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拆解細胞自噬 日學者奪醫學獎 大隅良典助尋癌症柏金遜病因療法長青網文章

2016年10月0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10月04日 06:35
2016年10月04日 06:35
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2016年諾貝爾醫學獎昨日揭曉,日本生物學家大隅良典憑藉發現細胞自噬作用的詳細機制奪得殊榮,為連續第3年日本學者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類獎項,亦是歷來第4名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日本人。他的研究揭示自噬作用對人體衰老等許多重要生理運作均具重要性,一旦出現異常更可能引致癌症、柏金遜症等疾病,為理解疾病成因與尋求療法指引方向。


研27年 「我們仍有很多疑問」

現為東京工業大學榮譽教授的大隅,昨在該校設於橫濱市的研究室與當地記者一同收看網上直播,見證得獎的重要時刻,雖然因直播聲音不穩,無法聽清宣布,大隅當下仍難掩興奮之情。他接受諾獎人員訪問時稱,接獲喜訊後略感震撼,又稱27年前決定研究自噬作用實屬「幸運」,「我們仍有許多疑問。即使到了現在,與我開始研究時相比還有更多問題有待解答」。他接受日本放送協會(NHK)訪問時亦稱,作為研究者,獲獎可謂無上光榮。他說:「嘗試前人未嘗實踐的事,就是我的信念。我們體內發生的『分解』過程雖然確實不受注目,但好好思考的話就會明白那是非常重要的……這一點獲得醫學界注意了。」


揭人體衰老生理面紗

細胞自噬作用(Autophagy,詳見圖)堪稱生物體內的物質循環再造系統。當細胞內部出現衰老、受損的細胞器,或有不必要的蛋白質等物質,細胞內便會產生一種薄膜,將這些細胞器及物質包裹,再與稱為溶酶體(lysosome)的細胞器結合。這種現象早於1960年代被發現,科學界視之為細胞「丟垃圾」的過程,關注不多。直至1980年代,有科學家發現人體分解蛋白質的機制,令細胞清除較大的蛋白質及細胞器的背後機制受關注。


大隅良典1988年成立個人研究所後,以酵母菌為對象研究自噬作用機制。他藉由培育在自噬過程中無法分解物質的變種酵母,確認與自噬作用有關的15種基因,並在其後的研究中確認細胞會藉由「蛋白質標籤」,鎖定細胞器與蛋白質等物質「循環再造」,透過自噬作用將之分解,形成可再供身體運用的原料與能源,並防止有害物質損害細胞。


自噬作用對人體正常運作不可或缺,除有助細胞更新、對抗老化外,亦可在人體受感染時排除入侵的細菌與病毒,以及在飢餓等惡劣條件中循環利用自身物質生存。此外,自噬作用亦與胎兒發育及細胞分化有關,一旦失效,可能導致糖尿病、癌症及神經系統疾病,故深入研究相關機制或有助了解疾病成因及開發療法,例如透過控制自噬有效移除細胞內的異常粒線體,降低柏金遜症發病風險等。因其應用潛力龐大,細胞自噬在2000年代起成為生物醫學研究的焦點,諾獎評審認為此發展有賴於大隅的發現帶來研究轉向。


盼多關注基礎研究 「勿只着眼用處」

大隅隨後在記者會上稱,很高興讓年輕人知道像自己這樣的基礎研究者也能幸運獲獎。他說,「去發現沒人做的事其實很快樂」,警告着眼「有用」可能令社會受害。他說,自己當初研究自噬作用時,並未確信這與癌症或壽命的問題有關,然而基礎研究就是那樣展開的。他認為,真正「有用」可能是10年後或是100年後才能顯現,期盼社會能放眼未來,將科學視為一種「文化」,多關注基礎研究。


(綜合報道)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