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專注研醫學復康產品 「希望之手」奪國際獎長青網文章

2016年05月2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5月23日 06:35
2016年05月23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湯啟宇乃本地少數擅長研發復康用途的軟硬件產品的大學學者。他在1995年畢業於香港大學,取得電腦工程學士學位。隨即取得太古集團的獎學金,到英國Strathclyde University攻讀生物醫學工程(Biomedical Engineering),在1999年取得博士學位。


同年,他回港加入理工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2001年起,他開始在理工大學工程學院生物醫學工程跨領域學部教學。直至2015年,才轉到中大工作。


湯啟宇在理工大學的十多年間,曾有不少戰績。他分別在2002年和2005年研發出一款電子腳托和一款電子手托,利用微電流來刺激中風病人的肌肉,令其肌肉收縮,從而令病人可以提起腳部,或者張開手部。


「寓鍛練於遊戲」減物理治療痛苦

當年,他雖然未有創辦公司(那時本地大學對此並不太鼓勵),但理工大學將那些電子腳托和電子手托當作「研究產品」般生產,也合共生產了400至500件,以每件大約8000港元的售價,出售給香港、歐美及東南亞的醫院和中風病人。


2012年,他再研發出稱為「希望之手」的機械手,透過捕捉病人皮膚的肌電波(EMG),來發力幫助病人完成手指開合的動作。這樣,病人在使用「希望之手」的過程中,就會持續的收縮相關肌肉和鍛練到相關的神經細胞。「希望之手」還加入了電腦互動遊戲來增加趣味性,例如要病人捉蜜蜂等,實行「寓鍛練於遊戲」,令中風病人不以物理治療為苦。在2012年4月的「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中,「希望之手」就勇奪「全場最高榮譽大獎」。


湯啟宇將技術授權給復康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讓後者將「希望之手」商品化。據悉,該公司已將「希望之手」賣給香港、歐美、內地和東南亞的醫院。


湯啟宇表示,研製這些復康儀器,乃跨學科的課題。單是懂得電子電腦軟硬件並不夠,它還一定會涉及到人體的機理。這正是其困難之處。當年,就是因為本地大學沒有生物醫學工程這種學科,故他不得不靠申請獎學金,而到英國修讀。不過,近十年,理大、中大等都已開設有關課程,有助培養這方面的人才。


[新經濟新天地]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