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食環署日本腦炎病媒監察計劃發現,一個「致倦庫蚊」樣本化驗證實有日本腦炎病毒。有傳染病專家指出,今次是本港數十年來首次於該蚊種發現病毒,憂慮若在市區繁殖會更難追蹤,預料今夏有零星病例的風險增加。
數十年來首現
食環署在6月23日於北區打鼓嶺東風坳收集的一個「致倦庫蚊」成蚊樣本,化驗結果證實帶有日本腦炎病毒。該署與衛生防護中心今日將到附近的竹園村村公所舉行健康講座,以及做問卷調查,以找出有否未獲診斷個案。
據衛生防護中心資料,該處過去一年無人類感染日本腦炎個案;漁護署指該處的兩公里半徑範圍內有3個豬場,會通知全港豬場加強滅蚊。
食環署資料顯示,致倦庫蚊於任何有水之地,如器皿及污水渠等大量滋生,常發現於工地,飛行力很強。
常於市區出沒 若繁殖難監測
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指出,有4種庫蚊可傳播日本腦炎,常見的病媒三帶喙庫蚊較多在東南亞出現,帶來的日本腦炎爆發一般較嚴重,而本港已知紀錄中乃數十年來首次在致倦庫蚊驗出日本腦炎病毒,他形容這是重要發現,因有別於三帶喙庫蚊多在郊區出沒、叮咬人數量有限,致倦庫蚊常於市區出沒,該蚊一旦在市區傳宗接代繁殖下去,更難監測。
對於早前相繼有日本腦炎病例所居環境遠離豬場,何栢良指出,這些個案追蹤不到感染源頭,不排除是由致倦庫蚊叮咬;今次發現有蚊樣本帶毒,他相信今個夏天和雨季,再有零星人類感染個案風險會增加,提醒要加強滅蚊及清理積水。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