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立法會選舉已經結束,值得分析之處甚多,其中包括新聞傳媒的角色和表現。本文探討不同報章如何報道各個候選人及其所屬的政黨。按不同政治取向分類的報紙,它們的報道有何異同?是否有偏向?報章對候選人的報道數量及取態,會否影響他們的勝算?
我和中大的一些同學分析了7月30日至9月5日的中文報章報道,此時段由提名期結束起,到選舉投票日止。分析的對象包括5個地區直選參選名單中的首名人士,再加上「超級區議會」的候選人,共有93名。我們在慧科報刊資料庫中找尋有關的選舉新聞,以及在一些網媒尋找相關的報道評論,但只選取標題中有候選人姓名的文章,計有1910條。
我們把每條新聞按標題內容取向歸類為正面、中立或負面,並在官方選舉資料中找出候選人所屬的政治聯繫。如附表所示,很多報紙及網媒均有大量選舉新聞,但有些報刊的報道數量較少,它們就不包括在附表之內。
《明報》在慧科資料庫中的新聞數量最多,當中包括明報網的報道。它的新聞中立比例最高,對幾個焦點新聞人物的報道都頗中性,因而對不同政黨都沒有什麼褒貶。《蘋果日報》對民主黨參選人有較多正面報道,對建制陣營的人就傾向負面。
《星島日報》對個別候選人的報道很負面,它對工聯會的報道頗正面,但對本土派則明顯負面。《成報》對民建聯候選人較為正面,不喜歡本土派人士。
兩份財經報紙當中,《經濟日報》對個別民主黨參選人的報道正面,對一些民建聯、工聯會及本土派參選人則相反。《信報》的報道整體較為中性,但對公民黨及民建聯的候選人略為負面。
《文匯報》和《大公報》有很多正面報道,都是讚揚建制陣營內的不同候選人。它們對本土派及泛民的候選人則非常負面,很少提及中間派候選人,並對本土派人物作不同程度的攻擊。《香港商報》的選舉報道較少,新聞也偏向正面,大力唱好民建聯、工聯會和新民黨的候選人,但很少攻擊其他陣營人士。
網媒方面,「香港01」有很多選舉報道,遍及不同黨派,有彈有讚但意見不算強烈,對一些本土派候選人較為正面。「立場新聞」有較多負面報道,它對建制派中民建聯及新民黨的參選人很不客氣。「852郵報」也有很多負面新聞,對本土派的參選人有不少中性的報道。它對建制陣營人士傾向負面,特別針對民建聯,對中間派也不友善。
「獨立媒體」報道以負面居多,它對個別公民黨、民建聯及自由黨的參選人都頗有意見。「熱血時報」的負面報道比例高達63%,它有提及本土陣營的參選人,但對這些「自己人」的新聞取態也屬負面,對建制派、泛民和本土派人士也是一律批評。
兩極化趨勢 值得注意
報紙整體而言,在今次的選舉報道中正面新聞平均佔18%,中立佔56%,負面佔26%。整體報道對本土派及泛民主派稍為不利,對建制派則有些好處。用政治立場來區分報紙,親民主派報紙唱好泛民打擊建制;中立報紙意外地對本土派候選人頗友善;偏向建制派報紙某程度上反對本土及泛民,並有利於建制人士;正統親中報章則非常反對本土派和泛民參選者,全力推舉建制派候選人。
以傳統方式將報紙分類,精英報紙的報道取向偏向中立;大眾化報紙報道較少,也比較中性;免費報紙的選舉報道最少,並以中立為主。新聞網站則很活躍,但以負面的消息和批評居多。值得注意的是報刊兩極化趨勢:傳統印刷報紙整體傾向建制、不利泛民,對本土派更為負面;網媒剛好相反,較支持本土和泛民,並針對建制。
新聞曝光可以是雙刃劍
從所得數據看,報章新聞報道的多少及取向,和選舉結果有正向關係。候選人有多些新聞報道曝光的話,其勝出機會也較高。就算只是中立的描述新聞數量,也和當選率成正比,難怪候選人都想製造多些自己的消息,供傳媒發放。負面新聞對選情沒有好處,但數據顯示其實損害不算很大,可能大家對選舉期間出現的抹黑醜聞已有心理準備,見怪不怪。
成功當選率和正面新聞報道的關係,就當然更密切了,比純粹的曝光或中性描述更見正面效果。將一個候選人的正面新聞和負面新聞數量相減,可得出該候選人的新聞取向淨值。出現正取向淨值的話,其勝算也較高。
在親泛民及中立的報紙當中,新聞報道和選舉結果有不同程度的正向關係,而這種關係在親中報紙最為明顯。但這並不一定表示親中報章令某些候選人勝出,因為這些報章的銷量頗低。較可能的情况是,有背後的統籌者作為原動力,同時推動新聞報道和選舉工程,因此正面報道和受惠的候選人均是之後的結果。
所以說新聞曝光可以是把雙刃劍,對候選人的利弊要視乎情况,例如採用的新聞取向是正面中立還是負面、在哪些媒體出現、何時刊登、題材是否引人注意等。而香港報章各有不同的政治立場和新聞取態,就沒有什麼懸念了。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學生事務)
