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香港回歸中國,理應悉力消除過去因各豎屏障而產生的隔閡,加強彼此交流,藉此提升協同效應。「一國兩制」的構思,是希望在融合和強化兩地人民關係的同時,維持一定區分,用鄧小平的話是保持「10億同2000萬(台灣)和550萬(香港)的關係」(註1),讓香港繼續發揮獨特優勢。但是,隨着日子推移,我們似乎忽略了融合進程有其資源局限的內部邏輯:當資源仍未充分運用時,增加融合可產生更多邊際效益;但當資源已充分利用後,進一步融合則會超出其承擔能力,產生更多邊際成本,帶來更多矛盾與問題。當前兩地融合碰到不少棘手問題,原因之一是融合超出了香港這個彈丸之地所能承擔的最適水平(optimal level)。
有關香港與內地融合的效益和成本計算,社會和學術界的討論甚多,大部分從經貿角度出發,所以常有「回歸後本地生產總值倍增」、「財政儲備豐厚」等說法。兩地融合無疑為香港帶來可觀的經貿利益,但社會與政治效益又如何呢?後者雖不易反映在統計數據上,但卻容易牽動人心,惟坊間的實徵分析不多。
融合過頭 影響港人對一國兩制觀感
根據我們的研究,在香港與內地融合的進程中,明顯出現了經貿利益易見、社會與政治效益難算的問題。其次,某些代價在彈丸大小的香港產生了巨大衝擊,在幅員及人口龐大的內地則並不起眼,導致兩地民眾對融合的效益和程度各有不同看法,繼而產生張力,觸發矛盾。「自由行」政策的落實和深化,可作為邊際效益轉變的例證;而港人的身分認同和對中央政府的信任,則可作為檢視社會與政治效益增減的指標。
在回顧「自由行」政策實施10年的時候,我們指出該政策改變了新中國成立以還香港與內地交往的基本格局:由原來只有港人才能自由往來兩地的單向,轉為內地居民亦可自由往來兩地的雙向格局(註2)。這樣的歷史性轉變,在融合初期因資源尚未全面運用,故能釋放巨大協同效益,令經貿、政治及社會的邊際效益同步上揚,邊際成本則處於相對較低的水平。但是,港府似未察覺兩地不斷加強融合,已引發社會資源漸趨飽和、邊際效益下滑,邊際成本則拾級而上的現實問題。
更甚的是,港府和部分業界在融合進程中,養成了「靠阿爺」的依賴心態——面對嚴重危機時,均向中央政府要求優惠政策而變得不思進取。其一突出例子,是2008年「金融海嘯」驟起,香港金融與經濟遭受衝擊時,並非奮發自強以提升競爭力,而是要求中央政府進一步放寬「自由行」政策,所以有了2009年深圳居民「一簽多行」政策。惟入境旅客急增,卻令兩地融合出現了「過頭」現象,即超過了最適水平。結果是邊際成本急升、邊際效益遽降,並影響了港人對「一國兩制」的觀感。
如撇除不缺客觀統計的經貿效益,港人身分認同是檢測社會與政治效益轉變的有效指標,因為若「中國人」身分認同上升,可反映「人心回歸」,對國家抱更強的歸屬感;相反,若轉向認同本土,僅自覺是「香港人」,抗拒「中國人」身分,甚至是留戀殖民統治,則出現「人心未回歸」問題。所以我們不妨以此作為分析切入點。
扼要地說,回歸後,香港與內地加強融合,市民的「中國人」身分認同穩中漸升。2003年推出「自由行」政策後,雖然旅客升幅加快,但市民的「中國人」身分認同仍保持升勢,並在2008年達到高點。惟其後則情况逆轉,出現「中國人」身分認同掉頭回落、「香港人」身分認同持續上升的情况,年輕人的變化尤其明顯(圖1、圖2)。
關鍵在港人享有融合效益出現逆轉
若將這現象放到兩地融合進程的轉變看,不難找到關鍵所在:港人享有的融合效益出現了重大逆轉。簡單來說,是由於資源尚未飽和、社經機會急待開發,所以增加訪港旅客帶來了可觀的邊際效益。到漸趨飽和水平時,各種邊際效益增長放緩,邊際成本則持續增長,近乎等同於邊際效益。然後在無節制下增加訪港旅客,令邊際效益從高峰回落、持續弱化,邊際成本卻不斷上升,各種社會及政治問題乃陸續爆發。以港人對中央政府的信任為例,調查結果顯示,在1998至2009年間,信任度均值(2分為中點)一直輾轉上升;惟自2009年推出深圳居民「一簽多行」政策後則急速下滑,年輕人的態度逆轉尤其明顯(圖3)。顯示加強融合反帶來負面的社會及政治衝擊,情况與身分認同的重大轉變——即「香港人」身分認同攀升、「中國人」身分認同下滑——並沒二致。
港府未能掌握問題產生的社會衝擊
