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等嚴大師說生活禪長青網文章

2010年11月1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0年11月12日 05:35
2010年11月12日 05: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關閉感官多留空間

“身體各感官通道會接收外來刺激,人有責任管理通道,不應時刻開放。”

在生活中,每個人也會受到不同程度誘惑,例如看到智能產品廣告會有購買慾;看到暴力或色情電影,會潛意識想效法。等嚴大師說,如果各個感官只不停接收外來刺激,而不加以思索判斷,「長期開放」下終有一刻會「爆發」,代價或許不止是金錢。她舉例說,美國不少少女求學期間懷孕,其實可反映年輕人在生活上面對不同誘惑時不懂控制。

等嚴大師認為,學生應留意自己的思考方向,日常多給自己冷靜空間作為「關閉通道」時刻,然後靠靜止的呼與吸消除雜念,而每次靜止時可「雙腳踏實地」,讓自己全身放鬆下來。

聆聽呼吸了解情緒

“情緒壓力儼如巨浪,修習者在巨浪頂峰形成前已能知悉,並加以控制。”

港人生活和工作壓力巨大,等嚴大師形容,人的情緒就像大海波浪,起伏不定,當受壓時,人並不知「情緒波浪」已在內心累積,普遍人需待情緒爆發,才知自己感到憤怒或難過。

大師認為,都市人生活忙碌,自身沒花時間了解內心思想。她說,透過了解呼吸,人可知道自己的情緒轉變,如憤怒時呼吸會較急促,甚至會發出聲響。而出家人靜坐修煉時,會花很多時間聆聽呼吸,這樣的靜止可令人的情緒巨浪在到達頂峰前已被壓止,變回平靜。

手機鈴聲提醒心靜

“人的不同情緒就如內心大風暴一樣,心境平靜的人,總能躲在風眼處,令內心平安。”

等嚴大師將人的不同情緒結合比喻為風暴,「憤怒時便會下大雨」,但人卻不懂得躲於風眼處。大師表示,要長期處於平靜的「風眼處」不是一朝一夕可做到,但最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時刻讓自己回歸靜止。她說:「在法國梅村的傳統,僧侶聽到鐘聲便會靜止及專注呼吸至少3次。」建議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借助手機鈴聲或升降機的提示聲作為「內心靜止的提示」,「能做到一次的呼與吸已很好」。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