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通識導賞﹕食啖唉士忌廉 歎支荷蘭水 回味舊香港長青網文章

2016年08月1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8月14日 06:35
2016年08月14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在汗流浹背的夏日,隨便走進便利店,買杯雪糕或汽水,呷一口,涼入心。


不過,以前「唉士忌廉」(Ice-cream,雪糕早期譯名)跟「荷蘭水」(汽水)可不是普羅大眾想吃就吃的平民美食。


在戰後的五十年代,買一杯雪糕的價錢足以買三日早餐,若央得父母大破慳囊,吃一口冰凍甜美的雪糕,足以讓小孩樂上一整天。


難忘安樂園蓮花杯雪糕

香港掌故專家、為多間博物館擔任名譽顧問的鄭寶鴻今年68歲。他記得,小時候老是惦掛安樂園(已結業)的蓮花杯雪糕跟冰糕條,「冰糕條即是雪條,當時我們好『恨』食的,但也不便宜,蓮花杯要三毛。在五十年代,五仙可以買一條油炸鬼,或一碗白粥,或四條豬腸粉,而且還是有蝦米的!」由以往的小小奢侈到今天的生活日常,小小一杯雪糕和汽水,也見證香港社會的轉變。


「唉士忌廉」:雪糕早期譯名

早於1900年,中環閣麟街已有多間專營「唉士忌廉」的食店,1913年,安樂園餐廳於中環開業,其後開設飲冰室,雪糕亦甚馳名,惟當時冷藏設備不及現在先進,「唉士忌廉」都是一碗碗即場盛出來。直到二三十年代,香港才有雪條出現。


雪條棍充當兒時玩具

到五十年代,即鄭寶鴻小時候,「唉士忌廉」已譯作雪糕,而且牌子繁多,「我記得有好多種雪糕,間中會吃安樂園的蓮花雪糕杯,還有美國來的藍鷹雪糕,後來又有芬蘭雪糕、 雪山雪糕,但吃得最多是雪條。」當時雪糕一球要兩毛,雪條只賣一毛,後來更出現孖條,同是一毛,卻能一開二,夠兩兄弟同吃。競爭激烈,雪條公司出盡花樣促銷,牛奶公司的雪條棒有鋸齒,可以當積木砌,「當時社會都普遍窮困,雪條棍已是大家的玩具。」維他奶的雪條就附有《三國演義》人物「公仔紙」,已結業的寶寶公司就將塑膠雪條棒做成刀槍劍戟的形狀,更有公司在雪條棒上印字,儲夠廿八個字可換一個籃球,「有人甚至早餐不吃也去買雪條,因為當時籃球是每個小孩夢寐以求的嘛」!


今時今日,我們在街上聽到熟悉的音樂,就知道是雪糕車。原來,五六十年代也有雪糕車,卻沒有四個輪,而是兩個輪的單車。鄭寶鴻說,單車前有冷藏箱,除了雪糕,還賣雪木瓜、雪欖等小吃。


六七十年代流行「雪糕溝忌廉汽水」

現在我們喜歡飲忌廉溝鮮奶,但六七十年代,「識食」雪糕的應該溝忌廉汽水同吃。「當時雪糕、雪條都不算太便宜,算是中等消費。安樂園有種雪糕磚,像兩磚豆腐這麼大,賣四毛錢。好多時候,一家人買一塊,放進拿大湯碗內,淋上玉泉忌廉,全家都能享受,好經濟。」此外,鄭寶鴻還記得,在工展會「碌亳子」換雪糕。「有種雪糕磚像威化餅夾着雪條般,在工展會才有,要碌個毫子(硬幣),(賽道)兩邊有許多坑,若碌到過去就獎你兩三塊雪糕磚,否則只得一塊。」


「荷蘭水」竟有保健功效?