我們應如何理解這種轉變呢?最直接的解釋當然是因香港乃彈丸之地,當其資源已被充分利用後,進一步融合自然會產生邊際效益下滑、邊際成本上升的問題,後者尤其挑起了港人對內地居民乘融合之機到香港「爭資源」的疑慮和恐懼,甚至激化疑共、恐共和反共情緒,令問題變得複雜。最佳例子莫如「雙非嬰兒」問題的演變:由於《基本法》並不限制非香港永久居民父母所生子女在香港的居留權,2001年「莊豐源案」法庭確定「雙非子女」可獲香港居留權的法理依據後,內地孕婦乘「自由行」之便到港生育、子女可取得「香港人」身分的浪潮因而大盛,此舉被形容為內地孕婦到港「搶牀位」,令香港公私營醫療體系承受巨大壓力,引起本地孕婦及計劃生育的年輕人擔憂和不滿。
港府不但未能掌握此問題所產生的社會衝擊,沒有作出適切應對,反而繼續要求擴大「自由行」政策,令到港旅客持續急升,並令「搶牀位」問題,演變成「搶奶粉」、「搶學位」,甚至是擔憂日後出現「搶福利」、「搶職位」、「本土文化消失」等更嚴重的社會問題。至於旅客可在即日自由多次來回香港,更衍生了備受關注的水貨客問題,令鄰近邊境地區的交通及民生大受影響,進而激發兩地融合的矛盾,導致各種「狗」與「蝗蟲」的網絡對罵、連串以年輕人為骨幹的「光復」行動,令融合「過了頭」所衍生的問題不斷惡化。港人對兩地融合遂產生抗拒之心,既不利兩地關係,又給「一國兩制」實踐帶來巨大挑戰。
追求融合 應着重質素
總結而言,「一國兩制」無疑是具創見的歷史性制度安排,惟如何處理那個「10億」和「550萬」的關係,則是重大考驗。在這制度下,加強兩地融合乃情理所在,惟我們不能無節制地令「550萬」淹沒於「10億」大潮之中,因為這樣只會令「兩制」變為「一制」。所以我們在追求兩地融合時,不能單從數量入手(如旅客人次),而應着重質素(如能產生更大、更平衡的經貿和社會效益),畢竟香港只屬彈丸之地,社會承載力很容易便達到極限。
註1:鄧小平,2004年,《鄧小平論「一國兩制」》,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頁39
註2:鄭宏泰、尹寶珊,2014年,《「自由行」十年回顧:探討香港與內地的融合進程與嬗變》,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
作者鄭宏泰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助理所長,
尹寶珊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研究主任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有關香港與內地融合的效益和成本計算,社會和學術界的討論甚多,大部分從經貿角度出發,所以常有「回歸後本地生產總值倍增」、「財政儲備豐厚」等說法。兩地融合無疑為香港帶來可觀的經貿利益,但社會與政治效益又如何呢?後者雖不易反映在統計數據上,但卻容易牽動人心,惟坊間的實徵分析不多。
融合過頭 影響港人對一國兩制觀感
根據我們的研究,在香港與內地融合的進程中,明顯出現了經貿利益易見、社會與政治效益難算的問題。其次,某些代價在彈丸大小的香港產生了巨大衝擊,在幅員及人口龐大的內地則並不起眼,導致兩地民眾對融合的效益和程度各有不同看法,繼而產生張力,觸發矛盾。「自由行」政策的落實和深化,可作為邊際效益轉變的例證;而港人的身分認同和對中央政府的信任,則可作為檢視社會與政治效益增減的指標。
在回顧「自由行」政策實施10年的時候,我們指出該政策改變了新中國成立以還香港與內地交往的基本格局:由原來只有港人才能自由往來兩地的單向,轉為內地居民亦可自由往來兩地的雙向格局(註2)。這樣的歷史性轉變,在融合初期因資源尚未全面運用,故能釋放巨大協同效益,令經貿、政治及社會的邊際效益同步上揚,邊際成本則處於相對較低的水平。但是,港府似未察覺兩地不斷加強融合,已引發社會資源漸趨飽和、邊際效益下滑,邊際成本則拾級而上的現實問題。
更甚的是,港府和部分業界在融合進程中,養成了「靠阿爺」的依賴心態——面對嚴重危機時,均向中央政府要求優惠政策而變得不思進取。其一突出例子,是2008年「金融海嘯」驟起,香港金融與經濟遭受衝擊時,並非奮發自強以提升競爭力,而是要求中央政府進一步放寬「自由行」政策,所以有了2009年深圳居民「一簽多行」政策。惟入境旅客急增,卻令兩地融合出現了「過頭」現象,即超過了最適水平。結果是邊際成本急升、邊際效益遽降,並影響了港人對「一國兩制」的觀感。
