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三月天,孩兒面」,老祖宗用這句話來形容3月時晴時雨,如今可以用來形容3月的上海樓市政策。
3月24日一早,有傳媒爆出新聞,上海將於25日發布樓市新規,從首期比例、「二次置業」認定、繳納社保年限等多個方面加強限制,且新規將於公布當日生效。當天,上海出現樓宇交易瘋狂簽約,上海房地產交易中心的網簽系統一度癱瘓。直到25日零時,地產交易中心數據顯示,24日上海一手樓成交量達1706個單位,而去年日均同期成交量為170套。整整10倍。
25日上午10時,新規發布,主要收緊之處包括:外地戶口買樓人士最低需繳納社保年限,從兩年增至5年,且不能為單身;「二次置業」首期比例普通住房(通常指144平方米以下的、以市價成交的住宅單位)為五成,非普通住房(144平方米以上的,或成交價超出市價1.2倍的,或商業單位)為七成。同時,買樓人士申請貸款時還應承諾首期款項來自「自有資金」,違反承諾則作為失信行為納入信用平台。
各地絞盡腦汁 與樓價戰鬥
那個周末,上海不是獨自與瘋狂的樓價戰鬥。3月25日,深圳連夜發文,主要政策包括「二次置業」首期比例由三成提高到四成;非深圳戶口買樓者,社保繳滿年限由1年提高到3年。隨後,武漢、蘇州等二線城市也提出規範市場秩序、降低公積金貸款總額等政策。
看着各地諸侯絞盡腦汁想出來的辦法,突然有了一種悲涼之感。
擺在中央決策層面前的問題很明顯:一邊是大城市瘋狂的量價齊升,一邊是中小城鎮難以消化的庫存壓力。若不打壓京滬深的樓市,持續飈漲很可能引發風險積聚,一旦樓市崩盤,慘狀或比去年股市,且對實體經濟的打擊將更勝股市。若不刺激中小城市的樓市,去庫存永遠只是紙上談兵,巨量庫存房好似矗立在地面上的壞帳,威脅着銀行和地方政府。
價格是博弈結果 不隨政府意志轉移
這才有了李克強總理所說的「因地制宜、因城施策」。政策上有保有壓,區別對待,希望以此獲得最佳效果:一二線城市房價緩步提高、銷量保持穩定,為實體經濟提供支撐;三四線城市庫存快速下降,價格不出現明顯波動,緩解開發商、地方政府和銀行的壓力。
真是癡人說夢。
價格從來都是市場各方博弈的結果,不會隨政府意志而轉移。所有的限制政策,只可能冰封成交量,不可能鎖死房價,更不可能熄滅資金對於一線城市不動產的欲望。因此,每一次對房價的打壓,只要略有鬆動,都會見到報復性上漲。
消費者的行為並不一定都是理性的,但必有其邏輯。三四線城市面臨難以化解的空心化問題,有能力的都削尖腦袋離開家鄉,一心想在大城市落戶;留下的,多是些老弱病幼,根本無法形成有效買樓需求。如此循環往復地放鬆、收緊,解不開樓市的死結,只是折騰了那些一直在猶豫是否買樓的老百姓。
作者是內地資深傳媒人
3月24日一早,有傳媒爆出新聞,上海將於25日發布樓市新規,從首期比例、「二次置業」認定、繳納社保年限等多個方面加強限制,且新規將於公布當日生效。當天,上海出現樓宇交易瘋狂簽約,上海房地產交易中心的網簽系統一度癱瘓。直到25日零時,地產交易中心數據顯示,24日上海一手樓成交量達1706個單位,而去年日均同期成交量為170套。整整10倍。
25日上午10時,新規發布,主要收緊之處包括:外地戶口買樓人士最低需繳納社保年限,從兩年增至5年,且不能為單身;「二次置業」首期比例普通住房(通常指144平方米以下的、以市價成交的住宅單位)為五成,非普通住房(144平方米以上的,或成交價超出市價1.2倍的,或商業單位)為七成。同時,買樓人士申請貸款時還應承諾首期款項來自「自有資金」,違反承諾則作為失信行為納入信用平台。
各地絞盡腦汁 與樓價戰鬥
那個周末,上海不是獨自與瘋狂的樓價戰鬥。3月25日,深圳連夜發文,主要政策包括「二次置業」首期比例由三成提高到四成;非深圳戶口買樓者,社保繳滿年限由1年提高到3年。隨後,武漢、蘇州等二線城市也提出規範市場秩序、降低公積金貸款總額等政策。
看着各地諸侯絞盡腦汁想出來的辦法,突然有了一種悲涼之感。
擺在中央決策層面前的問題很明顯:一邊是大城市瘋狂的量價齊升,一邊是中小城鎮難以消化的庫存壓力。若不打壓京滬深的樓市,持續飈漲很可能引發風險積聚,一旦樓市崩盤,慘狀或比去年股市,且對實體經濟的打擊將更勝股市。若不刺激中小城市的樓市,去庫存永遠只是紙上談兵,巨量庫存房好似矗立在地面上的壞帳,威脅着銀行和地方政府。
價格是博弈結果 不隨政府意志轉移
這才有了李克強總理所說的「因地制宜、因城施策」。政策上有保有壓,區別對待,希望以此獲得最佳效果:一二線城市房價緩步提高、銷量保持穩定,為實體經濟提供支撐;三四線城市庫存快速下降,價格不出現明顯波動,緩解開發商、地方政府和銀行的壓力。
真是癡人說夢。
價格從來都是市場各方博弈的結果,不會隨政府意志而轉移。所有的限制政策,只可能冰封成交量,不可能鎖死房價,更不可能熄滅資金對於一線城市不動產的欲望。因此,每一次對房價的打壓,只要略有鬆動,都會見到報復性上漲。
消費者的行為並不一定都是理性的,但必有其邏輯。三四線城市面臨難以化解的空心化問題,有能力的都削尖腦袋離開家鄉,一心想在大城市落戶;留下的,多是些老弱病幼,根本無法形成有效買樓需求。如此循環往復地放鬆、收緊,解不開樓市的死結,只是折騰了那些一直在猶豫是否買樓的老百姓。
作者是內地資深傳媒人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