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一九○八年,霧靄沉沉,威尼斯。莫奈(Claude Monet)拿着畫筆,凝視霧中的貢都拉小船,然後飛快地在畫布上塗抹,不斷抬頭看,低頭畫,與時間比賽,趕在光線變化前,捕捉眼前氛圍。水波朦朧間的浮光掠影,就此凝固於畫布上,直到百多年後的今天。這幅《威尼斯的貢都拉船》,現於沙田文化博物館的「他鄉情韻—克勞德.莫奈作品展」,連同其他十六幅真迹及一幅掛毯展出。遠看,恍若置身百里煙波的威尼斯;近看,可見莫奈匆匆畫下,大刀闊斧的顏料筆觸。
「展覽的法語名字le génie des lieux由拉丁文而來,意即地方的本質(essence),莫奈是唯一能捕捉不同地方的情韻(spirit)的畫家。」策展人Bruno Girveau解釋。展覽展出的作品都是莫奈的實地寫生,以其居於不同地方的時期劃分,透視他的畫風轉變﹕度過童年的諾曼底與布列塔尼、巴黎及法蘭西島地區、倫敦及威尼斯,以及晚年安居的吉維尼。「早期他畫風景,晚年他畫睡蓮,你可以見到,他觀察的東西愈來愈微小。」
莫奈是「印象派」大師,擅於刻劃光的變化。「印象派」出現以前,畫家就算到戶外寫生,也只是速寫風景輪廓,再回家精雕細琢。適逢工業革命,莫奈喜歡坐火車到處寫生,畫作大都在戶外完成,甚至買了隻小船,改裝成水上畫室,方便貼近水面觀察。因長期在猛烈的陽光下畫畫,晚年得了白內障,數年後才動手術復明。由早期明亮溫暖的田野風光,到晚年溫柔沉靜的《睡蓮》系列,不變的是,他對這世界的熱情。
不以寫實 大象無形
「印象派」的名字,背後有段故事。一八七四年,莫奈與其他落選巴黎官方美術沙龍展(Salon de Paris)的年輕畫家,於沙龍對面自己開「落選作品展」。其作品《日出,印象》(註﹕今次未有展出),打破古典派着重描繪物件輪廓的傳統,豐富的色彩的線條,組成初升的太陽、霧中的船,被藝評人挖苦說像是沒畫完似的,只留下一個大概「印象」,「印象派」之名由此而來。
印象派不以寫實方式描繪物件,只以未經混色的厚顏料,一筆一筆,捕捉當下陽光、天空、水面、土地形成的氛圍,有如中國的寫意畫法,不拘泥於景物輪廓,卻透視出景物的抽象本質,像老子說的「大象無形」,也像電影攝影師李屏賓說的﹕「我常可以感受到光的移動、雲層的移動,感覺那種氣候變化,但無法跟旁人說明。」例如今次展出的《春天》,用心觀察,能看出畫中雲朵的流動,葉子隨風跳躍的生機,風吹過青草的動感,加起來,就是風和日麗的「春天」。香港文化博物館總館長盧秀麗着大家宜遠觀畫作﹕「近看或看不出他畫了什麼,遠看卻可看到整個構圖,細心點,甚至可看到光從哪裏來。」
凝住當下 光的信仰
莫奈常在一個地方待一天、一個月、甚至一年,就為了捕捉不同時分,光線投在相同景物的瞬間,同一景物,可以畫三十多次。例如展覽中的《倫敦議會大樓》,就是《倫敦議會大樓》系列的其中一幅,同一景物,莫奈畫了許多幅,都是不同時分的議會大樓。他想用畫筆凝住「當下」——場內唯一的粉彩畫《倫敦滑鐵盧橋》,就是莫奈遊倫敦時丟了行李,等不及顏料畫布寄到,便買來粉彩作畫,留住當刻的霧中風景,畫上甚至連簽名都沒有,只是他速寫自娛的作品。