如撇除不缺客觀統計的經貿效益,港人身分認同是檢測社會與政治效益轉變的有效指標,因為若「中國人」身分認同上升,可反映「人心回歸」,對國家抱更強的歸屬感;相反,若轉向認同本土,僅自覺是「香港人」,抗拒「中國人」身分,甚至是留戀殖民統治,則出現「人心未回歸」問題。所以我們不妨以此作為分析切入點。
扼要地說,回歸後,香港與內地加強融合,市民的「中國人」身分認同穩中漸升。2003年推出「自由行」政策後,雖然旅客升幅加快,但市民的「中國人」身分認同仍保持升勢,並在2008年達到高點。惟其後則情况逆轉,出現「中國人」身分認同掉頭回落、「香港人」身分認同持續上升的情况,年輕人的變化尤其明顯(圖1、圖2)。
關鍵在港人享有融合效益出現逆轉
若將這現象放到兩地融合進程的轉變看,不難找到關鍵所在:港人享有的融合效益出現了重大逆轉。簡單來說,是由於資源尚未飽和、社經機會急待開發,所以增加訪港旅客帶來了可觀的邊際效益。到漸趨飽和水平時,各種邊際效益增長放緩,邊際成本則持續增長,近乎等同於邊際效益。然後在無節制下增加訪港旅客,令邊際效益從高峰回落、持續弱化,邊際成本卻不斷上升,各種社會及政治問題乃陸續爆發。以港人對中央政府的信任為例,調查結果顯示,在1998至2009年間,信任度均值(2分為中點)一直輾轉上升;惟自2009年推出深圳居民「一簽多行」政策後則急速下滑,年輕人的態度逆轉尤其明顯(圖3)。顯示加強融合反帶來負面的社會及政治衝擊,情况與身分認同的重大轉變——即「香港人」身分認同攀升、「中國人」身分認同下滑——並沒二致。
港府未能掌握問題產生的社會衝擊
我們應如何理解這種轉變呢?最直接的解釋當然是因香港乃彈丸之地,當其資源已被充分利用後,進一步融合自然會產生邊際效益下滑、邊際成本上升的問題,後者尤其挑起了港人對內地居民乘融合之機到香港「爭資源」的疑慮和恐懼,甚至激化疑共、恐共和反共情緒,令問題變得複雜。最佳例子莫如「雙非嬰兒」問題的演變:由於《基本法》並不限制非香港永久居民父母所生子女在香港的居留權,2001年「莊豐源案」法庭確定「雙非子女」可獲香港居留權的法理依據後,內地孕婦乘「自由行」之便到港生育、子女可取得「香港人」身分的浪潮因而大盛,此舉被形容為內地孕婦到港「搶牀位」,令香港公私營醫療體系承受巨大壓力,引起本地孕婦及計劃生育的年輕人擔憂和不滿。
港府不但未能掌握此問題所產生的社會衝擊,沒有作出適切應對,反而繼續要求擴大「自由行」政策,令到港旅客持續急升,並令「搶牀位」問題,演變成「搶奶粉」、「搶學位」,甚至是擔憂日後出現「搶福利」、「搶職位」、「本土文化消失」等更嚴重的社會問題。至於旅客可在即日自由多次來回香港,更衍生了備受關注的水貨客問題,令鄰近邊境地區的交通及民生大受影響,進而激發兩地融合的矛盾,導致各種「狗」與「蝗蟲」的網絡對罵、連串以年輕人為骨幹的「光復」行動,令融合「過了頭」所衍生的問題不斷惡化。港人對兩地融合遂產生抗拒之心,既不利兩地關係,又給「一國兩制」實踐帶來巨大挑戰。
追求融合 應着重質素
總結而言,「一國兩制」無疑是具創見的歷史性制度安排,惟如何處理那個「10億」和「550萬」的關係,則是重大考驗。在這制度下,加強兩地融合乃情理所在,惟我們不能無節制地令「550萬」淹沒於「10億」大潮之中,因為這樣只會令「兩制」變為「一制」。所以我們在追求兩地融合時,不能單從數量入手(如旅客人次),而應着重質素(如能產生更大、更平衡的經貿和社會效益),畢竟香港只屬彈丸之地,社會承載力很容易便達到極限。
註1:鄧小平,2004年,《鄧小平論「一國兩制」》,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頁39
註2:鄭宏泰、尹寶珊,2014年,《「自由行」十年回顧:探討香港與內地的融合進程與嬗變》,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
作者鄭宏泰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助理所長,
尹寶珊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研究主任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