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貝萊德朱悅:港股10月或調整 低吸資源股長青網文章

2016年10月0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10月03日 17:35
2016年10月03日 17: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 今日港股踏入第四季首個交易日,而以往大型股災多數在10月出現,恆指於上季勁升12%,能否延續強勢?今期封面故事專訪貝萊德中國股票主管朱悅,以及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倫敦政治經濟學院Regius經濟學講座教授克裡斯托弗•皮薩裡德斯(Christopher Pissarides)分析股市及經濟大勢,希望助讀者在波動市況中把握賺錢機會。 」


貝萊德中國股票主管朱悅認為,美國總統大選帶來的不確定性,可能令美股於本月轉趨波動,拖累港股也出現調整。惟她相信未來兩三年中央將增加基建投資,力保內地經濟增長不低於6.5%,帶動大宗商品的需求,加上她看好供給側改革可改善行業競爭格局,故旗下基金現正超配資源股。


明報記者 葉創成

朱悅於第16期(去年9月29日出版)封面故事接受訪問,當時恆指正經歷「8•11」匯改後人民幣貶值所帶來的首輪震盪,由4月「大時代」高位28588點急跌近8000點,市場驚魂未定,擔心10月出現股災。惟朱悅當時表示:「不是每年10月都有股災吧!統計也就是每隔約10年才出現一次10月股災,我不覺得今年(2015年)也有影響」,並強調對中資股後市不悲觀。結果恆指於見報當日觸及20368點低位後反彈,去年10月26日最高報23423點,不足一個月升幅達15%。


去年測中港股10月升市

事隔一年後,《Money Monday》再專訪朱悅分析今年10月後市。恆指於6月下旬觸及低位19662點後,過去3個多月強勢回升,上周收報23297點,加上深港通料於下月開通,故市場普遍對後市樂觀,惟朱悅卻再次唱反調,估計港股本月可能出現調整,「我覺得10月最大的不確定性,還是美國總統大選的選情。全球資本市場是連在一起的,兩名候選人的第一場電視辯論已備受關注,假如之後選情出現意料以外的變化,而令美股顯著調整,絕對也會拖累其他股市」。


美大選變數多 勢影響全球股市

在美國時間11月8日舉行總統大選前,兩名候選人希拉裡及特朗普將本月9日及19日進行餘下兩場電視辯論,市場正密切注視。朱悅則分析,假如只關注希拉裡或特朗普哪位將當選美國總統,是把問題看得太簡單,「第一點是,11月除了總統大選外,參議院及眾議院也會有選舉,所以也要關注選舉後誰控制參議院及眾議院,因為在美國並不是總統說做甚麼都可以,還需要參眾兩院的支持。第二點是,不論總統大選最終誰贏誰輸也好,兩名候選人在現階段對不同政策的觀點,以及會否就之前提及的政策或理念作出調整,這些都是要留意的」。


除了美國大選外,市場關注環球熱錢於第三季流入新興市場股市後,第四季會否流走?朱悅對此審慎樂觀,「資金流向這問題值得重視,但我覺得應該要考慮一點,環球投資者過去幾年均對新興市場十分悲觀,故他們對新興市場的配置非常低。從2012年開始,資金一直超配成熟市場,最先看好美國,其後很多資金流去日本,然後轉為流入歐洲。(環球資金)最愛美國,其次是日本及歐洲,有一段時間大家都覺得不需要投資新興市場,不需要投資新興亞洲及中國。但4年過去了,投資者發現日本帶來很多失望,而隨著英國6月公投脫歐,歐洲政治及經濟不確定性亦非常高,故過去幾個月出現拐點,部分資金重返新興市場,但新興市場現仍被低配,只是低配的情況略有改善而已。我覺得回流的資金不會這麼輕易又再流出新興市場股市,因為投資總


是相對選擇的一個過程,新興市場股市以外有更加好的投資機會嗎?債券市場牛市已這麼多年能否延續是個問號,房地產市場也不便宜,大家一致看好的美股估值亦已高於歷史平均水平。假如資金現在從新興市場股市流走的話,萬一聯儲局再延遲加息,萬一中國推出新改革或供給側改革發揮效力令大宗商品價格比想像中更穩定的話,屆時再流入豈非錯失先機?」


新興市場拐點初現 料本季續吸金

中國股市是新興市場股市焦點,亦是朱悅在貝萊德負責的投資領域。她預測,內地經濟在未來兩三年可望由投資帶動下,保持每年6.5%至7%的GDP增長,為中資股帶來投資機會,「內地經濟由出口、消費及投資等三頭馬車拉動。出口表現並不是由中國決定,除匯率以外,還要看全球的經濟;消費表現比較穩定,料每年按年增長約一成,為GDP貢獻3.5%至4%增長率,這範疇不需要政府特別操心;投資表現則是政府能夠高頻率控制的,目標是該範疇能為GDP貢獻約3%增長率,這樣便能完成GDP增長率不低於6.5%的目標。」


朱悅分析,內地經濟的投資領域可再細分為房地產、製造業及基建三大範疇,當中後者料屬政策重點,「內地房地產業處於去槓桿的過程,製造業則正進行供給側改革,故該兩大範疇的投資增長難寄厚望,最大的希望是基建投資」。她相信中央政府已汲取2009年「4萬億投資」的經驗,即使未來兩三年大幅增加基建投資,也不會再任由地方政府以融資平台盲目投資於產能過剩的行業,而是改由中央政府主導,發行國債或地方政府債券,以及引入政府私人合作(PPP)模式,集中投資於城軌、地鐵、環保及保障房等惠及民生項目,並且進一步開發中部及西部,縮窄不同地區的發展差距,「中國目前有很多常住人口達幾百萬人的城市還沒有興建地鐵,這些基建項目一旦啟動,需時兩三年才完工,故基建對經濟增長的拉動的確是比較『給力』(編按:海南、福建等地區的方言,表示給予力量,令事情向好的方向發展)。」


中央主導基建投資 拉動GDP增長

受惠於基建項目陸續上馬,今年以來煤炭、鋼鐵及水泥等原材料需求均優於市場預期,加上朱悅看好供給側改革的成效,故旗下基金目前超配資源股,「隨著供給側改革的落實,未來5年政府將要求沒有效率的產能逐步退出,整個行業的競爭能力及成本控制都會有所提升。目前這板塊本身已具備吸引力,假如美國聯儲局加息步伐亦沒有預期快,未來一段時間尤其值得看好」。


[封面故事]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