「莫內的美學是光的信仰,也是生命的信仰。」莫奈用畫筆捕捉的,不單是當下時空的「印象」,而是時光,是生命之光。「快速轉換變化的光,莫奈彷彿領悟到剎那的意義,沒有真正永恆不變的本質,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變換中。所有我們眼中看着、手上握着、緊緊擁抱着的一切,終究會消逝不見。」歷任台灣多間大學美術系系主任的蔣蘍教授,於介紹莫奈的公開演講中說。
花開花謝 生命旅程
莫奈在首任妻子卡蜜(Camille Doncieux)彌留之際,於病榻前畫出《卡蜜在病床上》(註:今次未有展出),他跟友人說,發現妻子臉上的光在消失。蔣蘍解釋﹕「印象派要抓到剎那之間的東西,他們相信,剎那就是永恆,而光就是生命本身,但莫奈發現,留不住光。」二人夫妻情深,卡蜜來自富裕家庭,與當時未成名的莫奈私奔,誕下長子後才獲家人承認關係,過了多年窮困生活,卻於三十二歲病逝。今次展出的《維特尼流塞納河解凍.面向拉瓦古》,就是卡蜜去世不久之作,顏色灰暗的塞納河,哀傷深沉。時間如河,與愛妻共度的美好時光無法回溯,只餘一片蕭瑟。
電影《情迷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的開場,男主角在小橋流水的日式花園,對着美景心馳神往。這個花園,就是莫奈晚年安居的吉維尼,景物至今如一。一八九○年,莫奈買下宅第,親自將花園佈置成日式庭園,他深受日本藝術影響,喜愛浮世繪,也愛小橋流水,庭園中就有條綠色的日本橋。在這裏,他經歷第二任妻子愛麗絲(Alice Hoschede)離世、第一次世界大戰,因白內障失明,在炮火連天中幽居花園,畫中的主題不再是各地風景,而是花園中的垂柳、睡蓮、池塘、小舟。
到晚年,儘管有數年時間因白內障失明,莫奈還是孜孜不倦作畫,並勇於實驗不同可能性。展覽中,有他在失明期間畫成的《紫藤習作》,及嘗試以圓形畫布繪畫的《睡蓮》。由早期溫暖明亮的風景,到晚年溫柔沉靜的《睡蓮》系列,在他筆下,我們感受到「此時此地此刻」的情韻,也看到時光變幻,就像現收藏於巴黎橘園美術館(Musée de l'Orangerie)的《四季睡蓮》,描寫花開花謝的更迭枯榮,一如人的生命旅程。時光無常,但莫奈筆下的世界總是靜謐溫柔。
網頁惡搞 方便相機睇先一族
有人投訴展館內拍照的人太多,無法細賞畫作,有網友就提供另類選擇,於facebook開設「惡搞」的「『網上情韻』 ——克勞德•莫奈作品展」專頁,兩日內已有逾五百人讚好「入場」。「策展人」稱:「本館從現場展覽開放首日情况可見,場內觀眾對為畫作拍攝照片需求甚殷,每張畫作前的鏡頭之多,遠超本館預期。為徹底方便公眾,滿足熱切的需求,直接為香港市民提供高解像度照片,免卻公眾拍攝之工作。」「策展人」更體貼地「特設通往維基百科的連結,其內容比導賞服務和館內的作品文字解說,更為齊全。」事實上,展覽開幕以來,不斷有投訴指策展安排不當,除了人多擠擁,亦有人投訴燈光太暗,「使莫奈擅長的春天景色變成秋天」。
「網上情韻」—— 克勞德•莫奈作品展:www.facebook.com/monethk/
■參考資料:《破解莫內》
作者:蔣勳
出版:天下文化
■他鄉情韻 — 克勞德•莫奈作品展
地點:香港文化博物館(逢周二休館)
時間:即日起至七月十一日
主辦:康文署及法國五月
文:黃熙麗
圖:楊柏賢
編輯:曾祥泰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