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關心社會事務的浸大電影學院4年級學生呂以彬(Ian)自言2010年政改討論是人生的轉捩點,令當年18歲的他從「大中華膠」蛻變成「本土派」。他希望透過籌備開拍的電影《蝸居+鉛》,把本港的居住及前途問題呈現港人眼前。至於自己何時能儲足首期置業,Ian說還是未知之數,但先要眾籌8萬元圓電影夢,「趁香港還有創作空間、趁我年紀輕未有負擔,為了喚醒香港人,我不會後悔,會當作最後一次執導」。
明報記者 劉嘉裕
初中嘗掌鏡 立志讀電影
小男生愛玩飛機大炮是平常事,現年24歲的Ian自言小時候是個「大中華膠」,他依稀記得,年幼時有次與母親看電視時,看見中國閱兵儀式,覺得非常宏偉,「也希望中國能逐步壯大」。受母親影響,Ian自幼十分關心公共事務,是典型「每事問」的小孩。Ian第一次掌鏡,是中二時參加校園電視台,年紀輕輕的他拿着可拍片的「傻瓜機」,在校內學習拍攝新聞片段。小伙子愛上了攝影,立志入浸大讀電影。
政改萌憂患 「大中華膠」變本土
有人說2014年的雨傘運動喚醒了香港年輕人,Ian就說2010年的政改討論是他人生的轉捩點,「泛民人士走進中聯辦,令我非常震驚,開始思考香港的前程,當時覺得泛民已不可信,但又找不到屬於自己的政治光譜」。
直至近年本土思潮湧現,Ian才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樓價高企、鉛水事件、本土派立法會參選人被取消資格等,讓他感到危機「殺到埋身」,「這數年置業的年輕『樓奴』,嚴重的會背負30年樓按,供完樓後轉眼便是2047年,誰知屆時香港會發生什麼事?」故他的畢業作品將以鉛水及2047年前途問題為主軸,執導拍攝一套描述一對年輕港人夫婦的劇情片(見另稿)。
同樣「殺到埋身」的是母親交給Ian的公屋申請表。與很多父母親一樣,Ian母親把申請公屋視作「踏腳石」,為兒子將來買居屋鋪路。口中說不願做「樓奴」,內心掙扎一番後,Ian還是乖乖簽妥表格交給母親,「始終人有時會顧着一己私利,我也說不定未來會否成為樓奴之一」,填妥的表格卻因Ian姐姐未有簽署而一直擱在家中,母親也沒追究,「現階段我還是認為香港前途比較重要」。
畢業作品當「最後一次執導」
明年即將成為社會新鮮人,Ian深知踏入社會後,不能再任意選擇拍攝題材,同時亦擔心香港的言論自由、創作自由會進一步收窄,「擔心港府有一天像伊朗政府般,禁止播放敏感的獨立電影。趁本港還有創作空間、趁我還有熱血,今次的畢業作品,我會當作是最後一次執導」。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