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法「閉塞社會」 改革掀抗爭長青網文章

2016年05月3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5月30日 06:35
2016年05月30日 06:35
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罷工」一直是勞工階層用來迫使資方及政府退讓的手段,在法國更近乎家常便飯。旨在增加勞工市場彈性的勞工法改革掀起全國示威浪潮,工會上周更封鎖核電廠及煉油廠,造成能源供應緊張。工會聲言繼續發起示威,直至政府撤回改革為止,劍指下周(6月10日)開幕的歐洲國家盃。法國總理瓦爾斯雖然態度強硬,但評論一般相信政府最後關頭或讓步。法國改革舉步維艱是工會勢力太大,還是另有原因?40多年前曾被形容為「閉塞社會」的法國,面對高失業率及公共債務,能否改革?


明報記者

法國人對罷工與勞資衝突可謂司空見慣﹕一度蔚成風潮的「綁架老闆」(bossnapping)以至去年法國航空員工將高層西裝撕至紛碎等場面,都令人感到法國工人的威力。今次勞工法改革爭議已延續了兩個月。政府聲稱勞工法改革可助創造職位,解決失業問題,工會則指改革只是犧牲勞工來滿足商家。


IMF促增就業 工會憂益商家

法國失業率目前在10%以上,勞工市場僵化令企業未能創造職位是原因之一。歐盟及德國一直敦促法國改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上周稱法國需要更多措施,創造就業。IMF估計法國今年GDP增長約1.5%,未來5年平均亦有1.75%增長,IMF認為不足以減低公共債務及失業率,必須推動更多勞動市場改革。


在歐盟中,法國並不獨特。以25歲以下青年失業率為例,意大利與西班牙遠比法國高,差不多近半失業。不過兩國2014年起推動改革後,青年失業率略有回落,法國同期卻升至26%新高。「法國需要改革勞動市場」的說法近20年不斷響起,前總統希拉克與薩爾科齊都曾試圖改革勞動市場及公共財政,但失敗告終。希拉克1995年試圖改革退休金制度,結果換來三周全國大罷工,政府最後撤回改革;希拉克2006年又推出首次僱用合約(CPE)改革,增加僱主聘用彈性,最終也因年輕人反對而告終。


勞動市場僵化 1/4青年失業

勞動市場僵化下,年輕人是最大輸家。法國政府稱改革可幫助年輕人找工作,年輕人卻不領情,今年3月發起名為「徹夜未眠」(Nuit Debout)的集會,抗議改革。法國學生示威反對政府差不多是家常便飯,但今次特別之處卻是他們反對的是一個左派政府。


法國學生雖然自1968年以來便是社運中堅,不過一些觀察家留意到,跟60年代火紅歲月相比,現在的法國學生再沒有激昂理想,取而代之卻是對前路茫茫的憂慮。勞動市場改革是否足以解決法國年輕一代的問題成疑。法國高等教育部長芒東(Thierry Mandon)上周(5月22日)在《星期日報》刊出的訪問便指出,法國需要徹底政治改革。他說,法國人隨時代改變了很多,但政治體制過時,公民在數碼資訊時代接收更多資訊,官僚卻依然閉門造車,制定法律時間亦太長。


官僚傲慢 難推變法

《金融時報》較早批評奧朗德政府上台4年仍未向國民清楚解釋改革的需要,總理瓦爾斯威脅繞過國會強推改革,亦引起激烈反彈。法國社會學家克羅齊耶(Michel Crozier)在1970年代形容法國是一個「閉塞社會」(La Société bloquée),社會不會因政府下達命令而改變,官僚由上而下的規條太多,導至人人互不相任,政客無法在關鍵時刻推動改革,體制只能在危機中逐步發展。克羅齊耶分析法國工會策略時,抨擊自小受精英教育的官僚傲慢,不了解勞工階層。


40多年後的今天,克羅齊耶這套分析對對法國仍然適用。面對反勞工法改革怒火,法國政府利用社交網站宣傳適得其反。政府在Twitter開設了為「勞工法」的戶口,向民眾呼籲「我們互相了解一下,好嗎?」結果換來「我們將你拋進垃圾桶,好嗎?」等嘲諷。


(十個詞彙看世界/ 罷工)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