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業績期後,外界思考得最多的其中一個行業,就是內地保險業。去年第4季大幅倒退,大致上已全在其預期之內。以全年計盈利增長屬預期上限、新業務價值增長三成以上、經紀保單業務佔比提升,這都是市場一直期望的營運表現,為什麼保險股股價在業績後卻持續低迷?
內地保險業的情况,某程度上有點跟80年代時的日本近似,都是面對着資金錯配,以及充斥太多保證回報型產品問題。後者方面,近日個別分析員尤為關注,皆因在分紅、萬能險等等規管放寬後,回報上限兩厘半的規定已取消,用意在於促進市場良性競爭,豐富產品結構,但千算萬算,卻意想不到,環球的利息曲線下移情况會蔓延至內地。
利息曲線下移蔓延內地
一眾險企對今年內涵值的假設回報計算,仍然定於5厘半左右,同一時間很多2013、2014年底開始推出的保證回報產品,動輒是4厘或以上,表面上險企仍有1厘左右息差緩衝。惟問題在於內地債券市場利息依然持續下跌,指標的國債息率大概只有兩厘半左右,令到它們對年內的回報假設,既形同過分進取,亦備受質疑。試問,如果5厘半左右的假設亦不成立的話,內地保險股分析界無論對內涵值及新業務價值,基本上亦只有下調壓力了。
另一個問題是資產年期的錯配。內地險企所投資的資產,平均年期是7年至10年,以往較大比重是養老金產品,對險企牽涉的負債年期是5年至10年,基本上剛剛一致。但近年,內地加大推動壽險、健康險產品,引伸的負債期限就拖長至10至30年不等,換句話說,以7年至10年的投資年期,去應付長期產品的10年以上償付期限,資產投放年期錯配,是相當之明顯。基於內地險企在健康、及壽險產品上起步不久,佔比暫時不大,但亦意味往後問題將會愈來愈浮現。
進軍壽險健康險 年期較長
愈完善而具備深度的資本市場,就愈有利險企發揮資金調配的能力,從而賺取中間的息差回報。考驗內地險企的,從來不是政策,而是資本市場發展,而在現時環境下,仍然不利於它們做投放及配置。觀乎內地官方數字,保險公司資金投放比例最多的,仍然是債券及存款,合共佔比逾六成,股票平均大約是11%,因此險資並沒有外界所指的過分進取。三成多投資比例於債券,內地險企債券投資年期七成以上是不多於5年,從這個角度看,投放更多於長期債券市場是有需要的。
資產投放年期明顯錯配
保險業的發展,既有利於基建投資,某程度上亦應促使當局深化市場,債券發展就是很好的機會。險資,無論內地好,外國好,最困難是物色長期而又穩定的投資項目,當10年期債券利息回報已太低之際,中國其實大可發展更長年期的債券:30年、40年、50年都可以,很多區內市場,已經在這方面的發展,進行得如火如荼。
著名獨立股評人
[胡孟青 青出於婪]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