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防美今年加息 降低風險 瀚亞﹕候反彈縮短高息債年期長青網文章

2016年05月1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5月11日 06:35
2016年05月11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中國企業龐大的舉債規模及經濟放緩帶來的違約風險成為債券投資者隱憂,今年來首4個月,提示債券違約風險的境內債券超過50隻。中國企業的境外美元債與境內債景况各異,美國進入加息周期,歐美等發達債券市場普遍低息,新興市場債券雖高息卻波幅劇烈,瀚亞投資亞洲債券基金經理賴永強視中國在內的亞洲美元債券市場為「Sweet spot」(「甜蜜點」,即最佳點),「亞洲國家普遍傾向減息,中國企業境外美元債供應減少,企業基本質素良好,這些因素均推動亞洲美元債價格上升。」亞洲美元債去年表現良好,賴永強指今年內需注意美國加息、英國脫歐等風險因素。


雖然政府已推行多項刺激政策緩解國內地產投資、銀行壞帳、就業及違約壓力,但市場仍較為謹慎。中信里昂證券內地—香港策略主管鄭名凱表示,暫未看到這些刺激措施的成效,相比終端企業真正受惠,這些刺激措施更可能只是增加了流動性。


中信里昂自1月以來對市場較為樂觀,但看到4月PMI數據轉弱,認為政策刺激效應遞減,現時對市場由樂觀轉為謹慎。地產開發商信用度亦面臨下調,穆迪報告顯示,截至上月25日,中國受評發展商展望為負面或下調複評的比例達到46%,為2012年以來最高水平。


近半內房商評級展望為負或降級

晨星數據顯示,亞洲高收益債券的1年收益在債券組合中居首,達4.51厘,遠遠高出排行第二的美元通脹掛鈎債券的2.74厘回報,亞洲債券收益一年回報則為2.23厘位列第五。賴永強表示,去年債券市場回報不錯,尤其是房地產高收益債券,除了原本高息之外,亦與該行業的境外供應量急劇減少有關。


「以往政府擔心房地產過熱,採取緊縮政策,不允許在國內發債融資。去年初之後,內地政府對房企政策有變,隨着中國經濟放緩,房地產成為刺激國內經濟的重要部分,政府需要維持其增長,便為無論投資者或發展商,提供了更加寬鬆的政策環境。原本只能選擇到境外融資的中國房企,開始轉去國內發人民幣債券,不但融資成本低,且國內正在減息,同時降低了匯率風險。所以去年初之後,幾乎無內地房企在海外發債,導致境外的內地房企美金債供應稀缺,內房高收益債因此收益不錯。」


中國違約加劇對境外債影響微

去年12月美聯儲加息,中國經濟數據不樂觀,加之油價下跌,股票、債券及商品期貨普遍經歷巨震,彭博美元高收益公司債指數自年初以來至2月12日跌幅達4%,但隨美元加息預期轉弱,指數隨後穩步回升,現時指數較年初升7%,賴永強指這是市場氣氛改善所致。


「2月中旬後,市場氣氛改變,美國聯儲未有空間加息,美國國債收益率亦隨之回落,現時債券反彈得不錯,但反彈是否可以持續,還要留意一些因素。美國通脹數據好轉可能倒逼美聯儲加快加息步伐;歐洲經濟低迷,銀行面臨很多監管機構調查以及潛在的巨額罰款,將令情况雪上加霜;短期內,6月將進行英國脫歐公投,結果仍存在很多不明朗因素;另外就是國內企業違約問題。」


與市場普遍態度不同,賴永強認為境內企業違約風險對境外美元公司債影響甚微,但並不排除境內企業債違約為境外債供應帶來的間接影響。


或拉高整體境內發債成本

他又表示,中國確實有大量產能過剩企業以及大宗商品相關企業,但除了行業因素外,亦需考慮公司本身質素。「在產能過剩的行業中,除了沒有經營能力,靠舉債維持的殭屍企業,亦有仍然做得好的企業。並且,現在已有違約的企業無一在境外發債,因境外投資者要求更高,若非基本面優良的公司,並無能力在境外發債,因此這兩類公司不可相提並論。」


然而,賴永強續稱,境內債違約風險激增可能拉高整體境內發債的成本,「違約多提高了投資者對息率的要求,最近一些企業欲在境內發債,發現債息要求升高,便延遲發債,萬達便是其中一例。」國內息率若高企,發展商則可能重新回到境外發債,境外美金債供應量重新回升,則將對舊債價格有一定壓力。「房企高收益債做得好即是因為無新供應,所以各個都搶住買。」


今年採取防守投資策略

去年亞洲債券表現佳,高收益債券供應稀缺使得債券價格上升,現時,債券價格不便宜,但賴永強也並不認為貴。他表示,今年他所管理的基金更傾向採取防守型策略,即利用現在反彈,減持基本面薄弱的債券;短期波幅較小,因此將高收益債券集中於短期債;增持投資級別債券,降低風險。


明報記者

[姚丁鈺 基金特區]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