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梁國樑:軍改玄機和戰略之弧長青網文章

2016年04月0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4月09日 06:35
2016年04月09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針對美國重返亞太戰略,中國「避其鋒就其勢」,採用「北和、東拒、西聯、南擴」的國防戰略,不但化解了美國的圍堵壓力,而且反守為攻:南部,以海洋為突破口,構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西部,發揮中國的陸權優勢,構築「絲綢之路經濟帶」。實現軍事戰略與經濟戰略的有機統一,正是這次軍改的玄機所在,最能體現這個特徵的則是西、南兩個戰略方向的部署。


印度洋弧線和歐亞命運弧

從中國沿海出發的「海上絲綢之路」,經馬六甲、北印度洋,到達「非洲之角」吉布提(目前中國在此已建永久基地),形成「印度洋弧線」,這是當年鄭和七下西洋的主要活動區域。從吉布提再向西延伸,穿越紅海、地中海,便到達英倫三島和歐洲西岸發達地區,形成一條更大的「歐亞大弧線」。


無論是「印度洋弧線」或是「歐亞大弧線」,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貿易的重要航線。對於今天的中國,更是一條重要的生命線,其承載了中國七成的能源進口量和六成的貿易量;對歐洲而言,同樣是事關未來生存的「命運之線」,可稱為「歐亞命運弧」。弧線沿岸居住着全球九成的人口,十大人口大國只有排第三的美國和排第五的巴西不在弧線內。


「印度洋弧線」或是「歐亞大弧線」外形恰似一把強弓硬弩。要使「歐亞命運弧」不受霸權威脅,當今歐亞各國唯中國能堪此大任,也成為南部戰區和南海艦隊不二之責。


海洋是南部戰區主戰方向

中國南、北、東三大戰區各配置6名副司令,陸、海、空各兩名。為方便說明,本文按排序添加了第一、第二、第三等等,詳列如下:


南部戰區司令王教成上將、政委魏亮上將。戰區第一副司令兼參謀長魏鋼海軍少將,第二副司令陳照海中將,第三副司令常丁求空軍少將、第四副司令兼陸軍司令劉小午少將、第五副司令兼海軍司令沈金龍海軍少將、第六副司令兼空軍司令徐安祥空軍中將。


北部戰區司令宋普選上將、政委禇益民上將。副司令兼參謀長王西欣中將、副司令王長江海軍少將、王偉空軍少將,副司令兼陸軍司令李橋銘少將、副司令兼海軍司令袁譽柏海軍中將、副司令兼空軍司令丁來杭空軍中將。


東部戰區司令劉粵軍上將、政委鄭衛平上將。副司令兼參謀長楊暉中將,副司令顧祥兵海軍少將、孫和榮空軍中將,副司令兼陸軍司令秦衛江中將、副司令兼海軍司令蘇支前海軍中將、副司令兼空軍司令黃國顯空軍中將。


上述3戰區還有4名副政委,第一副政委兼政治工作部主任,第二副政委兼陸軍政委,第三副政委兼海軍政委,第四副政委兼空軍政委。中、西部戰區由於沒有海軍,少了一名副司令和一名副政委。


與所有戰區不同的是,南部戰區第一副司令兼戰區參謀長是來自海軍,說明海洋是南部戰區的主要戰略方向,也是中國國防重心所在。理由有二:一是保護「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這個命門;二是打亂美國的重返亞太戰略。


美國大夢初覺,但戰略部署非一日之功,美國花了20年200億美元構築的關島基地不可能搬到印度洋;南海造島打造的永暑、渚碧、美濟三大機場,成為太平洋通向印度洋的「海空衛士」、中國的前進基地。美國南海搞事於事無補,合作才是明智之舉。


料部署核航母 或設印度洋分艦隊

有了島鏈機場,中國還需要能夠長時間在海上執行任務的核動力航母,三亞航母基地是未雨綢繆的部署,中國第一艘核動力航母將來肯定部署在南海。


去年10月,《科技日報》訪問了海軍裝備研製專家侯建軍,發表了題為〈中國核動力航母正在突破多項關鍵技術〉的文章。侯建軍指出,核動力航母關鍵技術一是設計和研製高效、緊湊的反應堆;二是製造能夠使用20年以上的高濃縮燃料棒。侯建軍透露,這些技術目前已經或正在取得突破。


據此相信,中國核動力航母的研製已經開展:一、既已研製反應堆,說明核航母已立項,否則資金何來?二、航母反應堆技術屬高度機密,不會研製好另作他用;三、航母反應堆營運成本高,只能用在航母這種高價值作戰平台。至於何時開建?知情人士說,建造航母關鍵是熟練技工,目前人數有限,建造核動力航母須待國產航母落成後,以此推測為期不遠了。


除航母外,南海艦隊是中國三大艦隊水面艦艇最強的艦隊。中國首艘大型驅逐艦深圳號首先部署在南海,中國首批052B旅洋I級大型隱身驅逐艦最先裝備南海艦隊,中國第一代052C旅洋II級、第二代052D旅洋III級神盾艦同樣最先裝備南海艦隊。目前南海艦隊已擁有5艘神盾艦,另一艘很快入役,這一數量已與日本海軍齊平。中國首次建造的巨艦、具備兩棲打擊能力的2萬噸級船塢登陸艦,前3艘都部署在南海艦隊。


