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我們是一群身處香港的尋求庇護者及難民,近日愈發關注傳媒及整體社區怎樣描繪和論述我們。我們常常見到「罪犯」、「假冒」、「非法入境者」及「對社會的滋擾者」等標籤。我們深受這些歧視性及敵對性的言詞困擾,覺得這些表述實在是不正確的。
沒有「選擇」來港
我們來自不同國家及背景,但大家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需要逃離家園尋求保護。我們不想離開自己的家。我們迫不得已離開,是因為如宗教、種族、政治信念或性別而引發了戰亂、衝突或迫害。我們大部分人都遭受過酷刑、毆打、強姦或非法禁錮。我們從難以生存的處境逃出來,過程中放棄了很多——財物、自身專業及自己所愛的人。
我們逃亡,是為免於在母國的恐懼和不人道的處境中生存。我們來到這裏,卻發現這裏是另一處難以生存的地方。我們沒有「選擇」來香港,大部分來到這裏的都是巧合,更遑論是為「利益」而來。這裏的生活於我們而言,是悲慘和有辱人格的。縱然我們擁有基本保障,並為此感到欣慰,但我們在這裏卻沒有自由、沒有將來。
對群體一概而論不恰當
我們憂慮傳媒及若干政客對我們的負面描繪將會增加對我們的負面標籤及歧視。在日常生活中,當我們向別人介紹自己尋求庇護者或難民的身分時,他們都會避開我們。我們交不到朋友。我們憂慮,被這些信息誤導的大眾將會影響政策及法例,繼而負面地影響我們——也許這就是初時的意圖。我們在自己國家已經見證過憎恨被煽動後如何引致仇外甚至是對目標群體的身體傷害。因此,這種言詞標籤是我們最為憂慮的。
對在社會的任何一個群體採取一概而論的態度,都是不恰當的。任何地方都有壞分子。若有人犯罪,他自當承擔,面對法律。在真實世界裏,我們是一群能夠有所付出、願意為這個社會和經濟貢獻力量的人。我們期盼自己能夠付出更多,卻不獲准許。我們希望自食其力,靠自己。我們想作出回饋。跟任何人一樣,我們希望有生產力,能夠發揮一己所長。我們盡力使自己充實,卻發現我們可以做的可以更多。我們覺得自己在尋找生活正軌時,沿途卻充滿路障。
審核機制的漏洞
似乎,坊間把問題都歸咎在向統一審核機制(Unified Screening Mechanism)尋求保護的聲請人身上,而沒有反思這個制度本身的漏洞。統一審核機制衍生多個問題,延誤了個案處理的時間或是導致了錯誤的決策,例子如有些語言的傳譯服務不足。傳譯服務對聲請人能在這個制度獲得公平機會,尤為重要,因為我們要憶述複雜的資料,需要以自己的母語如實準確地敘述自己的故事。另一個問題是,很多處理我們個案的職員對我們的國家一知半解,亦缺乏當地情况的背景研究。我們很多聲請人等待良久,很多甚至正在等待第一次面見。這些正待審理的個案中,我們有些人已經待上了數年或以上。
最後,我們覺得這些職員都有一個先入為主的想法,就是打從一開始就認為我們不是真難民,或認為我們是為經濟原因而來。這些想法多多少少會影響對申請個案的裁決。我們很多人都有過這些經歷,就是入境處職員或個案工作者向我們說「你來香港是不智的選擇」或「請返回你的國家」。在個案未有裁決之前,請尊重無罪推定的原則。然而,在眾多聲請者仍在等候個案裁決的時候,「假難民」這個標籤卻在社會上散佈,有違了上述原則。
請停止遷怒最脆弱無助的一群
我們沒有「違法」也非「假冒」;我們拒絕接受這些標籤。人人皆生而平等,每個人均應受到平等對待。尋求庇護是一項國際公認(包括香港)的基本人權。我們在香港這個地方連證明自己的機會也沒有,這些負面描繪對我們實在不公。傳媒及政客採用的負面詞彙只會加深我們的困擾,正當我們努力克服及治癒昔日被虐的創傷時,你們將這些未癒合傷口重新撕開。請停止遷怒於最脆弱無助的一群,把焦點轉向這個制度的缺點。
(作者按:本文章由一群尋求庇護者及難民撰寫,他們屬於由難民主導的社區組織Social Justice Alliance的一部分;Social Justice Alliance致力於為難民群體在香港樹立正面形象;文章由Betty翻譯)
