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邀得「名嘴」森美拍片力撐,再登上Sportsoho封面介紹洪拳,在社交媒體炙手可熱,曾俊華最近的公關工程可謂着着先機。本來已經領先的民意,更錦上添花了。形勢之好,一時無兩。
不少人認為他應該會是個好特首(起碼,應該會比另外兩名太太都好吧?),甚至有更多人認為,民主派選委是時候實際一點,二話不說趕快提名曾俊華入閘,再投票確保他穩坐特首寶座,以防有人繼承「狼英」路線,禍延香江。
曾俊華的吸引力
確實,經過梁振英的5年「虐待」之後,香港人看見曾俊華會有這樣猴急的反應,可算正常不過。曾俊華形象開明、屬「海歸派」、自命自由主義者、來自本港傳統英式名校,他的一切彷彿就代表着過去輝煌、和諧、充滿希望的香港。但這些印象,是否就等於他會是一個好特首呢?當年梁振英上場之前,拿着紙筆摺櫈,印象也是親民得很,不是嗎?
就算退一萬步,姑且假設曾俊華將會是個好特首。筆者認為,即使如此,我們依然必須堅持制度上的改革,堅持真普選。
試想想,主權移交將近20年了,我們才等到一個曾俊華。他的5年任期完結後,我們要再等多少個20年,才有下一個「曾俊華」?更甚者,其間我們要經歷多少個「梁振英」?而我們的香港又可以承受多少個「梁振英」的摧殘?
所謂真普選、所謂民主、所謂「換人換制度」,就是要確保當下一個民心所向的「曾俊華」出現時,他能夠順利獲得民意授權而當上特首,而不必再向鄉議局或者中聯辦拜票。或者起碼,當下一個民心背向的「梁振英」出現時,我們也可以用民主選舉的方法,除之而後快。
參選者的執政意志和高度
我們當然不會(也不應該)期望有任何一名特首參選人,會和我們一樣抗爭,振臂高呼「撤回8.31框架」;但同樣地,特首凡事被動,只等待中央「恩准」,也不會是香港人所期望看見的。那麼,究竟有意參選特首者應當如何是好?
另一名參選人胡國興已經向大家證明了:8.31框架以外,既能符合港人訴求,又可為中央接受的政改方案,是存在並可行的。當然,胡官的方案不是唯一可行的道路,甚至不是最好的方法。而事實上,以曾俊華的行政經驗、政治智慧和公關手腕,如他有這樣的意志,他絕對能夠提出更好的方案。香港人絕對有理由對他抱有更大的期望、更高的要求。
曾俊華說,要「讓年輕人有希望」。很好。
但筆者相信,「讓年輕人有希望」的方法就是讓他們看見未來。所以,我們的選委隊伍會見每名特首參選者時,都不厭其煩地要求他們拿出邁向真普選的路線圖。因為,解決問題的方法是面對問題,而不是逃避問題。
建構希望的基礎
如果作為特首參選者,面對政改問題的取態只不過是空泛地「爭取共識」和「製造氣氛」供社會討論,未免有點敷衍。因為,上次政改已經證明,在8.31框架之內,香港人根本無法取得共識,社會繼而進一步撕裂。8.31框架本身就是社會不穩和分化的元兇。所以一邊以8.31框架為討論基礎,卻一邊奢望透過諮詢和等待就可以化解社會矛盾,實有如緣木求魚。
香港值得擁有一個從港人角度思考問題的特首。他應當有執政的意志和高度,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案,然後盡力向中央反映、溝通甚至談判。否則,「讓年輕人有希望」和「修補撕裂」等願景恐怕將會流於空談罷了。
病人前來求醫,我們當醫生的,就應該提出治療的計劃和目標,然後和病人共同商議完整的治療方案,再付諸實行。這樣病人才會感覺安穩,放心把健康交到醫生手上。
反之如果醫生敷衍說:「傾下先啦。睇下點,下次覆診再算啦。」
試問病人該作何感想?