1783年,瑞士日內瓦生產出世上第一支汽水(玉泉汽水),始創人其後移居英國,在倫敦生產汽水,連維多利亞女王都喝起汽水來,汽水遂於1850年代起在英國流行。直至1876年,屈臣氏藥房在港設「荷蘭水房」生產汽水,汽水在香港漸漸普及。


香港人以前將汽水叫「荷蘭水」,是因在1850年代,有一艘荷蘭貨船將汽水運往中國,惟香港其實從未由荷蘭進口汽水,只是這名稱已廣泛流傳。我們現在都知道汽水有很多色素、糖分,絕對稱不上健康,但有趣的是,早期的汽水被視為醫療甚至保健用品,像當年屈臣氏汽水的廣告,就聲稱汽水能「除滯潤腸、富強壯腦」,還可「止嘔」、「滌腸」。鄭寶鴻說,這是因當時的人相信汽水經過殺菌,較衛生。「有些人覺得喝汽水能順氣除痰,屈臣氏有隻沙示汽水,那時候有句說話叫『噱』過飲沙示水,因為喝下去,有道氣冲上來,吐一口氣,條氣順晒!」他說,這句話隨着屈臣氏的沙示汽水,在香港流行了逾百年。


在鄭寶鴻小時候,屈臣氏汽水最便宜也要兩毛錢一支,另一牌子大同則賣一毛半,當時物價便宜,五仙可買一條油炸鬼當早餐,「平五仙已搶去好多巿場,但其實汽水的味道都差不多。除了屈臣氏沙示、玉泉忌廉,五十年代最好喝的叫綠寶,還有一隻叫寶利。」寶利現已結業,惟綠寶橙汁則是連「八十後」如我也熟悉的童年回憶。


汽水為何要「吊高嚟賣」?

早期的士多都在門口放一個鐵架,用一個個鐵圈,高高架起不同牌子的汽水,是真正的「吊高嚟賣」,背後原來與其包裝有關。


鄭寶鴻說,早期的汽水不少像現在日本的彈珠汽水般,以波子封口,因此要以鐵架直立儲存,「後來換了鐵蓋封口,也是在門口吊着,以招徠顧客。」後來汽水公司送雪櫃給士多,才沒有「吊高嚟賣」,當時最流行的是可口可樂,放在門口的雪櫃,整個都是紅色,遠處都能看見,亦收招徠之效。不過,除了彈珠換成鐵蓋,汽水自十九世紀末在香港面世以來,近百年都一直是樽裝,直到1970年代,才有罐裝汽水。


「你們想像不到,以前喝汽水要到士多買。若汽水賣三毛,就要多付兩毛按樽,後來出了罐裝,容量差不多,價錢卻好離譜。可樂一支大的賣四毛,小的三毛,罐裝卻賣一蚊。但當時經濟開始起飛,他們就是看準你這些後生仔不志在嘛。」


總結:雪糕汽水見證社會變遷

我們對雪糕、汽水這些食品的消費,見證了香港的經濟發展。在雪糕也是小小奢侈的五十年代,工廠工人月薪僅約一百元,扣去房租及子女的教育費,生活已捉襟見肘,但隨着經濟起飛,到了七十年代,月薪已漲至四至五百元,比樽裝貴的罐裝汽水開始大行其道,正是證明。隨着經濟條件改善,大富人家才買得起的雪櫃,也成為家庭的日常,而冰凍的雪糕、汽水也變得平常起來。「以前人們會把雪櫃放在廳,證明自己好威水!以前是買了牛油,要找鄰居幫忙,麻煩你幫我雪牛油!到塗完了,又要說,乜師奶,麻煩你同我雪番佢!」


歷史,說到底就是社會轉變的軌迹。鄭寶鴻的新書《香港華洋行業百年——飲食與娛樂篇》除了講「唉士忌廉」跟「荷蘭水」,還有大牌檔、冰室、舞廳等行業,連同之前的《香港華洋行業百年——貿易與金融篇》,資料都是過去由百多年的報紙、海報、廣告而來。他笑說:「在圖書館影印的影印費,沒十萬都有八萬。」這些日常生活的紀錄,正是香港百年發展的見證。


文:黃熙麗

圖﹕《香港華洋行業百年——飲食與娛樂篇》

編輯﹕高卓怡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