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恒指跌139點,收報19,915點,成交金額539億元。美股急升後又全數回吐漲幅,港股亦繼續回落但沽壓稍減,國指在油股、水泥等資源建材股支持下跑贏恒指,但成交僅85.9億元,為3月15日以來最少。淡友依然積極,沽空比率持續達到14%的高水平,惟盈富基金(2800)沽空比率降至30%,港交所(0388)及南方A50(2822)則達到43%及51%。執筆時歐洲股市由低位大幅反彈達2%,港股夜期亦升逾百點。在後QE階段,環球市况均相當反覆,投資者都在觀望股、匯及商品的走勢。美元止跌但未回升,商品高位爭持亦見走勢分化,預料5、6月市况仍會以反覆為主,但亦是尋找下半年趨勢的重要時機。
恒指昨日終失守20,000點大關,但累積跌幅已不小,破位後也未見恐慌和追沽,也曾兩度出現跌幅明顯收窄。中資金融股試圖回穩,券商初步找到支持,內險股跌勢放緩,但又到內銀股跑輸,工建民招4行跌約1%。油價回升,IEA指原油市場即將進入均衡狀態,中石油(0857)及中海油(0883)分別升0.75%及1.1%。水泥股仍偏強,龍頭海螺(0914)3連升,再進帳1.84%。表現最差的仍是本地地產股,新地(0016)及長實地產(1113)均跌逾1.3%,恒地(0012)更跌超過2%。
昨日指出美元首度加息後的階段性轉弱或快將完結,美匯指數暫時在94水平徘徊,低位是回穩了,能否重拾升軌仍是未知數。但本月至今由各主要貨幣到新興市場,兌美元大多數出現不同程度下跌。日圓和減息抗通縮的澳元跌幅較大,但人民幣亦隨日圓韓圜貶值,離岸價已跌0.9%。要注意的是,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昨日報6.4959,較上一交易日大幅上調250點子,創4月29日以來最大升幅,估計是要壓一壓近期湧現的貶值壓力,但無論在岸價還是離岸市場均一於少理,在岸價跌194點報6.5178,離岸價再次站上6.54以上,曾見6.5473,為3月初以來最弱水平。
人幣再受壓 人行力撐6.3水平
以走勢來看,離岸人民幣正沿着保歷加通道穩步貶值,情况就好像去年「811匯改」後,人行強行干預將匯率撐在6.3水平,但市場力量很強大,12月已開始大幅貶值,以及至1月份在熔斷機制下再度風險共振,引發大恐慌。今次人民幣再受壓,一來是美元弱勢已過,中國主要的外貿競爭對手如日本、韓國均進入貶值浪,不得不跟隨,否則本已蕭條的工業就更加雪上加霜;二來「權威人士」又高調反對刺激、直言經濟只有L形,而首季6.6萬億元刺激的效用正在弱化,4、5月均一直如此,債務危機未必能再度延後,這自然引起外資再來試水溫的興趣。
發改委拋出4.7萬億工程
當然,「權威人士」說不刺激後,發改委翌日就已拋出總額達4.7萬億元、為期3年的維穩工程包。究竟是「權威人士」只是一隻紙老虎,根本就壓不住全中國的權貴、部委和地方政府,大家各自為政甚至各自搵食,又或是官字兩個口,這只是穩增長而非刺激?無可否認,不少經濟學家和分析員都讚揚「權威人士」最新的觀點,認為是撥亂反正、寧願短痛換來中長期高質發展的基礎。但中國走到今天的困局,其實是誰之過、又是誰出現一系列的政策失誤所導致?兩年多前的三中全會發布中,早已有大量改革的頂層設計、目標和時間表,又有哪一項能落實?這幾年內地政策都是眼高手低,外資暫不會期望今次不一樣,直至看到實質成績出現。
[江宗仁 還看今朝]
恒指昨日終失守20,000點大關,但累積跌幅已不小,破位後也未見恐慌和追沽,也曾兩度出現跌幅明顯收窄。中資金融股試圖回穩,券商初步找到支持,內險股跌勢放緩,但又到內銀股跑輸,工建民招4行跌約1%。油價回升,IEA指原油市場即將進入均衡狀態,中石油(0857)及中海油(0883)分別升0.75%及1.1%。水泥股仍偏強,龍頭海螺(0914)3連升,再進帳1.84%。表現最差的仍是本地地產股,新地(0016)及長實地產(1113)均跌逾1.3%,恒地(0012)更跌超過2%。
昨日指出美元首度加息後的階段性轉弱或快將完結,美匯指數暫時在94水平徘徊,低位是回穩了,能否重拾升軌仍是未知數。但本月至今由各主要貨幣到新興市場,兌美元大多數出現不同程度下跌。日圓和減息抗通縮的澳元跌幅較大,但人民幣亦隨日圓韓圜貶值,離岸價已跌0.9%。要注意的是,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昨日報6.4959,較上一交易日大幅上調250點子,創4月29日以來最大升幅,估計是要壓一壓近期湧現的貶值壓力,但無論在岸價還是離岸市場均一於少理,在岸價跌194點報6.5178,離岸價再次站上6.54以上,曾見6.5473,為3月初以來最弱水平。
人幣再受壓 人行力撐6.3水平
以走勢來看,離岸人民幣正沿着保歷加通道穩步貶值,情况就好像去年「811匯改」後,人行強行干預將匯率撐在6.3水平,但市場力量很強大,12月已開始大幅貶值,以及至1月份在熔斷機制下再度風險共振,引發大恐慌。今次人民幣再受壓,一來是美元弱勢已過,中國主要的外貿競爭對手如日本、韓國均進入貶值浪,不得不跟隨,否則本已蕭條的工業就更加雪上加霜;二來「權威人士」又高調反對刺激、直言經濟只有L形,而首季6.6萬億元刺激的效用正在弱化,4、5月均一直如此,債務危機未必能再度延後,這自然引起外資再來試水溫的興趣。
發改委拋出4.7萬億工程
當然,「權威人士」說不刺激後,發改委翌日就已拋出總額達4.7萬億元、為期3年的維穩工程包。究竟是「權威人士」只是一隻紙老虎,根本就壓不住全中國的權貴、部委和地方政府,大家各自為政甚至各自搵食,又或是官字兩個口,這只是穩增長而非刺激?無可否認,不少經濟學家和分析員都讚揚「權威人士」最新的觀點,認為是撥亂反正、寧願短痛換來中長期高質發展的基礎。但中國走到今天的困局,其實是誰之過、又是誰出現一系列的政策失誤所導致?兩年多前的三中全會發布中,早已有大量改革的頂層設計、目標和時間表,又有哪一項能落實?這幾年內地政策都是眼高手低,外資暫不會期望今次不一樣,直至看到實質成績出現。
[江宗仁 還看今朝]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