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引言
圖1是近年很多人都用來討論怎樣的制度才是公平,亦表示平等的待遇,不一定是公平的。若要公平,我們便應給予較弱勢者較多的支持,而非給予簡單的平等待遇。
當然,圖1是將公平與平等的理念簡化了,才能表達其要點。在實際社會中,何謂「公平」並沒有單一標準,亦會各有不同意見。在政治上,不同境况的人士,對「公平」的看法,亦會出現明顯分歧。在社會保障政策中,最常見的例子,便是有不少中產人士往往都會覺得多數的「福利」都沒有他們的份兒,並不公平。再者,平等和公平的原則並非互相排斥的,我們更可以視平等為公平的標準之一。此外,在制訂社會政策時,我們要考慮到社會政策的目標亦不限於營造平等或公平,亦要考慮到其他政策目標(如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可行性(政治、經濟及財政層面)、政策相互影響(如一致性及可能矛盾性)及多方面影響(如家庭、個人行為與選擇、社區發展等)。
現有福利制度中的退休保障
現在社會福利制度中,發揮着退休保障作用的有: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簡稱綜援)、長者生活津貼(簡稱長生津)及高齡津貼(俗稱生果金)。亦由於部分長者是殘疾人士,亦可能會領取傷殘津貼。圖2便顯示每月長者在不同項目中每月可領取的援助金(註1),及於2015年6月時,65歲或以上長者領取各項津貼的百分率。
從圖2所見,半數65歲或以上的長者,都符合經濟需要而領取綜援或長生津。領取綜援的13%長者,平均每月領取5548元,以滿足基本生活上的經濟需要。領取長生津(註2)的長者中,82%並沒有任何收入,另有4%的每月收入低於3000元。換言之,以收入計算,這批長者仍未能滿足基本生活上的經濟需要(即綜援的每月5548元)。
領取傷殘津貼的長者(3%)亦有可能有經濟需要,但傷殘津貼或高額傷殘津貼都毋須經濟審查或申報,我們不能估計其實際經濟狀况。
在討論如何改善香港退休保障制度時,我們便應明白及考慮現有制度的設計和推行情况,而非「離地」去討論不同方案的優劣。
全民養老金的平等與公平
現時坊間提出全民養老金(註3)的各方案,建議的水平都是在每月3000至3500元之間。為方便分析,以下採用了退休保障諮詢文件用的每月3230元。這些建議都是取代了現時的長生津與生果金,而對於那些需要領取綜援的長者,養老金亦被視之為綜援的一部分。簡單而言,成立全民養老金,對於已領取綜援的貧窮長者(佔人數的13%),並沒有任何的額外幫助。對於那些現時領取長生津的長者(佔人數的37%)亦只有額外多收每月840元,如上述這部分的長者當中,82%都沒有其他收入,換言之,仍未及基本生活需要水平。圖3便是反映如加入全民養老金,不同長者的收入有何改善。
從圖3所見,如加入全民養老金,最大得益者的群組不是最貧窮的長者,而是只領取生果金(19%)及沒有申領任何社會保障的長者(27%),或許仍有經濟需要的長者只領取生果金或沒領取任何福利,但他們將會是極少數。圖3的分析亦假設了傷殘津貼與全民養老金可以同時領取(註4),不過獲益的亦只是3%的長者。
表面上全民養老金是十分平等的,但相對現有制度,是否平等或是否公平都是一個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小結
不分彼此、不論貧富、毋須經濟審查的全民養老金,就如生果金,肯定是給予長者應有的尊嚴,但應是現時的千多元、加至3000多元,或是足以滿足基本生活需要的5000多元,卻另有不少要多加考慮的問題。其中一個重要的問題便是:錢從何來、誰人付鈔,及其可持續性。這些問題便有待稍後再作討論。不過,有一點我至今都不太明白:如上述的分析,全民養老金的獲益者,或是獲得較大好處的,大部分都不是最基層的長者,為什麼大部分為基層爭取權益的人士和團體,在退休保障的討論中,全副精力都在推動全民養老金,而非為基層長者爭取改善長者綜援及長生津的制度,令更多有經濟需要的長者獲得足夠和合理的晚年生活保障呢?大家要爭取的純是平等待遇,還是一個更公平的制度呢?
註1:每名長者只可申領其中一項
註2:2015年3月底社會福利署統計數字
註3:文中採用了爭取全民退休保障聯席方案的名稱,這亦避免了「全民退休金」的名稱在概念上所帶來的混淆;有關討論可見較早前刊登於《明報》的文章:〈「全民退休保障」所產生的含糊不清概念〉(3月29日)
註4:在現有制度中,傷殘津貼與長生津及生果金是不能同時領取的
作者是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