(編者按:文內小題、重點黑體及大字為編者所加)
沒有「選擇」來港
我們來自不同國家及背景,但大家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需要逃離家園尋求保護。我們不想離開自己的家。我們迫不得已離開,是因為如宗教、種族、政治信念或性別而引發了戰亂、衝突或迫害。我們大部分人都遭受過酷刑、毆打、強姦或非法禁錮。我們從難以生存的處境逃出來,過程中放棄了很多——財物、自身專業及自己所愛的人。
我們逃亡,是為免於在母國的恐懼和不人道的處境中生存。我們來到這裏,卻發現這裏是另一處難以生存的地方。我們沒有「選擇」來香港,大部分來到這裏的都是巧合,更遑論是為「利益」而來。這裏的生活於我們而言,是悲慘和有辱人格的。縱然我們擁有基本保障,並為此感到欣慰,但我們在這裏卻沒有自由、沒有將來。
對群體一概而論不恰當
我們憂慮傳媒及若干政客對我們的負面描繪將會增加對我們的負面標籤及歧視。在日常生活中,當我們向別人介紹自己尋求庇護者或難民的身分時,他們都會避開我們。我們交不到朋友。我們憂慮,被這些信息誤導的大眾將會影響政策及法例,繼而負面地影響我們——也許這就是初時的意圖。我們在自己國家已經見證過憎恨被煽動後如何引致仇外甚至是對目標群體的身體傷害。因此,這種言詞標籤是我們最為憂慮的。
對在社會的任何一個群體採取一概而論的態度,都是不恰當的。任何地方都有壞分子。若有人犯罪,他自當承擔,面對法律。在真實世界裏,我們是一群能夠有所付出、願意為這個社會和經濟貢獻力量的人。我們期盼自己能夠付出更多,卻不獲准許。我們希望自食其力,靠自己。我們想作出回饋。跟任何人一樣,我們希望有生產力,能夠發揮一己所長。我們盡力使自己充實,卻發現我們可以做的可以更多。我們覺得自己在尋找生活正軌時,沿途卻充滿路障。
審核機制的漏洞
似乎,坊間把問題都歸咎在向統一審核機制(Unified Screening Mechanism)尋求保護的聲請人身上,而沒有反思這個制度本身的漏洞。統一審核機制衍生多個問題,延誤了個案處理的時間或是導致了錯誤的決策,例子如有些語言的傳譯服務不足。傳譯服務對聲請人能在這個制度獲得公平機會,尤為重要,因為我們要憶述複雜的資料,需要以自己的母語如實準確地敘述自己的故事。另一個問題是,很多處理我們個案的職員對我們的國家一知半解,亦缺乏當地情况的背景研究。我們很多聲請人等待良久,很多甚至正在等待第一次面見。這些正待審理的個案中,我們有些人已經待上了數年或以上。
最後,我們覺得這些職員都有一個先入為主的想法,就是打從一開始就認為我們不是真難民,或認為我們是為經濟原因而來。這些想法多多少少會影響對申請個案的裁決。我們很多人都有過這些經歷,就是入境處職員或個案工作者向我們說「你來香港是不智的選擇」或「請返回你的國家」。在個案未有裁決之前,請尊重無罪推定的原則。然而,在眾多聲請者仍在等候個案裁決的時候,「假難民」這個標籤卻在社會上散佈,有違了上述原則。
請停止遷怒最脆弱無助的一群
我們沒有「違法」也非「假冒」;我們拒絕接受這些標籤。人人皆生而平等,每個人均應受到平等對待。尋求庇護是一項國際公認(包括香港)的基本人權。我們在香港這個地方連證明自己的機會也沒有,這些負面描繪對我們實在不公。傳媒及政客採用的負面詞彙只會加深我們的困擾,正當我們努力克服及治癒昔日被虐的創傷時,你們將這些未癒合傷口重新撕開。請停止遷怒於最脆弱無助的一群,把焦點轉向這個制度的缺點。
(作者按:本文章由一群尋求庇護者及難民撰寫,他們屬於由難民主導的社區組織Social Justice Alliance的一部分;Social Justice Alliance致力於為難民群體在香港樹立正面形象;文章由Betty翻譯)
(編者按:文內小題、重點黑體及大字為編者所加)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