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本港樓價自首季見底後,隨着加息憂慮近乎煙消雲散,無殼蝸牛的憂慮不斷加劇,樓市購買力一下子就急速爆發。新盤反應好,又有銀行不斷下調按揭利率,兩股重大催化力度對潛在買家而言,就構成了牢不可破的誘因。
未必真的看好樓市
銀行近月已最少三度下調按揭利率,的確是為準買家提供最佳入市理由,芸芸銀行看好後市、銀行亦相信低息環境持續,總之銀行肯減按息,就被理解為它們對樓市投下信心一票的證明,但調轉再問,就是這麼簡單的嗎?市場在下判斷前,似乎還要搞清楚,銀行三番四次減按揭利率,背後是業務及資金投放所需,抑或是真真正正對樓市前景進一步樂觀?
按揭生意 銀行最有信心做
誠然,銀行不會冒險主攻認為高風險的貸款,按揭貸款對本港銀行來說,一來屬於高質素的抵押貸款,本港銀行有大量物業相關貸款的數據庫,對風險配置信心較大,更重要的是,在內地業務持續放緩之際,除按揭貸款之外,銀行貸款出路已愈來愈少。也可以說,以內銀目前的貸款模式,幾乎跟本港銀行多年面對的問題是一模一樣。
銀行不會做虧本生意,但銀行亦同樣需要在資金配置方面,避免毛利進一步受壓。上半年,幾大銀行淨息差跌至介乎1.3厘至1.85厘不等,但更大問題在於,既存在了龐大的過剩資金,對息差造成壓力。去年底,本港的港元存款大概為5.31萬億港元,到了7月底,滾存的存款已升至5.5萬多億元,7個月內多2000億港元的存款資金,在貸款需求低迷期間,其實更為銀行添加了煩惱。管理要成本,投放定息收入工具隨時未夠抵消付息與成本之總和,倒不如從股本回報方面着眼,那裏有貸款需求,就到那個範疇重注吧!
對消費者來說,銀行每次減按息0.1厘,非常之吸引,但卻忽略了銀行之舉,除資金出路因素外,還牽涉競爭力問題。7月底,以同業拆息為基準批出的按揭貸款,比重由89%,增至近93%水平,競爭之大,只要任何一間銀行身先士卒,其他對手基本上是別無選擇可言。
存款急增 資金苦無出路
其實,所謂持續低息之說,其實是相對而言,但數字比數字的話,以目前3個月同業拆息計,財資市場公會報價為0.59厘左右,比去年同期其實上升0.1厘以上,惟在種種巧合的情况下,現時銀行僅僅是將拆息成本額外上升的部分,由本應要全數轉嫁予客戶,改為自行承擔而已。
著名獨立股評人
[胡孟青 青出於婪]
未必真的看好樓市
銀行近月已最少三度下調按揭利率,的確是為準買家提供最佳入市理由,芸芸銀行看好後市、銀行亦相信低息環境持續,總之銀行肯減按息,就被理解為它們對樓市投下信心一票的證明,但調轉再問,就是這麼簡單的嗎?市場在下判斷前,似乎還要搞清楚,銀行三番四次減按揭利率,背後是業務及資金投放所需,抑或是真真正正對樓市前景進一步樂觀?
按揭生意 銀行最有信心做
誠然,銀行不會冒險主攻認為高風險的貸款,按揭貸款對本港銀行來說,一來屬於高質素的抵押貸款,本港銀行有大量物業相關貸款的數據庫,對風險配置信心較大,更重要的是,在內地業務持續放緩之際,除按揭貸款之外,銀行貸款出路已愈來愈少。也可以說,以內銀目前的貸款模式,幾乎跟本港銀行多年面對的問題是一模一樣。
銀行不會做虧本生意,但銀行亦同樣需要在資金配置方面,避免毛利進一步受壓。上半年,幾大銀行淨息差跌至介乎1.3厘至1.85厘不等,但更大問題在於,既存在了龐大的過剩資金,對息差造成壓力。去年底,本港的港元存款大概為5.31萬億港元,到了7月底,滾存的存款已升至5.5萬多億元,7個月內多2000億港元的存款資金,在貸款需求低迷期間,其實更為銀行添加了煩惱。管理要成本,投放定息收入工具隨時未夠抵消付息與成本之總和,倒不如從股本回報方面着眼,那裏有貸款需求,就到那個範疇重注吧!
對消費者來說,銀行每次減按息0.1厘,非常之吸引,但卻忽略了銀行之舉,除資金出路因素外,還牽涉競爭力問題。7月底,以同業拆息為基準批出的按揭貸款,比重由89%,增至近93%水平,競爭之大,只要任何一間銀行身先士卒,其他對手基本上是別無選擇可言。
存款急增 資金苦無出路
其實,所謂持續低息之說,其實是相對而言,但數字比數字的話,以目前3個月同業拆息計,財資市場公會報價為0.59厘左右,比去年同期其實上升0.1厘以上,惟在種種巧合的情况下,現時銀行僅僅是將拆息成本額外上升的部分,由本應要全數轉嫁予客戶,改為自行承擔而已。
著名獨立股評人
[胡孟青 青出於婪]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