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評:習近平擔全球化大旗 中國方案需制度創新長青網文章

2017年01月2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1月23日 06:35
2017年01月23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社評】就在美國新總統特朗普就任前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世界經濟論壇和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發表的兩篇演辭,既是對世界即將到來的新變局的提前回應,亦是中國對未來國際政經課題的答案,被視為向全球提供解決各種政治經濟問題中國方案;兩篇演講既有對外宣示意義,也有對內指導意義,可以視作他今秋中共十九大報告國際外交部分的政策藍本。


在世界經濟論壇的演講中,習近平竭力為經濟全球化護航,他指出,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了強勁動力,促進了商品和資本流動、科技和文明進步、各國人民交往。想人為切斷各國經濟的資金流、技術流、產品流、產業流、人員流,是不可能的,也不符合歷史潮流的。


第一大貿易國貢獻居首

力挺經濟全球化符身分

作為一名共產黨領袖,在資本主義的論壇高調宣揚自由貿易的好處,頗有黑色幽默意味。但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全球第一大貿易國的領袖,為經濟全球化辯護,鼓吹貿易自由化,確符合身分。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計,2016年中國為全球經濟增長貢獻了1.2個百分點,而美國只貢獻了0.3個百分點,歐洲只貢獻了0.2個百分點,中國的貢獻率遠超所有發達國家之和。對於國際財金界精英來說,面對一個令人憂慮的以鄰為壑的孤立主義者特朗普,習近平的上述言論可謂雪中送炭。


在兩篇講話中,習近平隻字未提特朗普,但「搞保護主義如同把自己關進黑屋子」,「要踐行承諾、遵守規則,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取捨或選擇」。對應對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應該共同堅守,不能輕言放棄」等話,都顯然是針對特朗普的。


為配合演講中「中國的大門對世界始終是打開的,不會關上」的宣示,中國國務院在演講當日就發布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利用外資的通知,允許外商可在A股主板、中小企業板、創業板上市,並在「新三板」掛牌,還可發行公司債券、可轉換債券和運用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融資。此外,還放寬銀行、證券公司等的外資限制,開放外資進入會計審計、建築設計、評級服務等領域,這一舉措,在遏抑資本外流之餘,也向世界彰顯中國開放的誠意。


習近平的演講反覆提到「全球化」,但在「全球化」一詞前面均加上「經濟」的限定詞。因為中國對待全球化的立場,向來都不是普世主義的。在國際政治層面,中國仍堅持360多年前《威斯特伐利亞和約》(Peace of Westphalia)確立的原則,即堅持國家主權和尊嚴必須尊重,內政不容干涉。主張各國應在不受外部干擾施壓的情况下,尋求適合自身的發展道路。這顯示中國拒絕「一刀切」的全球主義方案,只是有選擇地融入「全球化」。


拒普世主義強調主權

籲變革國際治理體系

如果說特朗普要打破現行國際秩序的桎梏的話,習近平對現行秩序亦非照單全收。他在演講中抱怨,過去數十年,國際經濟力量對比深刻演變,而全球治理體系未能反映新格局,代表性和包容性很不夠;而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變革緊迫性愈來愈突出,國際社會呼聲愈來愈高,呼籲賦予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更多代表性和發言權。


習近平在演講中宣布,再提供2億元人民幣幫助敘利亞難民和流離失所者,以及將中國-聯合國和平與發展基金優先用於聯合國及日內瓦相關國際機構提出的和平與發展項目,體現出一個負責任大國的應有承擔。


相較於特朗普強調的「買美國貨,僱美國人」的「美國優先」政策,習近平所說的「世界好,中國才能好;中國好,世界才更好」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反映了截然不同的格局和胸襟。在今日世界,當美國產生一名令人望而生畏、難以捉摸的新總統,當歐洲面對民粹崛起、難民衝擊、經濟窘迫等內外交困而陷入四分五裂邊緣之際,中國領導人向世界提供中國方案,是展現軟實力的絕佳機會,這也是習近平今年破例出席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的主要原因。不過,中國的領導層必須認識到,中國方案也好,軟實力也好,僅憑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都不足夠。對全球特別是各國人民來說,如何透過制度創新、良政善治、提升國家治理能力、在精神世界包容和普惠全人類發展,才是中國模式和中國方案最終贏得青睞的最大課題。


■歡迎回應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