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高健:「蘿蔔章事件」背後的貪婪真相長青網文章

2017年01月2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1月21日 06:35
2017年01月21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2016年的最後兩周,是內地債市的混亂兩周。


12月14日有報道稱,國海證券債券團隊負責人張楊「失聯」,其讓廊坊銀行代持的100億元債券出現較大虧損。15日,國海證券公告稱,員工張楊、郭亮私刻公司印章,冒用公司名義進行債券交易。為此,廣西證監局檢查組進駐國海調查。18日,公安機關對國海證券被偽造印章案件立案。


其間,涉事的代持機構追問國海是否認帳,並承擔合計可能逾億元的虧損。國海方面則閃爍其辭,只是反覆強調印章是假的。20日,證監會副主席李超親自出面主持協調會,經過5個多小時的拉鋸,國海與20多間代持機構達成一致,願意承擔主要責任,其他機構承擔次要責任。在隨後多日的談判中,國海與多數機構達成解決方案,終於在年底前解決了約八成問題。若以此為模板,料想剩下幾家也會在今年初速戰速決。


事件被內地傳媒稱為「蘿蔔章事件」,比喻私刻公章有如用蘿蔔雕出來一樣兒戲。事件為何能在內地債市引發波動?究竟暴露了多少風險?一家公司找別家公司代持,或為了達到監管要求,暫時將資產交出,換回現金,最後支付本息給代持方即可;或為了放槓桿套利,趁短期利率飈升之際,周轉資產賺利差。


所以代持也就成了「江湖救急」之術,交易員憑「一張臉」出來混,代持協議從不是關鍵,所有人都在和「信用」做交易。交易員都在固有的遊戲規則中,憑自己的「信用」換取對方的信任,大家一起愉快地互相代持,導致理應嚴格執行的流程被忽視,20多家機構均未能在事前審核中發現公章有假,很能說明問題。


繁榮泡沫裏的貪婪

國海事件爆發後,外界談「代持」色變,導致市場人人自危,沒有人敢再拆出資金,債市流動性緊張的局面雪上加霜。原來所有的信任,竟如此脆弱。


即便此時國海已與多數機構達成協議,但共同承擔虧損,等於修改了遊戲規則:原先在代持過程中產生的浮盈浮虧都歸資產真實持有方,代持方不承擔風險,而只賺取拆出資金的利息。一旦代持變為共同投資,以後交易員要如何再信任對手方、如何評估投資風險、如何為資產定價?沒有人知道!


但若「蘿蔔章事件」摧毁的只是市場間的信用,那便是太簡單了。因為支撐交易的動機只是獲利,大量代持背後不過是繁榮泡沫裏的貪婪。國海只是第一個現形者,但絕不會是唯一。可以預見的是,當市場泡沫開始破滅,信用不堪一擊,但若再來一次「資金盛宴」,泡沫重新積聚,健忘的市場定會重蹈覆轍。


作者是內地資深傳媒人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