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筆陣:參選宣言政治學 /文:蔡子強長青網文章

2017年01月2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1月26日 06:35
2017年01月26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文章】上周四,已辭去財政司長一職的曾俊華,正式宣布參選特首。當日他所發表的參選宣言,事後廣獲好評。網絡媒體「眾新聞」,更根據社交媒體數據蒐集及分析公司的網絡輿情調查,作出了〈曾俊華參選宣言加分 網絡正評升逾一成〉的報道。
究竟怎樣才算得上是一篇好的參選宣言?當中有什麼竅門?今天且讓我們探討一下。
參選宣言不同參選政綱
很多人都把參選政綱和參選宣言兩者混淆,哪怕是參選人自己,只要大家看看今次另外兩名參選人胡國興及葉劉淑儀,就不難領略到。兩人在宣布參選特首的場合,都只是發表自己的參選政綱,而缺乏像樣的參選宣言,結果大家只記得兩人曾說過像流水帳般的一大堆東西,卻對他們參選的理念缺乏一個鮮明的印象。
好的參選宣言,關鍵是能夠以自身經歷來道出從政的基本信念和願景,即近年流行說的所謂從政的「初衷」、「初心」,並把之昇華,結連到國家民族層面的核心價值,為自己參選提供一個正當、讓公眾信服以至引發共鳴的理由,讓人接受你之所以參選,並非純粹出於一己的虛榮和野心,而是與每個人都有關。
且讓我們先從兩篇頗有口碑的美國總統演說作為例子說明。
奧巴馬:從芝加哥的貧民窟出發
首先讓我們看看奧巴馬,這位我認為是美國史上演講最好的總統,從他於2007年2月10日宣布角逐美國總統時的參選宣言講起。
首先,他回憶起20年前來到芝加哥,這個其政治事業的起步點。他說當時舉目無親、身無分文,在前路茫茫之際,全賴教會給他一份社區組織者的工作。當時他全憑一個單純但卻有力的信念來激勵自己,那就是——自己能夠為建立一個更美好的祖國獻上一分力。他憶述當時在芝加哥的種種遭遇:在該市一些最貧困的地區工作,看到廠房如何一間一間倒閉,家庭因而破碎,孩童被推到暴力邊緣。他說:There's a hole in that boy's heart that no government alone can fill.
奧巴馬說這就是他踏上政途的起點。3年後,他返回校園並重新裝備自己,希望知道如何可以從法律層面來保障人權。畢業後,他順理成章的成了人權律師,接着他又發現只有從立法層面,才能更主動、更積極、更好地幫到這些有需要的人,於是他走了去選議員……聽奧巴馬在其參選演說中娓娓道來,他從政以及最終決定參選總統,彷彿就是那麼的自然而然、順理成章,更會被其經歷打動。
克林頓的崎嶇成長路
再讓我們看看克林頓於1992年7月16日在民主黨全國黨代表大會發表接受黨提名角逐總統的演說。
他一開始便說:Tonight, as plainly as I can, I want to tell you who I am, what I believe, and where I want to lead America.
接着他道出自己崎嶇的成長路。他說從未見過父親,因為自己尚未出生,父親便在雨中駕車前往看母親的路上撞車離世,留下自己成了遺腹子。從此母親便要負上一家生活的重擔,為了謀生,她得忍痛把自己留給祖父母看護,所以至今他仍記得每次在火車站兩母子離別的情景。禍不單行,母親後來又患上乳癌,但為了這個家庭,她還是咬緊牙關,一關又一關的熬過。
這些經歷,克林頓說就是為何自己要踏上政途,致力為國民爭取一個更好的醫療保障制度,以及一個老有所依和幼有所長的福利制度的起點。
他又希望以自己參選總統的經歷,來鼓勵那些自小便喪失父親或母親的小朋友:And I want to say something to every child in America tonight who is out there trying to grow up without a father or a mother: I know how you feel. You are special too. You matter to America. And don't you ever let anybody tell you can't become whatever you want to be.
