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陳景祥﹕香港應付的是政治危機長青網文章

2016年04月0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4月06日 06:35
2016年04月06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香港近兩年諸事不順,本地增長放緩之際,又遇上內地經濟進入深度調整期,靠內地興旺而帶動的金融、旅遊、零售業等都受到不同程度打擊,加上本地政治風暴一浪接一浪,前年佔中和今年初的街頭騷動,都暴露了「公民不合作」抗爭漸趨激進暴力,而官民對峙加上政府民望低落,都令施政舉步維艱,無論從財金到政治,香港都像「百病叢生」,且找不出治病良方。


不過,即使悲觀論者認為香港正在沉淪,但比較1997年和2003年兩次金融危機的「災情」,現在本地物業價格並沒有出現斷崖式下跌,金融市場運作正常,庫房也保持着豐厚盈餘;可以說,現在很多人對現况感到「心煩」,但港人遇到的「麻煩」還未至於致命。


港精英「求財」有餘 政治能力不足

據貿發局的趼究報告顯示,香港經濟今年的增長預測為1%至2%(去年為 2.4%),貨物出口全年計跟2015 年會大致持平;勞工市場仍然偏緊,2016年1月止的3個月經季節調整失業率為3.3%,接近18年最低水平。


金融市場穩定,除了得力於監管機構守得穩,物業發展商和一般家庭都汲取了過往教訓,保持着低借貸比率;負債輕,即使經濟轉差也不虞陷入財困。樓市現在拾級而下,原因是內地購買力收縮、美國加息,樓市受壓下調是正常現象,而物業發展商和業主財力充裕,毋須急於「去槓桿化」,因此不急於拋售,物業價格現在回落只是有序調整,而非失控下挫。


香港過去遇上不少危機,但憑着港人的適應力和市場的靈活,困難總能克服,一兩年後就可出現復蘇。應付經濟危機,香港的精英綽綽有餘,但是這兩年令香港停滯不前的,卻不是經濟而是政治因素,而且是香港不能控制的政治因素。香港人處理財金課題時得心應手,因為「求財」重靈活應變,不拘一格,但應付政治爭拗卻要講立場原則,有些人更不惜一拍兩散拉倒作罷。香港傳統的權力精英,看來應付不了愈趨複雜的政治局面。


中央對港政策 變「一國為先」

大陸對香港的政策,也由過往以經貿掛帥、互利共贏,漸漸轉向以我為主、一國為先,不但經貿上要把香港納入五年規劃,政治和管治也需緊跟中央主旋律、嚴防「外國勢力」。香港雖說是「行政主導」,然而執政團隊向來一盤散沙,從來沒有一個管治核心,要應付當前的政治危機、把香港重納正軌,真是無從入手。


[陳景祥 齊物論]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