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上市僅僅15個月的萬達商業(3699)表示有意私有化,並同時申請在A股上市。棄H投A之說,整個內地及本港市場均議論紛紛,尤其是發生在貴為中國首富王健林旗下的公司身上,而且他的原定計劃一直都是先在本港上市,然後再到內地掛牌。
外界對萬達私有化有很多揣測,最主流的說法是不滿意股價表現、內地市場集資成本更划算,以及萬達模式不但沒有被市場受落,反而惹來很多負面指控,於是打退堂鼓等。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現時萬達每股市價是80元或100元的話,私有化的最大理據就未必會成立。萬達每股資產值約60元左右,部分券商估值更高,對大股東來說,股價折讓超過五成,當然殊不好受。適逢季度結算日殺淡友空倉一個措手不及,怎說亦算舒了一口悶氣吧!
折讓大就私有化 欠說服力
但如果萬達真的因為現價折讓過大、且到了一個不合理程度而要私有化的話,那麼環顧一眾內房股,若撇除財務能力因素的話,幾乎全數都要一湧而上排隊私有化了。萬達的大折讓遭遇,基本上可歸咎於市場對行業的均等待遇,全屬常態式一視同仁。至於發債成本問題,的而且確,今天內地債市的集資成本已低得要命,但以萬達的企業規模與市場地位,要在香港籌組銀團,成本亦不會比內地高,反正內地近期開放企業回歸發債,境外、境內上市,倒亦分別不大。再者,將上市公司局限於內地單一平台掛牌,將來股份再融資即少了一道門,困難亦肯定較高,從以上幾方面因素衡量,萬達基於集資成本而私有化的說法站不住腳。
一宗可能純粹基於商業考慮的決定,即使箇中未能自圓其說,奈何內地部分評論卻總愛將問題無限放大,盡情解讀。有評論更提出了幾點:
一、以萬達如此優秀的公司,股價卻長期低迷,香港市場留不住它,值得反思,特別是本港市場競爭力問題;
二、萬達的舉動,即可能引發在港上市內地企業退市潮,並且對有意來港上市中資企業產生不良影響;
三、內地監管部門多年來的政策,令企業被迫出走,無數優秀企業都有個「尋找他鄉的故事」,可惜,股離鄉賤,結局非但少有童話色彩,而且往往經驗慘痛。
港市場成熟 股價反映合理值
是的,香港股票市場並不完美,而且存在許多缺點,但如果就股價長期低於估值問題以怪罪於香港市場的話,則想反問一句,全球哪會有一個市場又完美又能滿足所有要求的?香港仍然稱得上是一個成熟市場,投資者層次分明,有專業、有業餘、有短炒、有長線、有價值型、有進取型,甚至對傳聞狂熱、對股評如蟻附膻的激進份子,善於鑽研分析的智慧型投資者也大有人在。然而,如果以上述任何一個層面都未能有效發現股份合理值的話,在歸咎於本港市場之前,或萬達一家之外,是否同時意味着,似乎要再先行自我檢討的是更多上市公司自己本身的質地。市場是起調節功能,而非火上加油的平台,市場也有修正錯誤的功能,避免重複犯錯,這正正是成熟及發展中市場之最明顯分野。
誰人得益 答案呼之欲出
萬達有逾38億元已發行內資股,在港上市發行H股不足7億元,單是該批股份,以每股48元計,市值已逾1800億港元。只要股價企穩48元作價之上,且不斷收窄溢價,每10%的變動,就是約為180億元的升值。整個私有化最少涉資300多億元,要是整筆資金在內地以低息融資,甚至將內資股抵押,繼而再以勁潮概念包裝一番後修成正果高價上市,大股東自然袋袋平安。究竟萬達的整項計劃,是對現有股東有利、抑或對內資股股東更有利,答案已呼之欲出了吧!
著名獨立股評人
[胡孟青 青出於婪]
外界對萬達私有化有很多揣測,最主流的說法是不滿意股價表現、內地市場集資成本更划算,以及萬達模式不但沒有被市場受落,反而惹來很多負面指控,於是打退堂鼓等。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現時萬達每股市價是80元或100元的話,私有化的最大理據就未必會成立。萬達每股資產值約60元左右,部分券商估值更高,對大股東來說,股價折讓超過五成,當然殊不好受。適逢季度結算日殺淡友空倉一個措手不及,怎說亦算舒了一口悶氣吧!
折讓大就私有化 欠說服力
但如果萬達真的因為現價折讓過大、且到了一個不合理程度而要私有化的話,那麼環顧一眾內房股,若撇除財務能力因素的話,幾乎全數都要一湧而上排隊私有化了。萬達的大折讓遭遇,基本上可歸咎於市場對行業的均等待遇,全屬常態式一視同仁。至於發債成本問題,的而且確,今天內地債市的集資成本已低得要命,但以萬達的企業規模與市場地位,要在香港籌組銀團,成本亦不會比內地高,反正內地近期開放企業回歸發債,境外、境內上市,倒亦分別不大。再者,將上市公司局限於內地單一平台掛牌,將來股份再融資即少了一道門,困難亦肯定較高,從以上幾方面因素衡量,萬達基於集資成本而私有化的說法站不住腳。
一宗可能純粹基於商業考慮的決定,即使箇中未能自圓其說,奈何內地部分評論卻總愛將問題無限放大,盡情解讀。有評論更提出了幾點:
一、以萬達如此優秀的公司,股價卻長期低迷,香港市場留不住它,值得反思,特別是本港市場競爭力問題;
二、萬達的舉動,即可能引發在港上市內地企業退市潮,並且對有意來港上市中資企業產生不良影響;
三、內地監管部門多年來的政策,令企業被迫出走,無數優秀企業都有個「尋找他鄉的故事」,可惜,股離鄉賤,結局非但少有童話色彩,而且往往經驗慘痛。
港市場成熟 股價反映合理值
是的,香港股票市場並不完美,而且存在許多缺點,但如果就股價長期低於估值問題以怪罪於香港市場的話,則想反問一句,全球哪會有一個市場又完美又能滿足所有要求的?香港仍然稱得上是一個成熟市場,投資者層次分明,有專業、有業餘、有短炒、有長線、有價值型、有進取型,甚至對傳聞狂熱、對股評如蟻附膻的激進份子,善於鑽研分析的智慧型投資者也大有人在。然而,如果以上述任何一個層面都未能有效發現股份合理值的話,在歸咎於本港市場之前,或萬達一家之外,是否同時意味着,似乎要再先行自我檢討的是更多上市公司自己本身的質地。市場是起調節功能,而非火上加油的平台,市場也有修正錯誤的功能,避免重複犯錯,這正正是成熟及發展中市場之最明顯分野。
誰人得益 答案呼之欲出
萬達有逾38億元已發行內資股,在港上市發行H股不足7億元,單是該批股份,以每股48元計,市值已逾1800億港元。只要股價企穩48元作價之上,且不斷收窄溢價,每10%的變動,就是約為180億元的升值。整個私有化最少涉資300多億元,要是整筆資金在內地以低息融資,甚至將內資股抵押,繼而再以勁潮概念包裝一番後修成正果高價上市,大股東自然袋袋平安。究竟萬達的整項計劃,是對現有股東有利、抑或對內資股股東更有利,答案已呼之欲出了吧!
著名獨立股評人
[胡孟青 青出於婪]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