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鄭仲仁:我們就來起義,反對抹黑精神病人的言論!長青網文章

2016年04月1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4月11日 06:35
2016年04月11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日前屈穎妍在網媒中發文(〈一場精神病人的起義〉),描述香港民族黨是「一群精神病人」,而指出「精神病人」的特性是言行怪異、行為失控,以及有關的病態會隨着社會環境、周遭人士的過度認同而強化,最終必須嚴厲控制,以防危害社會云云。


我有了精神科診斷已30多年,有強迫症、抑鬱症及精神分裂症。我認識很多有精神障礙的人士,他們都不是言行怪異、行為失控。他們面對的問題不是別人的「過度認同」,而是被排斥及污名化:旁人往往定型我們是胡言亂語、不可理喻及不可預測地危險。


屈小姐公開地發文描述有精神科診斷的人士,也許並不是有心要抹黑這個群體;但畢竟將「精神病人」的印象定型為這樣是不合真相的,我看後感到很被冒犯,也想像其他香港市民看到後會繼續將「精神病人」來做比喻,來指涉被認為是不可理喻或危害社會的人。


早前蔣麗芸在立法會中也用了「精神病人」的比喻,來描述她認為是不可理喻的議員,並指如果接觸精神病人夠多了,自己也會有精神病。與屈穎妍的言論一般,這些對精神病人的描述都是荒謬的斷言。我們這群精神受障者聽在耳中很不是味兒,為什麼會這樣看有精神障礙的人士,並公開地提倡這種誤導的想法?


有精神科診斷的人士不是較沒有的人造成更多的暴力事件,這是眾多研究一致的結論。綜觀過往的暴力事件,如3年前發生的大角嘴弒父殺母碎屍案,以及翌年發生的台北捷運連環砍人案,均是駭人聽聞和難以理解,很多人便以為是受到精神病的影響下做出來的,但最終沒有得出這個結論;諸如家庭、教育、青少年的出路等因素成為其發生的脈絡。一般來說,當人沒法理解爆發式及過激的暴力行為,便會迅速歸入「精神病」這類解釋框架之中,可見負面定型的強大作用。如果公眾人士不自覺地繼續抹黑有精神科診斷的人,便等同集體地邊緣化和排斥他們,令他們備受社會壓迫和困苦。


我呼籲精神受障者,如果感到屈穎妍的言論是有中傷精神病人的成分,便要出聲,甚至要去平機會投訴。我們需要起義,齊來反對這些抹黑及引起歧視的言論。


去道德化角力 致更多仇恨暴力

在瘋狂的社會,每個人都會變得瘋狂。如果香港的公眾人物繼續鼓吹不尊重的表達,以「精神病」、「白癡」及「傻仔」等字眼來罵戰,這是去道德化的政治角力文化,就如美國總統參選人特朗普的風格一般,只會帶來更多的仇恨和暴力,引致更多反智的行為。


作者是精神受障者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