因此當奧巴馬和克林頓參選時說自己關注貧窮、健保、家庭等議題,不會讓人質疑是否冠冕堂皇的說話,因為兩人所說的親身經歷,讓大家有理由相信他們對此感同身受。
我們再看看今次曾俊華的參選宣言。
從移民辛酸道出自己從政的「初心」
外間一直對曾俊華的一大質疑,就是他「美國仔、美國心」,不夠「愛國愛港」,難以託付重任。而今次這篇參選宣言,卻巧妙地以他自己的成長經歷作出含蓄的反駁。他說自小移民,在異鄉歷盡移民的辛酸,飽受歧視,甚至為此跟洋人打架,最後經歷了保釣運動之後,鳥倦知還,並在1982年香港爆發前途問題,大量人移民,最人心惶惶時毅然返港,回港建港,更在30多年後,香港再現移民問題之際,再毅然決定參選特首。為的就是要表明,自己30多年來,一路走來,始終如一。
很多說話,如果由其他參選人如林鄭月娥或葉劉淑儀道出,或會讓人聽得「骨痹」,但由他有着這樣經歷的人口中說出「民族不強大,國家不發達,就連海外遊子都不容易抬起頭做人」,卻又是那樣順理成章。
曾俊華就是如此,從移民辛酸中道出自己從政的「初心」,讓他的參選有一個正當、為人所信服的理由。
相比來說,林鄭月娥那一篇在這方面卻缺乏鋪排,甚至太多自我感覺良好的說話,用來合理化自己參選,例如「我秉持廉潔奉公、全情投入、力求創新、重視溝通、待人處事,一視同仁」、「過去幾年,作為政務司司長,我兼任扶貧委員會主席,在扶貧、安老、助弱工作的力度和成效,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在參選宣言中太過「認叻」,與今時今日的政治氛圍實在背道而馳。
要引發共鳴 就必須道出時代的情感
但要成為一篇能夠感動人心、引發共鳴的參選宣言,除了以自身經歷提供一個正當的動機外,它也必須道出時代的情感。
曾俊華在今篇演說中,花了很大篇幅去描述社會的分歧、矛盾和撕裂,這其實是中間多數民眾心中的鬱結,讓大家容易產生共鳴。在演說末,他更鼓勵大家「我們很多人都曾經在社會動盪的年代生活過,親眼目睹社會可以如何對立;偏見可以如何蔓延;矛盾和衝突可以如何無日無之。有人甚至悲觀地認為,這是社會的常態,甚至是結局。但後來,我們都看到,憑着信任、團結和希望,我們最終都可以達成和解,改革得以推行,歷史向前邁出一大步」,可說他是捕捉到大家心裏的情感。
「我」與「我們」的分別
另外,粗略統計,曾俊華的參選宣言連標點共4684字,當中他用了48次「我們」及81次「我」。與此相比,林鄭月娥的參選宣言連標點共1347字,當中她卻只用了4次「我們」,但卻用了45次「我」。
林鄭似乎很想告訴大家:「我」在這樣想、「我」在那樣想、「我」想這樣做、「我」想那樣做。相反,曾俊華想告訴大家的,卻是「我們」在生活中有何共同經驗、「我們」一起面對怎樣的難題,更重要的是,「我們」又可以一起做些什麼。
他甚至最後直截了當地說「我今天不是一個人走出來宣布參選,我今日是要向全港735萬市民發出一份邀請,讓我們一起努力,令香港變得更加好」,更在最後一句說「你可能不相信我一個人的力量,但是我相信你們,我相信香港」,把自己身段放得很低。
林鄭被稱為「好打得」,但要成就大事,「我」與「我們」兩者間的分別,似乎她還有待「勘破」。要記住,奧巴馬說的是「Yes we can」,不是「Yes I can」。
演說要度身訂做
在教演講課時我常跟學生說,一篇演說如果遮住了講者和演講對象兩欄,你發現可以「照辦煮碗」把它放在所有場合任何人都可以用得到,不用刪改一字,這篇演說就定必寫得好極有限。
相反,曾俊華這篇演說便引入了很多個人化經歷和元素。例如,除了移民經歷之外,還有武學修養。很多人都知道他習武、習劍,演說中,他就以「中國功夫講究的不是以力制勝,而是武德,是節制,是『能容人處且容人』」,來呼籲大家要有胸襟去包容社會上的分歧與矛盾。
且看林鄭下周能否扳回一城
當然,香港政治複雜的地方,是這篇演說既是寫給700萬香港人看,也是寫給1194名選委看,更是寫給中央看的,尤其是「核心」看。
近日有專欄作家陸續發掘出曾俊華那篇演說中內藏的政治密碼,例如在概念、用詞等,與「核心」的內在聯繫。必須承認,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因此也不在這裏獻醜了。
以林鄭的ego,相信很難接受在選戰的第一回合就在參選宣言這一環被對手比了下去。且看她會否亡羊補牢,在盛傳下周舉行的造勢大會中,拿出一篇較為像樣的演說,為自己扳回一城。
蔡子強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