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雖然沒有明確規定所謂精神這回事都必須是正面的價值和特性,但家醜又怎好意思外傳?能夠拿出來的身分形象又怎會是陋習缺點?所以話說回來,土生土長的香港人究竟有沒有值得自豪值得我們自覺高人一等的地方先?
黃霑示範「爛做」精神
什麼是香港人?除了土生土長之外,還有什麼其他條件?說廣東話,愛去茶餐廳,能包容中西文化。這些都是活生生的硬件事實,有出世紙和生活習慣做證據,是律師可以在法庭上搬出來和證明得到的定義。其他呢?香港人就一定守望相助?香港人就一定逆境自強?別天真吧,傻豬來的。別說那並非香港人的普遍價值,就算是(雖然沒可能),你好意思把它放在枱上嗎?那不是很幼稚嗎?不是很一廂情願嗎?不是自我陶醉嗎?不是無知得教人討厭嗎?你覺得很正面?我只覺裝模作樣。最重要,這根本不可驗證。作為口號,亦沒多少人篤信和奉行。那麼說到底,根本就沒有「香港精神」這回事?我覺得有。
什麼是「香港精神」?就是「爛做」。Ben sir上身,香港話的「爛」,就是不停,就是有很多次的意思。「爛飲」就是不停喝酒,「爛滾」就是去了很多次夜總會,「爛瞓」就是常常睡。「爛做」就是不停工作,做很多很多。文章的源起本來是想寫鹹濕笑話,但發覺原來到今天仍然有紀錄可尋,香港人會寫鹹濕笑話的,就只有已故黃霑(圖)一個。
草看黃霑生平,其他就不贅了,最重要是他跟顧嘉煇影響了幾代香港人。由上世紀70年代中至90年代中,他倆幾乎主宰了香港樂壇,那整整二十年我們就是一直不停聽着他倆創作的流行曲。顧嘉煇還算專注,可黃霑就一定算是香港式的polymath,既作詞,也作曲,又寫作,又做廣告,還做司儀,拍電影,當主持,幾乎所有藝術文化的工作都做過,而且做很多,十分多產。網上找不到實質數據,但內地有歌詞網,輸入黃霑的名字,結果有500個項目,不是由他作曲就是由他作詞,甚至一手包辦。那一刻,我想,「香港精神」,不是由他跟顧嘉煇一起創作的《獅子山下》,也不是歌詞裏所暗示的什麼同舟共濟或逆境自強,而是由黃霑跟顧嘉煇兩人活生生親身示範的生活模式和態度,那就是「爛做」。
蠻勁努力求存
市場細,殖民地,沒根,跟風,華洋雜處,中西共融,香港人就是現實,就是金錢掛帥,就是追求物質富足。沒有什麼動聽的意識形態,只有一直努力求存的蠻勁,一直搏命做,一直「爛做」,亦做到爛為止。功夫喜劇流行,就個個都拍功夫喜劇。賣完葡撻就賣芝士蛋糕,賣完台式奶茶就賣意式咖啡。作家一年要推出四本書,當年的歌手要一年至少推出兩張大碟,電視藝員就更一晚出現在兩套劇集上;不然根本無法為生,生存不到。過去香港人就是以這種「爛做」和「做到爛」的模式過活,可這種「香港精神」亦可能只體現在上一代香港人的生活裏。八十後的可能都已經不吃這一套,不想這樣子過活,不相信這套舊價值。新的「香港精神」又是什麼?
還提「香港精神」?還搞分化?還搞小圈子?小心呀!利申,我不是香港人,我上環長大的。
文﹕佘宗明
圖﹕資料圖片
黃霑示範「爛做」精神
什麼是香港人?除了土生土長之外,還有什麼其他條件?說廣東話,愛去茶餐廳,能包容中西文化。這些都是活生生的硬件事實,有出世紙和生活習慣做證據,是律師可以在法庭上搬出來和證明得到的定義。其他呢?香港人就一定守望相助?香港人就一定逆境自強?別天真吧,傻豬來的。別說那並非香港人的普遍價值,就算是(雖然沒可能),你好意思把它放在枱上嗎?那不是很幼稚嗎?不是很一廂情願嗎?不是自我陶醉嗎?不是無知得教人討厭嗎?你覺得很正面?我只覺裝模作樣。最重要,這根本不可驗證。作為口號,亦沒多少人篤信和奉行。那麼說到底,根本就沒有「香港精神」這回事?我覺得有。
什麼是「香港精神」?就是「爛做」。Ben sir上身,香港話的「爛」,就是不停,就是有很多次的意思。「爛飲」就是不停喝酒,「爛滾」就是去了很多次夜總會,「爛瞓」就是常常睡。「爛做」就是不停工作,做很多很多。文章的源起本來是想寫鹹濕笑話,但發覺原來到今天仍然有紀錄可尋,香港人會寫鹹濕笑話的,就只有已故黃霑(圖)一個。
草看黃霑生平,其他就不贅了,最重要是他跟顧嘉煇影響了幾代香港人。由上世紀70年代中至90年代中,他倆幾乎主宰了香港樂壇,那整整二十年我們就是一直不停聽着他倆創作的流行曲。顧嘉煇還算專注,可黃霑就一定算是香港式的polymath,既作詞,也作曲,又寫作,又做廣告,還做司儀,拍電影,當主持,幾乎所有藝術文化的工作都做過,而且做很多,十分多產。網上找不到實質數據,但內地有歌詞網,輸入黃霑的名字,結果有500個項目,不是由他作曲就是由他作詞,甚至一手包辦。那一刻,我想,「香港精神」,不是由他跟顧嘉煇一起創作的《獅子山下》,也不是歌詞裏所暗示的什麼同舟共濟或逆境自強,而是由黃霑跟顧嘉煇兩人活生生親身示範的生活模式和態度,那就是「爛做」。
蠻勁努力求存
市場細,殖民地,沒根,跟風,華洋雜處,中西共融,香港人就是現實,就是金錢掛帥,就是追求物質富足。沒有什麼動聽的意識形態,只有一直努力求存的蠻勁,一直搏命做,一直「爛做」,亦做到爛為止。功夫喜劇流行,就個個都拍功夫喜劇。賣完葡撻就賣芝士蛋糕,賣完台式奶茶就賣意式咖啡。作家一年要推出四本書,當年的歌手要一年至少推出兩張大碟,電視藝員就更一晚出現在兩套劇集上;不然根本無法為生,生存不到。過去香港人就是以這種「爛做」和「做到爛」的模式過活,可這種「香港精神」亦可能只體現在上一代香港人的生活裏。八十後的可能都已經不吃這一套,不想這樣子過活,不相信這套舊價值。新的「香港精神」又是什麼?
還提「香港精神」?還搞分化?還搞小圈子?小心呀!利申,我不是香港人,我上環長大的。
文﹕佘宗明
圖﹕資料圖片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