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壽山石雕刻歷史悠久,早期以雕刻陪葬石俑為主,造型簡單,雕工粗糙。到了清代,雕刻技術和造型都已成熟,壽山石雕不但流通於市面,還進入皇宮。民國時期,延續了清代的雕刻風格。一般收藏者稱清代、民國時期的壽山石雕刻為「舊工」。
「舊工」造型圓渾 刀法細緻
「舊工」主要特點有:
一、工重於石
清代、民國時期壽山石開採量少,雕刻師們會通過各種雕刻手法提升每一塊石料的價值。清代崇尚繁瑣的裝飾風格,即使是名貴的田黃石,也要經鋸、雕、磨等工序,加以裝飾才為人接受。
配圖《三鏈章》是清代宮廷用章,一塊大田黃石被分割成由石鏈連接的三個小印章,耗掉不少石料。那雕刻師日復一日謹小慎微地輕雕慢刮而成的一節節活石鏈的雕工,彰顯了皇家的奢華氣派。
二、圓渾精緻
「舊工」是純手工雕刻,雕刻師們深諳石性,石料外圍雕鑿方便,可雕出凹凸變化較大的作品外形;中間因不適宜深挖重刻,則以淺刻為主。淺刻之中包含了多變的刀法:圓口刀刮出婉轉柔順的衣紋、平口刀雕出凹凸有致的浮雕裝飾、尖刀刻出纖細綿延的花紋陰線,形成了繁縟精緻的雕刻風格。
「舊工」還常有圓渾、順滑的造型,以適合摩挲撫玩。
配圖《執如意羅漢》,在淺刻的衣紋襯托下,頭、手、如意特別突出,整體感強。整件作品精雕細刻,連底座都佈滿浮雕、陰刻花紋,是典型的清代壽山石雕風格。
三、盡善盡美
市場規模小,雕刻師需用精湛的雕工吸引買家。精益求精也是「舊工」的特色。
配圖林清卿的薄意拓片《富貴長春》中,枝之堅挺、花之纖弱、葉之翻捲、茅之修柔,線條運用出神入化。觀此拓片如同欣賞一幅精美的畫。林清卿是在雕刻薄意小有名氣時,不惜放下雕刀,拜師學畫多年後重操舊業,把中國畫的精髓融入薄意雕刻中,才取得如此成功的。
四、歲月留痕
「舊工」多是中小件作品,以前玩家一拿起此類壽山石雕,總是往自己臉上刮一下油脂,然後用拇指抹着臉油摩挲石面,此舉既有拋光功效,又可鑑別石質,還兼觸覺享受。因每件石雕可供觸摸的平滑面有限,被反覆摩擦的地方會留有磨損的痕迹。壽山石硬度低,稍有磕碰即成缺損。印章長期使用,會失去稜角。「舊工」作品長期與空氣接觸,表面物質被氧化,還會出現「包漿」。
有「包漿」的壽山石雕,像蒙了一層薄塵一樣,表面顏色稍變深沉,但仍保留壽山石應有的光澤。造假「包漿」的顏色和光澤易露馬腳,凹處的深色常遮有刀痕、石疵等醜迹。值得注意的是清代也有類似做舊的裝飾方法。要綜合分析雕工風格、磨損痕迹、「包漿」來源等因素,才可以分辨出真假「舊工」。
「公營工」刻劃時代 技藝提升
二十世紀五十至八十年代,政府取締私營企業,壽山石雕的產銷只允許由公營的雕刻廠進行,雕刻師每月收取幾十元相對固定的工資。這個時期的壽山石雕工姑且稱之為「公營工」。
「公營工」主要特點有:
一、題材特別
從這個時期作品的名稱,如《天安門和平鴿圖案瓶》、《稻香千里插屏》、《花果纍纍》、《長征組雕》、《白毛女》、《亞非拉人民得解放》、《女民兵》、《知識青年在農村》可以看出,當時許多壽山石雕表達的主題與政府的宣傳口號是一致的。
一九六六年文革一開始,就把古裝人物的石雕砸掉,此後多年,壽山石雕要雕工、農、兵,所以人物造型比「舊工」寫實一點。
