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香港的專上學院,若以辦學經費來分,有政府資助和自資兩類。獲資助的八大院校資源豐厚;自資院校則是灰姑娘。明德學院挾着香港大學的金漆招牌,以港大為靠山,對沒有靠山的純獨立自資院校如樹仁大學和珠海學院等,有着無可比擬的競爭優勢。但明德仍然不敵收生不足的壓力,黯然回歸母體,突顯了自資學院面對的困境。
8所資助大學每年共獲政府資助約180億元,讓全港兩成適齡學生接受專上教育。他們學費每年約4萬2000元,納稅人每年平均補貼每名學生逾16萬元。自資院校平均每年學費介乎6萬至8萬元,納稅人毋須作任何補貼,而讓全港五成適齡學生接受專上教育。
所有大學,不論辦學經費來源,都是社會公益事業的一部分。學生透過大學教育提高個人的專業知識和發展機會,是大學教育的直接個人受益者。但高等教育的受益者,還包括整個社會和政府,因為高等教育提高整體市民的文化素養,為香港培訓所需人才,促進社會繁榮進步,是無可爭議的公益產品。對政府來說,自資院校毋須公帑資助,而幫助政府實現其引以為榮的「讓70%適齡學生接受專上教育」的政策目標。
政策走樣 壓縮自資院校空間
社會和政府既然是自資院校的受益者,理應給自資院校一定程度的經費資助。當然政府確有支援自資院校,例如批地、免息貸款、獎學金等。但是與每年180億的常規資助是難以相比的。自資院校雖然不獲政府資助,卻受到一定程度的政府規管,包括需要遵從一連串有關管治、課程質素保證、財務安排等指引。而《專上學院條例》亦規定自資院校招聘校長必須獲教育局常任秘書長批准。
政府對自資院校的政策,有清楚論述,就是:「支持公帑資助及自資專上教育界別相輔相成的發展。」相輔相成發展的含義,就是讓兩者有清晰而不同定位,各有不同的職能,服務不同的市場區域。但是這條政策在落實上卻走了樣,不但未能促進兩者相輔相成,反而讓獲資助的院校,以其每年獲180億元資助而直接和間接所取得的強勢,包括聲譽上的強勢,不斷壓縮自資院校的運作空間。
具體列子包括:獲政府資助的院校開辦各類自資社區學院、大規模開辦自資碩士班,對自資院校形成不對稱的競爭。既然八大院校已獲每年180億元的資助,而自資課程是讓自資學院可以發揮其定位和發展其獨有的市場區域,政府宜劃出清楚的自資教育範圍,防止獲資助的院校強佔過多的自資教育空間。
又例如政府配對院校籌募所得的捐款,現時是兩類院校均可申請。但是自資院校既然是民間資本辦學,政府宜鼓勵民間捐款支持自資院校,多於支持已獲政府資助的院校,以推動捐款文化。故此配對基金的主要投放對象,應該是自資院校,而非已獲政府資助的院校。
資助分界極端 是歷史的隨意
最基本的,當然是政府的直接資助。現時政府的資助分界是極端的。一邊是每年180億,另一邊是零。不同學生的能力是連續的光譜,沒可能準確而合理地一刀切,一類學生是零資助,另一類是每年逾16萬元資助,而且他們中學文憑試的成績,可能只是相差一兩分。這樣劃分教育資源,是因為歷史的隨意,而非深思熟慮的政策結果。如果要重新制訂高等教育的資助政策,當然不會是這樣極端的二分法。政府宜重新思考,讓自資院校的學生,同樣每年獲政府資助。資助額可以較低,但零資助是說不過去的。如果政府任由自資院校的運作空間不斷被壓縮,而導致更多「明德事件」,會全港皆輸。
作者是教育工作者
8所資助大學每年共獲政府資助約180億元,讓全港兩成適齡學生接受專上教育。他們學費每年約4萬2000元,納稅人每年平均補貼每名學生逾16萬元。自資院校平均每年學費介乎6萬至8萬元,納稅人毋須作任何補貼,而讓全港五成適齡學生接受專上教育。
所有大學,不論辦學經費來源,都是社會公益事業的一部分。學生透過大學教育提高個人的專業知識和發展機會,是大學教育的直接個人受益者。但高等教育的受益者,還包括整個社會和政府,因為高等教育提高整體市民的文化素養,為香港培訓所需人才,促進社會繁榮進步,是無可爭議的公益產品。對政府來說,自資院校毋須公帑資助,而幫助政府實現其引以為榮的「讓70%適齡學生接受專上教育」的政策目標。
政策走樣 壓縮自資院校空間
社會和政府既然是自資院校的受益者,理應給自資院校一定程度的經費資助。當然政府確有支援自資院校,例如批地、免息貸款、獎學金等。但是與每年180億的常規資助是難以相比的。自資院校雖然不獲政府資助,卻受到一定程度的政府規管,包括需要遵從一連串有關管治、課程質素保證、財務安排等指引。而《專上學院條例》亦規定自資院校招聘校長必須獲教育局常任秘書長批准。
政府對自資院校的政策,有清楚論述,就是:「支持公帑資助及自資專上教育界別相輔相成的發展。」相輔相成發展的含義,就是讓兩者有清晰而不同定位,各有不同的職能,服務不同的市場區域。但是這條政策在落實上卻走了樣,不但未能促進兩者相輔相成,反而讓獲資助的院校,以其每年獲180億元資助而直接和間接所取得的強勢,包括聲譽上的強勢,不斷壓縮自資院校的運作空間。
具體列子包括:獲政府資助的院校開辦各類自資社區學院、大規模開辦自資碩士班,對自資院校形成不對稱的競爭。既然八大院校已獲每年180億元的資助,而自資課程是讓自資學院可以發揮其定位和發展其獨有的市場區域,政府宜劃出清楚的自資教育範圍,防止獲資助的院校強佔過多的自資教育空間。
又例如政府配對院校籌募所得的捐款,現時是兩類院校均可申請。但是自資院校既然是民間資本辦學,政府宜鼓勵民間捐款支持自資院校,多於支持已獲政府資助的院校,以推動捐款文化。故此配對基金的主要投放對象,應該是自資院校,而非已獲政府資助的院校。
資助分界極端 是歷史的隨意
最基本的,當然是政府的直接資助。現時政府的資助分界是極端的。一邊是每年180億,另一邊是零。不同學生的能力是連續的光譜,沒可能準確而合理地一刀切,一類學生是零資助,另一類是每年逾16萬元資助,而且他們中學文憑試的成績,可能只是相差一兩分。這樣劃分教育資源,是因為歷史的隨意,而非深思熟慮的政策結果。如果要重新制訂高等教育的資助政策,當然不會是這樣極端的二分法。政府宜重新思考,讓自資院校的學生,同樣每年獲政府資助。資助額可以較低,但零資助是說不過去的。如果政府任由自資院校的運作空間不斷被壓縮,而導致更多「明德事件」,會全港皆輸。
作者是教育工作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