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歷史的作用是讓人們檢視過去所犯的錯誤,避免我們重蹈覆轍。歷史並不是用來正當化我們過往的陋習,也非合理化我們現在行為。在這個只向前看或者向錢看的社會,如果講歷史的原因,只留在強化所謂的民族認同、政治服從的層面,那只是一種歪曲的意識形態。這並不是治史的態度,而是將自己的說話強加給先人的不負責態度。「因為我們是中國人,過往的中國人這樣做,我們做就對了」,這種想法,不但是歪曲歷史(民國之前,只有王侯將相的歷史,根本就沒有以「中國人」與「中國文化」為主體的敘事方法),更是一種思想的懶惰,令同樣的問題,繼續千秋萬世,一直錯下去。
這樣,歷史對我們了解當下有何用處呢?其中一樣是讓我們看清歷史的傷口,因為這些傷口背後代表的是一種很深層、深遠而且可能還未能好好的以清楚的語言、概念講出來。我們當下的思考與行動,被這些掩埋的心情、無意識所影響,而我們可能還不自覺。不在歷史中挖掘這些潛藏的傷口與感情,我們注定重複這些錯誤。那樣,要檢視當下香港的情况,我們就要正視這些歷史的傷口。這些傷口,在哪裏呢?
「八九六四」奠定香港政治對立軸
第一個歷史傷口,當然是1989年六四事件。對「八九六四」的評價,其實奠定了往後香港政治的對立軸。簡單來說,今天我們說的所謂「泛民vs.建制」的對立軸,往往是基於一種民族的國族主義立場,「正視vs.遺忘」這段傷痛的歷史。建制的立場,無非是「這段歷史固然是不幸,但我們盡快遺忘,擁抱中國機遇」,中國富強起來,除香港人與中國人都得益,這種富強更是中國終於可以「抬起頭做人」的光榮感。這種想法背後,除了是以血緣或文化作為「民族」的定義,其實更是一種全新的經濟國族主義,以經濟發展作為國家民族尊嚴的全新標準。
這種想法,當然會被論者分析成「在中國大陸,因為以經濟國族主義作為全新的意識形態,去彌補六四之後共產主義正統性的失效」。因此,在中國大陸內,以民族主義等包裝愛國情操的教育與宣傳,其實是「八九六四」之後的產物。事實上,在解放之後,以漢族身分進行的種族滅絕與壓迫(譬如蒙古、西藏)並不鮮見,但都是以共產主義之名實行為多。
這樣說來,其實包括香港在內的海外華人,可算是比中國大陸的人更早以民族的血統或文化作為身分認同。這點在「八九六四」事件之前,一些當時大學生或政治人為主導的「民主回歸論」,背後其實就是這種以民族為基礎的國族主義感情與認同。
泛民也不例外,不過他們背後的民族主義,就是「共產黨血腥鎮壓學生與市民,就是中華民族的敵人」,也因此,這種民族主義的核心是正視歷史,並多年如一的平反六四背後的感情,也無非是認為國族尊嚴不能以經濟成就取代民主自由或者人權之類的基本價值。
泛民與建制背後對「八九六四」的評價,是經濟還是政治價值才是中華民族的尊嚴所在呢?這個價值判斷就成為主導香港政治版圖的最重要對立軸,背後的感情無非是一種民族感情。而六四事件,其實是當代香港第一波的全民參與的國族主義運動,並以民族的基礎為出發點,去選擇以經濟還是政治價值作為國族尊嚴的標準所在。因此,共產黨一天不平反六四,其實等於站在大部分泛民支持者所認同的民族尊嚴對立面。
舊思維不能對應新時代
不過無論如何,從2008年開始,不同的社會運動,特別是雨傘運動及其後的本土派熱潮與事件,這種政治對立軸到了今天已經不再有效。舊思維當然不能對應新時代。如果能早8到10年「平反」六四可能還有點可能,我想就算今天發生都不可能解決香港的問題。我們下次有機會繼續談「八九六四」事件與雨傘運動塑造的兩種不同價值觀與感情,兩者如何不同,又如何決定我們當下的政治價值觀與對立軸。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系講師
這樣,歷史對我們了解當下有何用處呢?其中一樣是讓我們看清歷史的傷口,因為這些傷口背後代表的是一種很深層、深遠而且可能還未能好好的以清楚的語言、概念講出來。我們當下的思考與行動,被這些掩埋的心情、無意識所影響,而我們可能還不自覺。不在歷史中挖掘這些潛藏的傷口與感情,我們注定重複這些錯誤。那樣,要檢視當下香港的情况,我們就要正視這些歷史的傷口。這些傷口,在哪裏呢?
「八九六四」奠定香港政治對立軸
第一個歷史傷口,當然是1989年六四事件。對「八九六四」的評價,其實奠定了往後香港政治的對立軸。簡單來說,今天我們說的所謂「泛民vs.建制」的對立軸,往往是基於一種民族的國族主義立場,「正視vs.遺忘」這段傷痛的歷史。建制的立場,無非是「這段歷史固然是不幸,但我們盡快遺忘,擁抱中國機遇」,中國富強起來,除香港人與中國人都得益,這種富強更是中國終於可以「抬起頭做人」的光榮感。這種想法背後,除了是以血緣或文化作為「民族」的定義,其實更是一種全新的經濟國族主義,以經濟發展作為國家民族尊嚴的全新標準。
這種想法,當然會被論者分析成「在中國大陸,因為以經濟國族主義作為全新的意識形態,去彌補六四之後共產主義正統性的失效」。因此,在中國大陸內,以民族主義等包裝愛國情操的教育與宣傳,其實是「八九六四」之後的產物。事實上,在解放之後,以漢族身分進行的種族滅絕與壓迫(譬如蒙古、西藏)並不鮮見,但都是以共產主義之名實行為多。
這樣說來,其實包括香港在內的海外華人,可算是比中國大陸的人更早以民族的血統或文化作為身分認同。這點在「八九六四」事件之前,一些當時大學生或政治人為主導的「民主回歸論」,背後其實就是這種以民族為基礎的國族主義感情與認同。
泛民也不例外,不過他們背後的民族主義,就是「共產黨血腥鎮壓學生與市民,就是中華民族的敵人」,也因此,這種民族主義的核心是正視歷史,並多年如一的平反六四背後的感情,也無非是認為國族尊嚴不能以經濟成就取代民主自由或者人權之類的基本價值。
泛民與建制背後對「八九六四」的評價,是經濟還是政治價值才是中華民族的尊嚴所在呢?這個價值判斷就成為主導香港政治版圖的最重要對立軸,背後的感情無非是一種民族感情。而六四事件,其實是當代香港第一波的全民參與的國族主義運動,並以民族的基礎為出發點,去選擇以經濟還是政治價值作為國族尊嚴的標準所在。因此,共產黨一天不平反六四,其實等於站在大部分泛民支持者所認同的民族尊嚴對立面。
舊思維不能對應新時代
不過無論如何,從2008年開始,不同的社會運動,特別是雨傘運動及其後的本土派熱潮與事件,這種政治對立軸到了今天已經不再有效。舊思維當然不能對應新時代。如果能早8到10年「平反」六四可能還有點可能,我想就算今天發生都不可能解決香港的問題。我們下次有機會繼續談「八九六四」事件與雨傘運動塑造的兩種不同價值觀與感情,兩者如何不同,又如何決定我們當下的政治價值觀與對立軸。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系講師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