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67周年國慶。由於不是「逢五」、「逢十」的國慶,所以氣氛並不算濃,連外國發來的賀電亦屈指可數,暫時只找到俄羅斯發出的,連連續多年都有為中國賀壽的北韓最高領導人金正恩,中國官媒亦沒其發賀電的相關報道(這可能受中朝關係影響)。
「十一」迎來內地一連7日的長假期,境內外旅遊人數預計達6億人次,人數和消費皆望有雙位數增長。各處景點包括長城、故宮、西湖、樂山大佛等皆人山人海,遊人擠到幾乎離地飄移。
人海之外,旗海亦多。全國各地包括天安門廣場、最東的黑龍江黑瞎子島、最南的海南三沙市9個島礁都有升旗儀式。香港金紫荊廣場亦有升旗禮,維港就有煙花匯演。到底,在國旗、歡樂和璀璨煙花的背後,我們又應該如何思考國慶的意義和國家的發展呢?
硬實力指標衡量 料不會質疑中國努力
先看看有什麼值得慶祝。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今年的國慶招待會上說,67年來,中國實現了「三個轉變」:「實現了從積貧積弱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轉變,中華民族實現了從飽受欺凌到邁向偉大復興的轉變,人民生活實現了從缺衣少食到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轉變。」
《人民日報》的國慶社論甚至說,現在的中國「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再看看今年中國的一些成就,包括杭州舉行了G20(20國集團)峰會、人民幣「十一」正式被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特別提款權、「天宮二號」太空實驗室成功發射、中國高鐵等189項標準成為ISO國際標準、港珠澳大橋主橋全線貫通等成就,都成為今年的中國賀禮,可喜可賀。而以上的事例,主要是從經濟和硬實力的指標去衡量,相信大家亦不會太過質疑中國在這些方面的努力。但問題是「國富」是否代表「民強」?中國人是否真的活得有尊嚴呢?
侵犯人權事件 有惡化之勢
與國家富強形成強烈對比的,是各類侵犯人權的事件和人間悲劇,近年還有持續惡化之勢,一起來回顧一下。
事例包括:709事件,有數百名維權律師和相關人被抓捕和判刑,有人被重判12年,甚至株連年幼子女,影響他們入讀幼稚園的機會;內地將支援香港佔中的人收監,動輒得咎陷4年半冤獄;廣州囚禁幫工人維權的NGO負責人;群體事件的有鎮壓烏坎村和壓迫領袖;宗教迫害的有拆除超過1000個十字架和打壓非官方宗教人士;踐踏法治的有在審訊前,各類人士被迫到官方媒體認罪;涉嫌跨境執法的有銅鑼灣書店連環失蹤案;言論自由就有部分涉及習近平的禁書無法出版、有政論雜誌負責人深圳被判刑、自由派刊物《炎黃春秋》被粗暴接管、思想交流網站「共識網」被關閉;貧富懸殊的悲劇就有甘肅農村婦女楊改蘭殺死4名年幼子女,之後自己和丈夫相繼自殺的滅門慘案……馨竹難書。
國富但民窮 國強但民弱
以上的事例,正好說明中國存在國富但民窮、國強但民弱的現象。
內地著名經濟學家茅于軾說過,要衡量一個國家的實力,除了要看其經濟,還要看她是否實行憲政、對人類文明是否有貢獻、世界各國的老百姓是願意與這個國家接近,還是遠離。
平心而論,今天就連「憲政」都是敏感詞的中國是實行憲政嗎?是法大於黨嗎?人類文明方面,中國種種侵犯人權的作為,到底是貢獻文明還是反人類文明呢?
移民方面,到底是多外國人願意移民到中國?還是更多中國人想爭先恐後移民外國,從而希望得到自由和法律保障呢?