我和中大的一些同學分析了7月30日至9月5日的中文報章報道,此時段由提名期結束起,到選舉投票日止。分析的對象包括5個地區直選參選名單中的首名人士,再加上「超級區議會」的候選人,共有93名。我們在慧科報刊資料庫中找尋有關的選舉新聞,以及在一些網媒尋找相關的報道評論,但只選取標題中有候選人姓名的文章,計有1910條。
我們把每條新聞按標題內容取向歸類為正面、中立或負面,並在官方選舉資料中找出候選人所屬的政治聯繫。如附表所示,很多報紙及網媒均有大量選舉新聞,但有些報刊的報道數量較少,它們就不包括在附表之內。
《明報》在慧科資料庫中的新聞數量最多,當中包括明報網的報道。它的新聞中立比例最高,對幾個焦點新聞人物的報道都頗中性,因而對不同政黨都沒有什麼褒貶。《蘋果日報》對民主黨參選人有較多正面報道,對建制陣營的人就傾向負面。
《星島日報》對個別候選人的報道很負面,它對工聯會的報道頗正面,但對本土派則明顯負面。《成報》對民建聯候選人較為正面,不喜歡本土派人士。
兩份財經報紙當中,《經濟日報》對個別民主黨參選人的報道正面,對一些民建聯、工聯會及本土派參選人則相反。《信報》的報道整體較為中性,但對公民黨及民建聯的候選人略為負面。
《文匯報》和《大公報》有很多正面報道,都是讚揚建制陣營內的不同候選人。它們對本土派及泛民的候選人則非常負面,很少提及中間派候選人,並對本土派人物作不同程度的攻擊。《香港商報》的選舉報道較少,新聞也偏向正面,大力唱好民建聯、工聯會和新民黨的候選人,但很少攻擊其他陣營人士。
網媒方面,「香港01」有很多選舉報道,遍及不同黨派,有彈有讚但意見不算強烈,對一些本土派候選人較為正面。「立場新聞」有較多負面報道,它對建制派中民建聯及新民黨的參選人很不客氣。「852郵報」也有很多負面新聞,對本土派的參選人有不少中性的報道。它對建制陣營人士傾向負面,特別針對民建聯,對中間派也不友善。
「獨立媒體」報道以負面居多,它對個別公民黨、民建聯及自由黨的參選人都頗有意見。「熱血時報」的負面報道比例高達63%,它有提及本土陣營的參選人,但對這些「自己人」的新聞取態也屬負面,對建制派、泛民和本土派人士也是一律批評。
兩極化趨勢 值得注意
報紙整體而言,在今次的選舉報道中正面新聞平均佔18%,中立佔56%,負面佔26%。整體報道對本土派及泛民主派稍為不利,對建制派則有些好處。用政治立場來區分報紙,親民主派報紙唱好泛民打擊建制;中立報紙意外地對本土派候選人頗友善;偏向建制派報紙某程度上反對本土及泛民,並有利於建制人士;正統親中報章則非常反對本土派和泛民參選者,全力推舉建制派候選人。
以傳統方式將報紙分類,精英報紙的報道取向偏向中立;大眾化報紙報道較少,也比較中性;免費報紙的選舉報道最少,並以中立為主。新聞網站則很活躍,但以負面的消息和批評居多。值得注意的是報刊兩極化趨勢:傳統印刷報紙整體傾向建制、不利泛民,對本土派更為負面;網媒剛好相反,較支持本土和泛民,並針對建制。
新聞曝光可以是雙刃劍
從所得數據看,報章新聞報道的多少及取向,和選舉結果有正向關係。候選人有多些新聞報道曝光的話,其勝出機會也較高。就算只是中立的描述新聞數量,也和當選率成正比,難怪候選人都想製造多些自己的消息,供傳媒發放。負面新聞對選情沒有好處,但數據顯示其實損害不算很大,可能大家對選舉期間出現的抹黑醜聞已有心理準備,見怪不怪。
成功當選率和正面新聞報道的關係,就當然更密切了,比純粹的曝光或中性描述更見正面效果。將一個候選人的正面新聞和負面新聞數量相減,可得出該候選人的新聞取向淨值。出現正取向淨值的話,其勝算也較高。
在親泛民及中立的報紙當中,新聞報道和選舉結果有不同程度的正向關係,而這種關係在親中報紙最為明顯。但這並不一定表示親中報章令某些候選人勝出,因為這些報章的銷量頗低。較可能的情况是,有背後的統籌者作為原動力,同時推動新聞報道和選舉工程,因此正面報道和受惠的候選人均是之後的結果。
所以說新聞曝光可以是把雙刃劍,對候選人的利弊要視乎情况,例如採用的新聞取向是正面中立還是負面、在哪些媒體出現、何時刊登、題材是否引人注意等。而香港報章各有不同的政治立場和新聞取態,就沒有什麼懸念了。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學生事務)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