配圖《女民兵》,可見雕慣古裝仕女的林發述改雕戎裝村姑,變化不小。
二、改進技藝
傳統的雕刻手法不足以應付新的題材,雕刻師們需尋求技術突破。
配圖陳敬祥的作品《求偶雞》中的雞籠特別引人注目。用手工刀具在壽山石上雕這麼多洞,既費勁又可能因石材斷、崩而失敗,可作者硬是在一群栩栩如生的公雞、小雞旁奇蹟般鏤出空心「竹籠」,籠裏還雕了一隻母雞。作者以智慧和毅力令壽山石雕技藝向前邁進一大步。
三、重視品質
工廠通過培訓雕刻藝人和吸收工藝美術學校畢業生進廠,增強創作能力;用作展品的石雕,可以花很長時間雕刻,還可以多人合作,所以這一時期出現一些較大型的壽山石雕精品。
文革結束後雕刻題材擴大,古獸、古裝人物重現在壽山石雕上。受益於工廠的質量管理制度,「公營工」石雕的品質較有保障。許多雕刻名師都是從公營工廠「磨練」出來的。
「新工」題材廣泛 重石輕藝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至今,壽山石雕的生產和銷售由公營轉為私營為主,面貌一新,這一時期的壽山石雕工是名副其實的「新工」。
「新工」主要特點有:
一、品種繁多
「新工」題材廣泛,擺件、手玩件、佩飾件、圓雕、浮雕、薄意樣樣皆有。近年壽山石的雕工還出現在外省石、老撾石上,品種更豐富。
二、重石輕藝
買家以炒賣為目的,出現了田黃石雕以克重計價的現象。雕刻品的售價主要取決於石種的稀有程度,雕工趨簡省。
以前巧用石料上所有的顏色稱為「巧色」。如今低水平的雕刻者多了,「巧色」改稱「俏色」,石色「俏」就行了,雕件頂上有鮮艷的顏色,下面愛怎麼雕就怎麼雕,不顧石色,這也是新工的特徵。
三、品質參差
二十多年來,市場大幅膨脹,雕刻人員急增,工藝不規範,許多嚴重開裂或沒完成修光、磨光工序的雕刻品刷上油就推向市場出售。新手使用電動刀具竭盡挖石之能事,雕件凹陷洞多成了常見的雕刻風格。
值得慶幸的是:在壽山石市場一陣又一陣炒風中,仍有一些訓練有素的雕刻師心無旁騖地堅持探索、鑽研,不斷創作出與眾不同的佳作。
「新工」佳作的特點是:
一、超越傳統
受過雕塑專業教育的雕刻師,把西方雕塑的因素引入壽山石雕,使作品更富美感。
配圖林飛的作品《女媧補天》,作者既運用傳統手法雕刻龍、石、火、雲, 又運用現代的人體比例和結構知識表現優美的女性體態,還充分利用天然石色渲染熊熊火光,雕刻手法既繼承傳統,又超越傳統。
二、巧用電動刀具
電動刀具運用得當,可使作品更細緻、更生動、更具表現力。
配圖陳文斌的作品《孔雀東南飛》造型優美,石色利用巧妙,作者用電動刀具製造出的糙滑、巨細、凹凸對比,增強了質感、細膩感、空間感,使作品具更強的視覺衝擊力。
三、提升藝術水平
壽山石雕的整體藝術水平有待提高,添加創意、美感、內涵能讓作品更上一層樓。
配圖黃麗娟的作品《自由之花》裏,大膽的變形、石色的駕馭、多種雕刻手法的運用使人眼前一亮,詩一般的意境更讓人回味無窮。作者獨樹一幟,把壽山石雕提升到了一個新的藝術高度。
過去的壽山石雕工演變已成歷史,當今壽山石雕收藏者的取向對雕工的發展影響巨大。如果收藏者們更有文化修養,更有審美情趣,更有鑑別能力,將來壽山石雕的雕工將更美!
