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評:支聯會再遭裂解 六四港情甚詭譎長青網文章

2016年05月2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5月27日 06:35
2016年05月27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社評】六四事件27周年將至,本港學界不參加支聯會當晚在維園舉行的燭光晚會悼念活動,已成定局。事態與近年政治生態嬗變有關,客觀上對六四事件在香港社會的凝聚力,會起到削弱作用,持續發展下去,支聯會歷年積極佈置的薪火相傳,將難以為繼;另外,事態發展對本港民主運動帶來的影響,尚待觀察,惟初步而言,看不到有積極加分作用。


多數港人六四認知

學生取態大相逕庭

歷來港人對六四事件,大多認同當年由學生主導、發生在北京和全國各地的是一場愛國民主運動。「愛國民主運動」的定性十分重要,因為運動以和平示威彰顯的道德和正義,對照出當權者以暴烈手段鎮壓、導致大批學生與民衆死亡的邪惡和不義;這個認知,支持着大多數港人爭取「平反六四」、追究責任和建設民主中國等訴求。27年以來,大多數港人對六四事件念玆在玆、對犧牲英烈不離不棄,主要基於民族和國家兩條紐帶而產生的痌瘝在抱、感同身受情懷,使大家對國家發生的事不置身事外,願意盡一己之力,推動中國民主進步。


近日,學生組織宣布另起爐灶舉辦論壇,從個別成員的解說看來,最深層底蘊是他們沒有民族和國家的紐帶,本土先行,認為中國和內地發生的一切,包括六四事件都事不關己。他們之中:有同學說支持爭取民主,不等於有責任追究責任和建設民主中國;有同學說悼念六四未來一兩年應該畫上句號;有同學說對他而言,六四事件是一宗「非人道的disaster(災難)」云云。這些認知和表述,顯示六四事件與他們的關係和連繫,甚為疏離。一個認同民族和國家的人,對六四事件不會如此抽離,若認同這場運動的「愛國民主」性質,更不會認為六四只是人道事件而已。


可以這樣說,歷來大多數港人對六四事件的認知,與學生的認知截然不同,體現在對同胞關懷、對民族和國家認同,以至作為中國人對國家的責任等,差異不在程度上,而是根本性不同。其實,即使從學生流行的本土主義出發,若本土旨在大中華之下保持香港的原有價值和特色,則在感情和國家認同,並無必須與中國割離之理,現在學生和一些年輕人的言行都鄙棄中國,拒絕認同自己是中國人,這種取態,很難以純屬嚮往本土來解釋,實質上有別於本土的追求。


另外,純就技術而言,學生的做法亦難自圓其說。例如學生批評支聯會的悼念六四活動僵化,流於形式主義;學生宣布在六四當晚辦論壇,就一些具特定意義事件舉行年度紀念活動,大多辦論壇、研討會等,現在學生的另闢蹊徑也離不開這個窠臼;類似論壇,港大學生會去年率先在校園舉辦,若今年仍然是搞論壇,加上其他大專院校今年聯合搞論壇,會否也淪為另類形式主義?或許這是同學們要回答的問題。


支聯會面臨裂解

事態關乎港大局

值得注意的是,學生今次與支聯會切割,觸動了圍繞支聯會的政治資源。六四事件催生支聯會,它所凝聚的龐大政治能量,一直與本港民主運動緊密結合,目前政壇不少頭面政治人物,或多或少都是分沾這筆政治資源的結果;數年前,個別激進政客和團體覬覦這筆政治資源,也是以支聯會每年行禮如儀為由,在尖沙嘴鐘樓另搞活動,不過,連年活動形式未見有什麼新花樣,看穿了,就是要切支聯會的政治資源大餅而已。其實,若學生單純為探討香港前途辦論壇,在其他日子都可以搞,他們選擇六四這個特定日子,客觀上利用了六四聚焦吸引注意,或許現在鮮有學生直接參政,不過,11所院校學生會主辦的學界論壇,將邀請本土派組織代表談香港前途問題,本土派已經聲言參與立法會選舉,這類論壇不難成為拉票場合。這樣看來,支聯會遇到的問題是各方切大餅,會否出現被一些勢力「借殼上市」的局面,將是未來政壇角力焦點。


是否參加六四紀念活動純屬個人選擇,現在支聯會面對的並非港人個別抉擇取態,而是政治上的裂解挑戰,事態不僅關乎支聯會的前景,也與政治資源分配和重組息息相關。將會出現的情况,就六四事件面向內地當局的訴求,會否仍然顯示港人的強大意志,是一個考驗;就日後政治資源配置,對本港民主運動會否起到積極作用,也是嚴肅考驗。回歸前後,北京當局曾透過非正式渠道,尋求支聯會解散,支聯會維持至今,是多少人頂住壓力、力爭香港是一片淨土的結果,展望未來,支聯會會否毋須北京施壓而自行了斷?不僅支聯會,也是大多數港人有份回答的問題。


■歡迎回應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