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葉國豪﹕港獨對港台關係的影響長青網文章

2016年09月2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9月29日 06:35
2016年09月29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歷經了年初新界東補選,以及甫結束的立法會選舉,均顯示當前香港社會有將近兩成的民眾支持本土派的政見與候選人,因此有不少論者認為本土派已瓜分原先泛民的支持群眾而成為不可忽視的第三勢力。然而目前的本土派仍是一個模糊不清的政治標籤,其政治光譜橫跨港獨、自決乃至本土自治等不同的路線,他們或強調行動而缺乏論述,或是潛心論述卻缺乏政治能量,缺乏合作的機制與共識。在這種複雜而充滿張力的政治環境下,強調「港獨」路線的主張是否會影響未來港台關係的發展,值得我們討論與關注。


有報道指出8月底,前國民黨發言人楊偉中、行政院陸委會諮詢委員范世平,以及民進黨籍立法委員郭正亮等人因受國台辦和中聯辦等單位的阻撓,無法入境參加香江論壇,事件再次傷害「一國兩制」的信譽,也令人質疑特區政府的相關入境政策。被拒入境事件必須放在民進黨政府上台後兩岸關係的結構環境下來理解,然而若從本地民意的發展趨勢來看,則又有不同的意義。不少香港民眾存有看似非常矛盾的政治意向,一方面他們面對「一國兩制」的危機卻又支持繼續實施「一國兩制」;另一方面他們羨慕台灣免受北京直接干預的民主選舉,在情感上卻又反對台灣獨立。然而值得關注的趨勢是,當前的主流民意已經認為「一國兩制」不適用於台灣,也有近半數的民眾願意支持台灣重新加入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考量上述本土政治勢力的發展,以及本地的民意轉向,「港獨」對未來港台關係的可能影響有三:


港人將更主動關注台灣民主發展

首先,在公民社會交流方面,特區政府會更強勢的以不公開的黑名單制度排拒可能支持或鼓動「港獨」的台灣人士訪港(例如,黃國昌、陳為廷、林飛帆等),對於台灣政黨的互動也會抱持更保守與謹慎的態度,以確保他們心中潛在的「港獨」與「台獨」不會合流。例如立法會選舉前夕,傳出台灣政黨時代力量將派立委洪慈庸到港幫青年新政站台的傳聞,但時代力量否認。特區政府即表示不歡迎台獨人士來港為本地政治組織站台助選。然而這種依賴傳統黑名單禁止入境的方式在資訊時代恐怕只是徒然,因為具有相同或類似理念的行動者完全可以依賴網路社群與資訊科技,達到虛擬的交流與互動。而且就算禁止部分台灣人士入境卻無法禁絕香港民眾訪台,因此港人將會更主動的關注與吸取台灣的民主發展與社運經驗。


台或道義支持 但難影響港政治

其次,北京勢必持續以各種法律與政治手段打壓「港獨」的發展,在其授意與影響之下,《基本法》中關於國家安全的立法可能會被再次提上議程,公民的政治自由與權利或受到進一步限縮,卻也一定會遇到香港社會更強烈的反彈,不能排除第二次佔領中環的運動發生。支持「港獨」的聲音在中短期內(10年)相信會繼續增加,但是考慮到香港社會中保守的政治勢力與文化,香港人認同會持續上升,但是「港獨」的政治訴求仍難以成為社會主流。台灣政府或可能提供港人道義上適時的宣示支持,但是將難以直接影響香港政治的走向。例如銅鑼灣書店事件中的林榮基曾表示,因為相信選舉產生的政府,因此若離開香港尋求政治庇護想去台灣。對此台灣陸委會副主委兼發言人邱垂正曾表示,「凡港澳居民依照相關條例提出申請,政府會依法處理」。根據台灣《港澳關係條例》第18條規定「對於因政治因素而致安全及自由受有緊急危害之香港或澳門居民,得提供必要之援助」。然而受限於台灣對香港、澳門「政治難民」定義未清,加上受政治迫害者庇護規範不明,內政部長葉俊榮也曾坦言必須要建立相關機制。連中國大陸的異議人士與維權分子也似乎沒有取得台灣政府政治庇護的經驗,從目前兩岸的政治情勢與現實,暫時應該看不到台灣政府為香港異議人士提供政治庇護的可能性。


京對台統戰失效治港政策同堪憂

最後,「港獨」的發展長遠而言將對東亞的區域安全與穩定投下不確定的因素。隨著中國綜合國力與國際地位的上升,中短期內兩岸關係仍將繼續維持「政冷經熱」的狀態與方向。「港獨」會成為中國爭取成為亞洲區域霸權過程中不明朗的國內因素。然而「港獨」運動首先需要解決的是安全問題,因此取得美國(區內霸權)、日本(區內第二大經濟體)甚至台灣(最熟悉與親近的華人社會)的支持,才有可能確保生存。對此,崛起的北京自然會力拒外部勢力對中國內政的干預,國際社會的行動者出於現實利益的考量,儘管可能同情卻未必會願意犧牲龐大的經貿利益,這在英國的態度上尤其看得清楚。由於同樣面對來自北京的政治打壓,「港獨」的訴求似乎對港台關係的發展提供了另類的對話的空間,在特區政府已經失去認受性也無力減緩港獨發展的情况下,北京有沒有能力與意願體察本土主義與港獨運動的差異,而不致採取企圖全面掌控與鬥爭的激烈手段,將是「港獨」會否被激化最重要的因素。然而看到近年北京對台灣統戰策略的失效,特別是青年人人心愈來愈疏離,令人對其治港政策同樣感到擔憂。


作者是台灣旅港學者、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客席講師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