(作者是澳門東亞大學工商管理學士。一九八○年畢業於福建省工藝美術學校雕塑專業,其後任職於福建省工藝美術實驗廠和福建省工藝美術公司,一九八五年定居香港)
特約主編:潘耀明
責任編輯:張志豪
文:王美彬
「舊工」造型圓渾 刀法細緻
「舊工」主要特點有:
一、工重於石
清代、民國時期壽山石開採量少,雕刻師們會通過各種雕刻手法提升每一塊石料的價值。清代崇尚繁瑣的裝飾風格,即使是名貴的田黃石,也要經鋸、雕、磨等工序,加以裝飾才為人接受。
配圖《三鏈章》是清代宮廷用章,一塊大田黃石被分割成由石鏈連接的三個小印章,耗掉不少石料。那雕刻師日復一日謹小慎微地輕雕慢刮而成的一節節活石鏈的雕工,彰顯了皇家的奢華氣派。
二、圓渾精緻
「舊工」是純手工雕刻,雕刻師們深諳石性,石料外圍雕鑿方便,可雕出凹凸變化較大的作品外形;中間因不適宜深挖重刻,則以淺刻為主。淺刻之中包含了多變的刀法:圓口刀刮出婉轉柔順的衣紋、平口刀雕出凹凸有致的浮雕裝飾、尖刀刻出纖細綿延的花紋陰線,形成了繁縟精緻的雕刻風格。
「舊工」還常有圓渾、順滑的造型,以適合摩挲撫玩。
配圖《執如意羅漢》,在淺刻的衣紋襯托下,頭、手、如意特別突出,整體感強。整件作品精雕細刻,連底座都佈滿浮雕、陰刻花紋,是典型的清代壽山石雕風格。
三、盡善盡美
市場規模小,雕刻師需用精湛的雕工吸引買家。精益求精也是「舊工」的特色。
配圖林清卿的薄意拓片《富貴長春》中,枝之堅挺、花之纖弱、葉之翻捲、茅之修柔,線條運用出神入化。觀此拓片如同欣賞一幅精美的畫。林清卿是在雕刻薄意小有名氣時,不惜放下雕刀,拜師學畫多年後重操舊業,把中國畫的精髓融入薄意雕刻中,才取得如此成功的。
四、歲月留痕
「舊工」多是中小件作品,以前玩家一拿起此類壽山石雕,總是往自己臉上刮一下油脂,然後用拇指抹着臉油摩挲石面,此舉既有拋光功效,又可鑑別石質,還兼觸覺享受。因每件石雕可供觸摸的平滑面有限,被反覆摩擦的地方會留有磨損的痕迹。壽山石硬度低,稍有磕碰即成缺損。印章長期使用,會失去稜角。「舊工」作品長期與空氣接觸,表面物質被氧化,還會出現「包漿」。
有「包漿」的壽山石雕,像蒙了一層薄塵一樣,表面顏色稍變深沉,但仍保留壽山石應有的光澤。造假「包漿」的顏色和光澤易露馬腳,凹處的深色常遮有刀痕、石疵等醜迹。值得注意的是清代也有類似做舊的裝飾方法。要綜合分析雕工風格、磨損痕迹、「包漿」來源等因素,才可以分辨出真假「舊工」。
「公營工」刻劃時代 技藝提升
二十世紀五十至八十年代,政府取締私營企業,壽山石雕的產銷只允許由公營的雕刻廠進行,雕刻師每月收取幾十元相對固定的工資。這個時期的壽山石雕工姑且稱之為「公營工」。
「公營工」主要特點有:
一、題材特別
從這個時期作品的名稱,如《天安門和平鴿圖案瓶》、《稻香千里插屏》、《花果纍纍》、《長征組雕》、《白毛女》、《亞非拉人民得解放》、《女民兵》、《知識青年在農村》可以看出,當時許多壽山石雕表達的主題與政府的宣傳口號是一致的。
一九六六年文革一開始,就把古裝人物的石雕砸掉,此後多年,壽山石雕要雕工、農、兵,所以人物造型比「舊工」寫實一點。
配圖《女民兵》,可見雕慣古裝仕女的林發述改雕戎裝村姑,變化不小。
二、改進技藝
傳統的雕刻手法不足以應付新的題材,雕刻師們需尋求技術突破。