潛艇方面,中國購自俄羅斯的12艘「大洋黑洞」基洛級潛艇,最後4艘,亦即更先進的636M型便分配給南海艦隊。這型潛艇靜音效果大幅提升,可以發射「俱樂部」反艦導彈,續航力延長到7500海里。此外,中國5艘093商級攻擊型核潛艇中的3艘相信已部署在南海。


隨着「一帶一路」的推進,南海艦隊活動範圍將不斷擴大,日後設立印度洋分艦隊並非純屬臆測。


火箭軍射程覆蓋印度洋之弧

強弓還需配好箭。中國火箭軍編制是基地(集團軍級)——旅(基本上每旅裝備同一型導彈)——營,目前有6個執行作戰任務的這種基地,三分之一即兩個位於南部戰區。其中昆明基地距離印度洋最近,若然在雲南部署升級版的DF-26導彈,可直接打擊美軍位於印度洋中心查戈斯群島的迪戈加西亞(Diego Garcia)基地,「關島快遞」將成為「迪戈加西亞快遞」。


昆明基地轄有兩個東風-21旅、1個東風-10巡航導彈旅,海南導彈旅裝備不詳。從南海局勢來看,裝備東風-21D不無可能,將來可能加入DF-26導彈旅。南部戰區境內還有另一個東風-21D導彈旅,但指揮權歸入東部戰區。這些都屬中遠程導彈,輻射北印度洋全域,掩護在印度洋活動的中國艦隊。南部戰區另一火箭軍基地裝備的是令人生畏的洲際導彈核武器。


網友曾拍攝到3艘094型晉級戰略核潛艇同時停泊在三亞海軍基地。這是又一支戰略威懾力量,足見南部戰區戰略地位之重。


發揮陸權優勢 西聯俄印歐

「海上之弧」像弓,「絲路經濟帶」像弦,兩者海陸結合就是一把好弓。英國麥金德(Halford John Mackinder)將歐亞大陸形容為「世界島」,預言誰控制了「世界島」誰就能主宰世界。中、歐所具備的陸權優勢正是美國所沒有的。「西聯」就是通過「絲綢之路經濟帶」,實現歐亞經濟大合作,並輻射到俄、印、中東。從重慶出發的直通貨運列車抵達德國杜伊斯堡時,當地人載歌載舞迎接它的到來,現再延伸至比利時的安特衛普和法國的里昂,說明歐洲人是擁抱「絲綢之路」的。「羅馬——長安」的夢想,早在古羅馬(即中國秦漢時代)便存在於歐洲,但一直無法實現,除遙遠外,安全是主要障礙。


多年前,歐洲想建造一條由裏海經伊朗到地中海的輸油管道,以解決急需;美國以政治理由橫加阻撓,一拖再拖下被迫轉經施工條件甚差的土耳其,令建造和輸油成本大增。歐洲人面對霸權也只能乾瞪眼,諷刺的是它來自於盟友。這說明時至今天「絲綢之路」仍然不安全,比恐怖分子更恐怖的是霸權的威脅。西部戰區肩負西部安全和保護「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任,必須具備境外反恐、執行境外作戰任務的能力。


山地特種戰稱雄 陸航部隊最強

西部戰區無強鄰,大兵團作戰機會甚少,山地戰和特種戰是主要的作戰形式。其實除了爆發世界大戰或核大國之間的戰爭,未來的戰爭多以這兩種形式進行。得益於天時地利的造就,西部陸軍可稱是「山地戰之王」、「特種戰之冠」。


由於陜西劃入中部戰區,原蘭州軍區僅有的兩個軍都在陜西,目前已知駐寶雞的第21集團軍歸屬西部戰區,軍部可能移駐蘭州,最近消息指已配備有特戰旅。另一支駐潼關的第47集團軍歸屬未明。即使如此,以現有的兩個集團軍而言,其戰力也難逢敵手。


軍部駐重慶的第13集團軍是名副其實的「山地戰之王」。多年來全軍山地戰比賽、實戰演練均戰勝所有的對手,令來交流的外軍震驚不已,難怪習近平頻頻視察關愛有加。


第13集團軍參加過中印、中越戰爭和進藏維穩,執行過柬埔寨、海地維和行動,初具海外作戰經驗。目前,擁有兩個摩托化師、裝甲旅、防空旅、炮兵旅,還擁有1個陸航旅和1個特種戰旅。


多年前,解放軍只有不到10個軍配備陸航大隊,直升機僅10多架,當時軍委便將總參直屬的陸航團配屬給該軍,也不過30來架而已。今天,各軍都有陸航團,而第13集團軍升級為配備陸航旅,各型直升機約百架,與美軍重型師配備相同,令山地戰、特種戰如虎添翼。


西部陸軍良才雲集,軍委委員張又俠、西部戰區司令趙宗岐都曾任第13集團軍軍長。現任陸軍司令李作成是原成都軍區司令,軍委委員、聯合參謀部參謀長房峰輝則曾任第21集團軍軍長。


空軍方面,有3個戰鬥機師和兩個戰鬥機旅,配有蘇-27、蘇-27UBK、殲-11、殲-11B、殲轟-7A,都是長航程的重型機。另有1個轟炸機師。還有1個運輸機師,空中機動能力特強。南疆航空旅的殲-11B和DF-21導彈旅,距離阿拉伯海和波斯灣不過咫尺之遙,是巴林美軍基地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建在喜馬拉雅山的雷達讓印度洋盡收眼底。


研製殲-20的「成飛」基地、酒泉航天基地、西昌衛星發射基地,成為西部戰區的戰力倍增器。


作者是香港戰略學會主席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