(作者按:本文為個人意見分析,並不代表「民主300+」立場)
作者是杏林覺醒發言人
不少人認為他應該會是個好特首(起碼,應該會比另外兩名太太都好吧?),甚至有更多人認為,民主派選委是時候實際一點,二話不說趕快提名曾俊華入閘,再投票確保他穩坐特首寶座,以防有人繼承「狼英」路線,禍延香江。
曾俊華的吸引力
確實,經過梁振英的5年「虐待」之後,香港人看見曾俊華會有這樣猴急的反應,可算正常不過。曾俊華形象開明、屬「海歸派」、自命自由主義者、來自本港傳統英式名校,他的一切彷彿就代表着過去輝煌、和諧、充滿希望的香港。但這些印象,是否就等於他會是一個好特首呢?當年梁振英上場之前,拿着紙筆摺櫈,印象也是親民得很,不是嗎?
就算退一萬步,姑且假設曾俊華將會是個好特首。筆者認為,即使如此,我們依然必須堅持制度上的改革,堅持真普選。
試想想,主權移交將近20年了,我們才等到一個曾俊華。他的5年任期完結後,我們要再等多少個20年,才有下一個「曾俊華」?更甚者,其間我們要經歷多少個「梁振英」?而我們的香港又可以承受多少個「梁振英」的摧殘?
所謂真普選、所謂民主、所謂「換人換制度」,就是要確保當下一個民心所向的「曾俊華」出現時,他能夠順利獲得民意授權而當上特首,而不必再向鄉議局或者中聯辦拜票。或者起碼,當下一個民心背向的「梁振英」出現時,我們也可以用民主選舉的方法,除之而後快。
參選者的執政意志和高度
我們當然不會(也不應該)期望有任何一名特首參選人,會和我們一樣抗爭,振臂高呼「撤回8.31框架」;但同樣地,特首凡事被動,只等待中央「恩准」,也不會是香港人所期望看見的。那麼,究竟有意參選特首者應當如何是好?
另一名參選人胡國興已經向大家證明了:8.31框架以外,既能符合港人訴求,又可為中央接受的政改方案,是存在並可行的。當然,胡官的方案不是唯一可行的道路,甚至不是最好的方法。而事實上,以曾俊華的行政經驗、政治智慧和公關手腕,如他有這樣的意志,他絕對能夠提出更好的方案。香港人絕對有理由對他抱有更大的期望、更高的要求。
曾俊華說,要「讓年輕人有希望」。很好。
但筆者相信,「讓年輕人有希望」的方法就是讓他們看見未來。所以,我們的選委隊伍會見每名特首參選者時,都不厭其煩地要求他們拿出邁向真普選的路線圖。因為,解決問題的方法是面對問題,而不是逃避問題。
建構希望的基礎
如果作為特首參選者,面對政改問題的取態只不過是空泛地「爭取共識」和「製造氣氛」供社會討論,未免有點敷衍。因為,上次政改已經證明,在8.31框架之內,香港人根本無法取得共識,社會繼而進一步撕裂。8.31框架本身就是社會不穩和分化的元兇。所以一邊以8.31框架為討論基礎,卻一邊奢望透過諮詢和等待就可以化解社會矛盾,實有如緣木求魚。
香港值得擁有一個從港人角度思考問題的特首。他應當有執政的意志和高度,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案,然後盡力向中央反映、溝通甚至談判。否則,「讓年輕人有希望」和「修補撕裂」等願景恐怕將會流於空談罷了。
病人前來求醫,我們當醫生的,就應該提出治療的計劃和目標,然後和病人共同商議完整的治療方案,再付諸實行。這樣病人才會感覺安穩,放心把健康交到醫生手上。
反之如果醫生敷衍說:「傾下先啦。睇下點,下次覆診再算啦。」
試問病人該作何感想?
(作者按:本文為個人意見分析,並不代表「民主300+」立場)
作者是杏林覺醒發言人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