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天剛亮,她們就各自從天水圍、東涌等地出發到太子一間烤魚店,把握開店前數小時,浸泡及醃製食材、包裹端午糉。對煮食有熱誠的家庭主婦可共享資源,背後推手是今年4月成立的「共廚家作」社企項目,爭取讓基層在食肆閒置時使用廚房及店舖地方,發展及寄賣自家食品。負責人盼打破貴租及入場成本限制,讓家廚初嘗「小老闆」滋味,將家常味道帶進社區。
記者日前早上到訪,木桌排列過百隻糉,天水圍街坊Merry、阿霞與Eva垂頭默默包糉,各人憑一雙巧手將數塊糉葉演變出多種包法。阿霞將兩塊竹葉交疊,向內捲成漏斗,盛載糯米、豆沙等餡料,再以草繩緊綁,就成了客家三角糉。
接1600糉訂單 清晨趕工兩周
為趕製近1600隻糉的訂單,5至6人近兩周輪流清晨趕工,由被視為師傅的五旬家庭主婦Merry統籌。Merry是印尼華僑,1997年來港定居,人生路不熟,幸好煮食成了交友的共通語言。她做義工多年,走訪老人院、社區中心教授廚藝,自此異鄉人成為街坊廚藝活字典,「聽到街坊話孫仔好鍾意食,我就開心喇」。Merry自幼隨客家籍母親習廚,精於千層糕等家鄉美食,亦擅長包糉,何不試開小店?她會在天水圍天秀墟賣乾貨,但嘆無法負擔經營食店的牌照費及成本,亦需照顧求學的子女。
「糉葉要先用滾水烚,不夠腍的話糉會散」,Merry端詳掌心上的竹葉說。從製作技巧、尋覓食材,街坊有的是民間智慧,惟欠做生意經驗。在旁包裝糉的社區發展推動基金營運主任張晉銘(阿Ming)則教她們市場推廣、訂貨等技巧。3年前,阿Ming發現不少基層愛煮食,但領食肆牌及開店成本門檻高,動輒近百萬,創業受限於資金,故生念頭找尋食肆,分享閒置時的資源,讓街坊發展食品並在店舖出售。參加者可與食肆商討產品,如烤魚店配涼茶降火。
突破領牌資金門檻
「共廚家作」為社區發展推動基金項目,獲社創基金資助近百萬,目前6間食肆口頭承諾合作,4間落實簽約,包括八一蕃巴蜀烤魚店、新發(鋒記)茶餐廳等。街坊會按工時享最低工資及按產品營業額分紅拆帳, Merry笑說當做義工,盼將廚藝傳承。除助街坊與食肆建立長遠合作關係,阿Ming願街坊藉試驗加強信心,突破資源限制發揮所長。
明報記者 陳柔雅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