引線。表面上,民政處可以跟代表社區民意的分區委員會(由各互助委員會和大廈法團代表組成)收集意見。奈何多年來政府只是委任「啱嘴型」的人入這些分區委員會,讓民政處喪失了回歸前有效收集民意的能力。加上問責官員抗拒落區,我們的政府又怎可能懂得按照普羅大眾的意願去施政呢?
不妨參考新加坡政府方法
我認為,香港不妨參考新加坡政府收集民意和動員社區支持者的方法。那裏的地區居民組織叫「民眾俱樂部」(Community Clubs),而上面策劃的機構是「人民協會」(People's Association)。這些組織跟我們區議會的不同之處,在於執政黨的官員慣常經「民眾俱樂部」,跟各階層的老百姓接觸,建立彼此雙向溝通的渠道。那裏的部長也同時是國會議員,他們會經常在「民眾俱樂部」和市民舉行不同形式的互動活動,藉此聯繫選民。如果跟選民聯繫得不夠好,出色的部長也有機會選舉落馬而下台,前外交部長楊榮文便是一個例子。
任何有為的特首,也應該考慮「收集民意三部曲」。首先,要投放資源設立如「民眾俱樂部」的組織,伙拍區議會和區內的法團、互委會等,去有系統地為地區居民做服務和搞活動。到了政府有需要聽取民意,便可以在這些地方「收風」了。同時間,新特首要重視區議員對地區脈搏的了解,要大幅度委任區議員進入各個政策諮詢組織。此舉可以讓民選區議員為政府收集民意和推銷政策。如果政府在地區有既定的伙伴幫忙推動政策,問責官員也不會再對落區無從入手。新特首一定要規定問責官員定期落區,和市民進行大型的溝通活動,以洗脫政府的「離地」形象。
如果新特首和問責班子有一套聆聽民意的新方案,讓官員能夠一路聽民意一路微調政策,反對意見將會大幅減少。到時候也許能夠擺脫「離地」形象,自然做到「轉運時來自興家」的功效。
作者是醫生、九龍城前區議員
我們欠缺由下而上的溝通制度
回歸以來,任何稍為具爭議的政策,無論官員如何努力去諮詢,在政策出爐後都會引來四方八面的反對。問題的癥結在於我們欠缺一套由下而上的溝通制度。在具備成熟民主制度的國家,立法機關的議員都能夠肩負起收集民意和跟群眾溝通的責任,再配合執政黨的草根組織,民意便能夠在政策醞釀期有所參與。我們的官員在構思政策時卻只能閉門造車,有了想法才透過單向的諮詢去拿揑市民的想法。結果,市民往往要從報紙知悉政策的細節。到時候,批評和抗議便變成了唯一表達民意的渠道了。
今天制度下,官員要知道草根民意,便要靠民政事務處去穿針引線。表面上,民政處可以跟代表社區民意的分區委員會(由各互助委員會和大廈法團代表組成)收集意見。奈何多年來政府只是委任「啱嘴型」的人入這些分區委員會,讓民政處喪失了回歸前有效收集民意的能力。加上問責官員抗拒落區,我們的政府又怎可能懂得按照普羅大眾的意願去施政呢?
不妨參考新加坡政府方法
我認為,香港不妨參考新加坡政府收集民意和動員社區支持者的方法。那裏的地區居民組織叫「民眾俱樂部」(Community Clubs),而上面策劃的機構是「人民協會」(People's Association)。這些組織跟我們區議會的不同之處,在於執政黨的官員慣常經「民眾俱樂部」,跟各階層的老百姓接觸,建立彼此雙向溝通的渠道。那裏的部長也同時是國會議員,他們會經常在「民眾俱樂部」和市民舉行不同形式的互動活動,藉此聯繫選民。如果跟選民聯繫得不夠好,出色的部長也有機會選舉落馬而下台,前外交部長楊榮文便是一個例子。
任何有為的特首,也應該考慮「收集民意三部曲」。首先,要投放資源設立如「民眾俱樂部」的組織,伙拍區議會和區內的法團、互委會等,去有系統地為地區居民做服務和搞活動。到了政府有需要聽取民意,便可以在這些地方「收風」了。同時間,新特首要重視區議員對地區脈搏的了解,要大幅度委任區議員進入各個政策諮詢組織。此舉可以讓民選區議員為政府收集民意和推銷政策。如果政府在地區有既定的伙伴幫忙推動政策,問責官員也不會再對落區無從入手。新特首一定要規定問責官員定期落區,和市民進行大型的溝通活動,以洗脫政府的「離地」形象。
如果新特首和問責班子有一套聆聽民意的新方案,讓官員能夠一路聽民意一路微調政策,反對意見將會大幅減少。到時候也許能夠擺脫「離地」形象,自然做到「轉運時來自興家」的功效。
作者是醫生、九龍城前區議員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