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 今年甫踏進第二季5個交易日,恒指便累計下跌了406點或2%。適逢近日極度反覆的市况,今期封面故事專訪瑞信董事總經理兼中國研究部主管陳昌華,以及瑞信董事總經理兼A股策略師陳李,兩位策略師都對中國市場有資深的研究與投資經驗,他們不約而同對短期的經濟和股市不感樂觀,內外危機四伏。 ”
瑞信董事總經理兼中國研究部主管陳昌華認為,雖然近期不少宏觀數據都顯示內地經濟有改善迹象,惟若投資者以為中資股壞消息已盡出,步入一片坦途,實屬過於樂觀;中資股後市的關鍵,始終是美元匯價走勢。投資者須提防美元再次轉強,觸發港股在第二季再展跌勢。他又強調,內地經濟高槓桿所引致的債務問題,是目前投資中資股的最大風險,在問題有解決迹象前,一直會成為中資股估值提升的重大障礙。
明報記者 葉創成
恒指於2月12日由18278點見底回升至今,源於美元轉勢回落,資金重返新興市場。過去一個多月,來自內地的利好消息接踵而來,例如人民銀行2月底宣布下調存款準備金率放水救市後,人民幣在岸價及離岸價不跌反升,上周四公布的3月外匯儲備亦出乎市場預期地上升103億美元,是5個月以來首次扭跌為升。經濟層面方面,內地一二線城市樓價持續破頂;上月底國家統計局公布,首兩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7807億元人民幣,按年增長4.8%,結束此前7連跌的頹勢。
倘美經濟轉強 亞洲股市有難
不過,陳昌華警告投資者不要因以上數據亮麗而過分樂觀,他認為中資股後市的關鍵是美元走勢,「若能知道美元匯價強弱,便會洞悉股市走勢,其他因素只屬次要。假如美元再次轉強,中港股市可以好得去邊呢!」陳昌華因此提出一個不可不防的風險,是若美國經濟出現真正轉強信號,聯儲局加息力度會加強,屆時美國會出現「經濟強、匯價強、股市弱」的情况,人民幣匯價將再次貶值,亞洲經濟及股市亦會大禍臨頭,「雖然出現這種災難式跌市的機會已較年初減低,但仍然不可以排除」。
根據芝加哥聯儲銀行行長埃文斯(Charles Evans)的預測,聯儲局今年將加息2次,分別於年中及年底進行(見配稿);市場利率期貨則反映當局今年只會加息1次,於年底加息的機會較大。假若息口走勢一如埃文斯的預測發展,美元或再次走強,陳昌華以上所提及的風險爆發的機會便會增加。
內需不振 內地經濟基本面仍差
陳昌華強調,美元強弱對中資股起關鍵作用,原因是內地經濟基本面仍然疲弱,今年以來除了樓市強勁反彈外,其他環節大部分都乏善足陳,「市場已經知道內地出口表現不理想(編按:1月及2月出口額分別按年下跌11.2%及25.4%),但很少人留意到零售數據也遜於預期。過去幾個月通脹不斷上升,但零售銷售增長卻持續放緩(見圖),反映內需實在疲弱。」國家統計局將於本周公布3月份通脹及零售銷售數據,若其延續「通脹升、零售弱」的趨勢,料會為港股帶來考驗。
中港股市過去一個多月回升,原因之一是人行於2月底降準放水救市,惟此舉亦有其後遺症。陳昌華表示,目前內地金融機構的信貸風險正在逐步升溫,銀行、基金公司及保險公司均各有隱憂,「近日中央要求銀行債換股,為甚麼市場不擔心銀行會因此出現問題? 大家可能覺得一定不會有問題發生,因為阿爺(中央)會頂住。這個想法也許是對的,1999年內地銀行體系的不良貸款比率高達40%也沒有出事,目前又怎會出事呢?以現金流來說是不會出現問題的。」
陳昌華話鋒一轉,「但今年真正應該擔心的是非銀行金融機構。根據內地傳媒的報道,基金公司旗下的理財子公司的資產規模至去年底已達8萬億元人民幣,過去兩年基本上每年按年增長一倍。我相信這些公司最少有一部分的資金用作借貸,基本上它們的業務性質與銀行相若,但不像銀行一樣,受貸存比率及存款準備金率等限制,風險可想而知。」
基金保險公司漠視風險
他續說,「另外,近年內地新成立、特別是萬能險保險公司,積極向客戶銷售投資期僅1年、保證回報高達6至7厘的保險產品,再投資於長線項目。香港保險公司亦會向客戶銷售類似的年金產品(annuity product),但投資期通常長達8年,每年息率僅3厘。到底內地保險公司是如何每年向客戶支付6、7厘息率?聽內地媒體朋友說,部分保險公司是靠銷售保險的新錢來填補(支付年金),情况已屆危險地步,所以今年投資非銀行金融股一定要小心。早前市場提出要將『一行三會』(人民銀行、證監會、銀監會、保監會)合併為超級監管機構,原因之一便是要加強有關監管。」
信貸佔GDP比率破頂 最大風險
即使上述金融風險今年不爆發,內地經濟亦有槓桿不斷增加、債務愈滾愈大的遠憂。陳昌華引述國際清算銀行(BIS)數據,截至去年中內地信貸總量佔GDP的比率高達248%,較2008年的148%增加100個百分點;由於今年廣義貨幣(M2)供應增長達13%,惟GDP增長目標為6.5%至7%,反映信貸較GDP增長快,故今年信貸總量佔GDP比率肯定又會上升。他推算,內地於2020年信貸總量佔GDP的比率將攀升至300%,而參考其他國家的經驗,若債務高企至此一水平,經濟增長將舉步維艱。
[封面故事]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