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如果以港交所(0388)股價作為量度外界對本港市場定位與前景的評分的話,似乎溢價仍在,只是在不斷收窄。
對股票經紀、股蟻而言,成交少的日子最難過,玩接龍、網路遊戲、收市揸的士……但本港投資者早就習慣對望着報價機,有時會自作多情、有時又自我分裂、當然更多的時候是自我安慰吧!
首季,港股平均每日成交仍有700多億元,之後大概徘徊在平均600億元左右,到近日接連跌至僅僅400多億元成交,香港股市號稱全球三大市場之一,惟交投實在全不匹配。
號稱全球三大 只配400億成交?
以現時成交計算,港交所基本上每股僅值不足160元,現價至少反映港交所溢價效應仍然存在,但最怕是深港通一通,再無催化劑撐住、亦再無話題炒作,屆時要沽的都可以盡情放膽沽吧!
每逢成交減少,都正是行業縮皮裁員之時。駐紮中環、上環、以至九龍等等的中外券商,已愈來愈開始高調唱好市况,同時低調減省員工及開支。2008年金融海嘯後,還有一批中資力撐,及新晉美、日、韓資券商、投行乘中國經濟之機遇慕名而來;現在呢,連中資也在縮皮,慕名而來的,大部分亦已經蒸發於無形。
中國神話不再 再無資金慕名而來
交易所就猶如一個零售商,而作為零售商,從來就是市場需求帶動供應,客戶要什麼,我就盡量滿足他們什麼。但近年,也許是商機無限,也許更是使命難違,交易所太過側重於要當供應帶動需求者的角色,對個別產品有時甚至到達了硬銷的程度。
幾年前,人民幣產品是個大機遇,現在某程度上反過來成為了小包袱。有關人民幣匯價指數及相關產品,港交所主力催谷,無疑在他們眼中,有指數,有產品,就可以做對冲、掛鈎甚至變相提供對賭活動,一併滿足中國大淡友的需求。奈何,離岸人民幣市場大殺四方一役,兼以香港獨特的關係,那會斗膽在香港小特區、做空主權國呢?
上市公司,等同大型超市裏的上架貨品,而超市,就當然是買家要確保品種要多、來源要廣、以供選擇。好明顯,這十幾年來,充當交易所的買手太着重國產貨,形成另類國貨公司,顧客層一對中國製造缺乏信心,結果自然是人流稀少,而這個問題,亦已經變得愈來愈結構性。
只賣「國貨」 流失客戶
無疑,既要滿足愈來愈內地化的個股炒作取向,又要顧及監管把關的道德高地、兼要招呼洋鬼子大戶的挑剔口味,小加的總裁的確唔易做。本港市場的表現,已極盡反映客戶的受落程度,菜式既然不合口味、材料質素及來源備受質疑,港交所或者應具有零售商的經營理念,一切以客戶行先,而非實驗家上身。
著名獨立股評人
[胡孟青 青出於婪]
對股票經紀、股蟻而言,成交少的日子最難過,玩接龍、網路遊戲、收市揸的士……但本港投資者早就習慣對望着報價機,有時會自作多情、有時又自我分裂、當然更多的時候是自我安慰吧!
首季,港股平均每日成交仍有700多億元,之後大概徘徊在平均600億元左右,到近日接連跌至僅僅400多億元成交,香港股市號稱全球三大市場之一,惟交投實在全不匹配。
號稱全球三大 只配400億成交?
以現時成交計算,港交所基本上每股僅值不足160元,現價至少反映港交所溢價效應仍然存在,但最怕是深港通一通,再無催化劑撐住、亦再無話題炒作,屆時要沽的都可以盡情放膽沽吧!
每逢成交減少,都正是行業縮皮裁員之時。駐紮中環、上環、以至九龍等等的中外券商,已愈來愈開始高調唱好市况,同時低調減省員工及開支。2008年金融海嘯後,還有一批中資力撐,及新晉美、日、韓資券商、投行乘中國經濟之機遇慕名而來;現在呢,連中資也在縮皮,慕名而來的,大部分亦已經蒸發於無形。
中國神話不再 再無資金慕名而來
交易所就猶如一個零售商,而作為零售商,從來就是市場需求帶動供應,客戶要什麼,我就盡量滿足他們什麼。但近年,也許是商機無限,也許更是使命難違,交易所太過側重於要當供應帶動需求者的角色,對個別產品有時甚至到達了硬銷的程度。
幾年前,人民幣產品是個大機遇,現在某程度上反過來成為了小包袱。有關人民幣匯價指數及相關產品,港交所主力催谷,無疑在他們眼中,有指數,有產品,就可以做對冲、掛鈎甚至變相提供對賭活動,一併滿足中國大淡友的需求。奈何,離岸人民幣市場大殺四方一役,兼以香港獨特的關係,那會斗膽在香港小特區、做空主權國呢?
上市公司,等同大型超市裏的上架貨品,而超市,就當然是買家要確保品種要多、來源要廣、以供選擇。好明顯,這十幾年來,充當交易所的買手太着重國產貨,形成另類國貨公司,顧客層一對中國製造缺乏信心,結果自然是人流稀少,而這個問題,亦已經變得愈來愈結構性。
只賣「國貨」 流失客戶
無疑,既要滿足愈來愈內地化的個股炒作取向,又要顧及監管把關的道德高地、兼要招呼洋鬼子大戶的挑剔口味,小加的總裁的確唔易做。本港市場的表現,已極盡反映客戶的受落程度,菜式既然不合口味、材料質素及來源備受質疑,港交所或者應具有零售商的經營理念,一切以客戶行先,而非實驗家上身。
著名獨立股評人
[胡孟青 青出於婪]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