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法國奧朗德政府改革勞工法,工人團體普遍認為新法偏袒資方及大企業,導致當地爆發今年第七次大規模罷工及示威活動,甚至影響該國的能源安全。
由針對僱主到向政府施壓
談到西歐國家的工人運動,主要研究都指出工會影響力已經大不如前。在上世紀50年代,法國工會勢力十分龐大,職工加入工會的比例接近三成;時至今日,比例卻跌至近8%,較英國(26%)和德國(18%)相距甚遠。雖然如此,歐洲工會研究所數據報告顯示,法國和英國在2001至2010年發動罷工的次數超過1991至2000年,而且法國罷工的動員能力(以日子為單位)同一時間出現增長,是歐洲社會的一個異數(不過動員能力仍然不及西班牙)。
有學者強調,歐洲社會的工運模式已經出現明顯轉型,過去工會多數以發動「經濟罷工」方式威脅個別僱主改善員工福利,近年的示威運動已轉變成針對政府勞工政策的「政治罷工」,透過動員群眾向政府施壓。部分研究組織批評,有些政府為了粉飾太平,不向公眾提供「政治罷工」情况,對學術與政策研究造成一定困難。
香港中文大學全球研究課程助理講師 馮嘉誠
由針對僱主到向政府施壓
談到西歐國家的工人運動,主要研究都指出工會影響力已經大不如前。在上世紀50年代,法國工會勢力十分龐大,職工加入工會的比例接近三成;時至今日,比例卻跌至近8%,較英國(26%)和德國(18%)相距甚遠。雖然如此,歐洲工會研究所數據報告顯示,法國和英國在2001至2010年發動罷工的次數超過1991至2000年,而且法國罷工的動員能力(以日子為單位)同一時間出現增長,是歐洲社會的一個異數(不過動員能力仍然不及西班牙)。
有學者強調,歐洲社會的工運模式已經出現明顯轉型,過去工會多數以發動「經濟罷工」方式威脅個別僱主改善員工福利,近年的示威運動已轉變成針對政府勞工政策的「政治罷工」,透過動員群眾向政府施壓。部分研究組織批評,有些政府為了粉飾太平,不向公眾提供「政治罷工」情况,對學術與政策研究造成一定困難。
香港中文大學全球研究課程助理講師 馮嘉誠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