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筆陣﹕誰領導中國抗日戰爭?吳康民長青網文章

2016年10月0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10月08日 06:35
2016年10月08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文章】國民黨老將郝柏村,年已97歲,身體硬朗,中氣十足。談及8年抗日戰爭,強調是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軍隊打的。國民黨軍隊傷亡最多,抗戰勝利主要靠國民黨,戰功彪炳靠的是國民黨。


關於抗日戰爭的勝利,功勞誰屬,戰後爭論不斷。共產黨方面一再批評蔣介石軍隊剿共第一,抗日第二,內戰內行,外戰外行。抗日勝利,主要靠中共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平型關戰役,奠定打敗日本鬼子的基礎。國民黨呢,卻說共產黨掠奪抗日果實,專門在敵後「抽水」;並說台兒莊戰役是國民黨打的,這才是一場抗日的輝煌戰役。


各說各話,爭論不斷。其實抗日戰爭勝利,全靠全民抗戰。是全民、全中華民族的抗日,是一場驚天動地的民族生死存亡的戰爭,不應該強調某一個黨派的戰績,而否定另一方面的。


全民抗戰的偉大勝利

有的人更強調抗戰勝利是來自外力。一說是靠美國人在日本擲下的兩顆原子彈;另一說是靠蘇聯在東北出兵。總之眾說紛紜,就是不強調中國軍民的奮勇抗戰。這是捨本逐末,忽視了自身的力量。


應該說,抗日戰爭勝利,是中國人民的偉大勝利。國共兩黨,都領導一定的軍隊參加戰鬥,他們都有功勞。今天應該強調的,是中國人民的全民戰鬥,是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一場戰鬥,而不只是一黨一派的光輝歷史。


19世紀中期,一場鴉片戰爭,一個《南京條約》,打破了一個古老大國閉關自守、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迷夢。經過了太平天國的大規模農民起義,中國社會的內在矛盾更加突出。清廷的腐敗導致日本鬼子入侵的甲午戰爭。清廷戰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澎湖、遼東半島等給日本,並承認朝鮮獨立,賠款白銀兩億両,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從此向日本打開大門,導致往後的全面中日戰爭。


日寇的殘酷和冷血

在日俄戰爭中打勝仗的日本,加速走向擴張領土和勢力範圍的帝國主義道路。先是把朝鮮據為其保護國,繼而將俄國佔據的旅順、大連的統治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武士道的興起,加上中國清廷的腐敗,先是清代的保護國朝鮮爆發了東學黨的農民起義。原本朝鮮是緊急要求清政府派兵鎮壓,日本卻早着先鞭,乘機向朝鮮派兵,製造與中國的衝突,以便驅逐清王朝的勢力而控制朝鮮。在朝鮮局勢穩定後日本軍隊仍不退出,反而包圍王宮拘禁國王和閔妃,並威迫掌握實權的高宗的父親大院君宣布朝鮮脫離中國獨立。與此同時,日本海軍突襲在黃海航行的中國艦隊,引發甲午中日戰爭。


就在這場戰爭裏,日寇顯出了它的殘忍和冷血的野蠻本能。在入侵大連、旅順等地時,進行駭人聽聞的血腥屠殺。


由於清政府的無能,戰事失利,山東、威海等地失陷,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清政府被迫派李鴻章赴日本議和,並簽訂了喪權辱國、割地賠款的《馬關條約》。


催生「五四運動」

由於中國戰敗,既割地又賠款,同時,也燃起日本對華侵略的氣焰,一再對華侵略,製造事端。終於發展到七七盧溝橋事變的全面中日戰爭。


大家也許會記得日本強迫中國簽訂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是參戰國,但作為戰勝國之一的中國,竟要把戰敗了的德國在華權益轉給日本,這就激起了中國學生和民眾發動的「五四運動」。北京學生的愛國運動震動全國,對中國現代史造成重要影響,促使中國的民族、民主的革命運動進入高潮,並推動了以民主和科學為口號的新文化運動。


深刻的慘痛教訓

日本侵略者的暴行世界聞名,在侵華戰爭中實行「三光政策」,即把人殺光,把房屋燒光,把人民的財物搶光,甚且為了孤立抗日力量和根據地,製造所謂「無人區」,以此割斷抗日力量與人民的聯繫。


至於對中國城市的大轟炸,在二戰時期,這種殘酷的戰術,世界也是無出其右的。1938至1941年對中國的臨時首都重慶的大轟炸,連續5小時的輪番狂炸,導致十八梯大隧道由於避難群眾過多,通風不暢,使逾千民眾在隧道中活活悶死的大慘案,震驚中外。


日本軍隊甚至違反國際公約,在中國製造和使用細菌武器和化學武器。日軍還特別成立516的化學部隊,進行慘無人道的細菌戰。為此,並把俘獲的中國軍民,進行細菌試驗。據該部隊戰後供認,在試驗中,至少有3000人受到殘害。


因此,今天來爭論抗日戰爭勝利是誰的功勞實在不智。中國軍民8年抗戰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今天要總結的是,兄弟鬩於牆,外寇乘虛而入,才是造成慘劇的重要原因。強敵當前,兄弟鬩牆,這個教訓難道不值得認真檢討嗎?


吳康民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