配圖陳敬祥的作品《求偶雞》中的雞籠特別引人注目。用手工刀具在壽山石上雕這麼多洞,既費勁又可能因石材斷、崩而失敗,可作者硬是在一群栩栩如生的公雞、小雞旁奇蹟般鏤出空心「竹籠」,籠裏還雕了一隻母雞。作者以智慧和毅力令壽山石雕技藝向前邁進一大步。
三、重視品質
工廠通過培訓雕刻藝人和吸收工藝美術學校畢業生進廠,增強創作能力;用作展品的石雕,可以花很長時間雕刻,還可以多人合作,所以這一時期出現一些較大型的壽山石雕精品。
文革結束後雕刻題材擴大,古獸、古裝人物重現在壽山石雕上。受益於工廠的質量管理制度,「公營工」石雕的品質較有保障。許多雕刻名師都是從公營工廠「磨練」出來的。
「新工」題材廣泛 重石輕藝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至今,壽山石雕的生產和銷售由公營轉為私營為主,面貌一新,這一時期的壽山石雕工是名副其實的「新工」。
「新工」主要特點有:
一、品種繁多
「新工」題材廣泛,擺件、手玩件、佩飾件、圓雕、浮雕、薄意樣樣皆有。近年壽山石的雕工還出現在外省石、老撾石上,品種更豐富。
二、重石輕藝
買家以炒賣為目的,出現了田黃石雕以克重計價的現象。雕刻品的售價主要取決於石種的稀有程度,雕工趨簡省。
以前巧用石料上所有的顏色稱為「巧色」。如今低水平的雕刻者多了,「巧色」改稱「俏色」,石色「俏」就行了,雕件頂上有鮮艷的顏色,下面愛怎麼雕就怎麼雕,不顧石色,這也是新工的特徵。
三、品質參差
二十多年來,市場大幅膨脹,雕刻人員急增,工藝不規範,許多嚴重開裂或沒完成修光、磨光工序的雕刻品刷上油就推向市場出售。新手使用電動刀具竭盡挖石之能事,雕件凹陷洞多成了常見的雕刻風格。
值得慶幸的是:在壽山石市場一陣又一陣炒風中,仍有一些訓練有素的雕刻師心無旁騖地堅持探索、鑽研,不斷創作出與眾不同的佳作。
「新工」佳作的特點是:
一、超越傳統
受過雕塑專業教育的雕刻師,把西方雕塑的因素引入壽山石雕,使作品更富美感。
配圖林飛的作品《女媧補天》,作者既運用傳統手法雕刻龍、石、火、雲, 又運用現代的人體比例和結構知識表現優美的女性體態,還充分利用天然石色渲染熊熊火光,雕刻手法既繼承傳統,又超越傳統。
二、巧用電動刀具
電動刀具運用得當,可使作品更細緻、更生動、更具表現力。
配圖陳文斌的作品《孔雀東南飛》造型優美,石色利用巧妙,作者用電動刀具製造出的糙滑、巨細、凹凸對比,增強了質感、細膩感、空間感,使作品具更強的視覺衝擊力。
三、提升藝術水平
壽山石雕的整體藝術水平有待提高,添加創意、美感、內涵能讓作品更上一層樓。
配圖黃麗娟的作品《自由之花》裏,大膽的變形、石色的駕馭、多種雕刻手法的運用使人眼前一亮,詩一般的意境更讓人回味無窮。作者獨樹一幟,把壽山石雕提升到了一個新的藝術高度。
過去的壽山石雕工演變已成歷史,當今壽山石雕收藏者的取向對雕工的發展影響巨大。如果收藏者們更有文化修養,更有審美情趣,更有鑑別能力,將來壽山石雕的雕工將更美!
(作者是澳門東亞大學工商管理學士。一九八○年畢業於福建省工藝美術學校雕塑專業,其後任職於福建省工藝美術實驗廠和福建省工藝美術公司,一九八五年定居香港)
特約主編:潘耀明
責任編輯:張志豪
文:王美彬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