要衡量一個國家的國格,除了要看她積弱時如何自處,還要看她強大了有何品格;除了要看她如何對待富人,還要看她如何對待窮人;除了要看她如何對待支持者,還要看她如何對待反對者。
如果連窮人和異見者都能活得有尊嚴、權利受到法律的保障,那麼這個國家肯定才更受人尊重,中國人此刻才能真正的抬起頭。
有時,有錢和自恃強大的物體幹起惡事來,往往反而更加可惡和恐怖。
作者是浸會大學新聞系高級講師
「十一」迎來內地一連7日的長假期,境內外旅遊人數預計達6億人次,人數和消費皆望有雙位數增長。各處景點包括長城、故宮、西湖、樂山大佛等皆人山人海,遊人擠到幾乎離地飄移。
人海之外,旗海亦多。全國各地包括天安門廣場、最東的黑龍江黑瞎子島、最南的海南三沙市9個島礁都有升旗儀式。香港金紫荊廣場亦有升旗禮,維港就有煙花匯演。到底,在國旗、歡樂和璀璨煙花的背後,我們又應該如何思考國慶的意義和國家的發展呢?
硬實力指標衡量 料不會質疑中國努力
先看看有什麼值得慶祝。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今年的國慶招待會上說,67年來,中國實現了「三個轉變」:「實現了從積貧積弱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轉變,中華民族實現了從飽受欺凌到邁向偉大復興的轉變,人民生活實現了從缺衣少食到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轉變。」
《人民日報》的國慶社論甚至說,現在的中國「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再看看今年中國的一些成就,包括杭州舉行了G20(20國集團)峰會、人民幣「十一」正式被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特別提款權、「天宮二號」太空實驗室成功發射、中國高鐵等189項標準成為ISO國際標準、港珠澳大橋主橋全線貫通等成就,都成為今年的中國賀禮,可喜可賀。而以上的事例,主要是從經濟和硬實力的指標去衡量,相信大家亦不會太過質疑中國在這些方面的努力。但問題是「國富」是否代表「民強」?中國人是否真的活得有尊嚴呢?
侵犯人權事件 有惡化之勢
與國家富強形成強烈對比的,是各類侵犯人權的事件和人間悲劇,近年還有持續惡化之勢,一起來回顧一下。
事例包括:709事件,有數百名維權律師和相關人被抓捕和判刑,有人被重判12年,甚至株連年幼子女,影響他們入讀幼稚園的機會;內地將支援香港佔中的人收監,動輒得咎陷4年半冤獄;廣州囚禁幫工人維權的NGO負責人;群體事件的有鎮壓烏坎村和壓迫領袖;宗教迫害的有拆除超過1000個十字架和打壓非官方宗教人士;踐踏法治的有在審訊前,各類人士被迫到官方媒體認罪;涉嫌跨境執法的有銅鑼灣書店連環失蹤案;言論自由就有部分涉及習近平的禁書無法出版、有政論雜誌負責人深圳被判刑、自由派刊物《炎黃春秋》被粗暴接管、思想交流網站「共識網」被關閉;貧富懸殊的悲劇就有甘肅農村婦女楊改蘭殺死4名年幼子女,之後自己和丈夫相繼自殺的滅門慘案……馨竹難書。
國富但民窮 國強但民弱
以上的事例,正好說明中國存在國富但民窮、國強但民弱的現象。
內地著名經濟學家茅于軾說過,要衡量一個國家的實力,除了要看其經濟,還要看她是否實行憲政、對人類文明是否有貢獻、世界各國的老百姓是願意與這個國家接近,還是遠離。
平心而論,今天就連「憲政」都是敏感詞的中國是實行憲政嗎?是法大於黨嗎?人類文明方面,中國種種侵犯人權的作為,到底是貢獻文明還是反人類文明呢?
移民方面,到底是多外國人願意移民到中國?還是更多中國人想爭先恐後移民外國,從而希望得到自由和法律保障呢?
要衡量一個國家的國格,除了要看她積弱時如何自處,還要看她強大了有何品格;除了要看她如何對待富人,還要看她如何對待窮人;除了要看她如何對待支持者,還要看她如何對待反對者。
如果連窮人和異見者都能活得有尊嚴、權利受到法律的保障,那麼這個國家肯定才更受人尊重,中國人此刻才能真正的抬起頭。
有時,有錢和自恃強大的物體幹起惡事來,往往反而更加可惡和恐怖。
作者是浸會大學新聞系高級講師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