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通識導賞﹕山中有秘道 防瀉擋災長青網文章

2016年04月0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4月03日 06:35
2016年04月03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閘門打開,踏進不見盡頭的隧道,一種強烈的氣味湧出——這是個有入口沒出口的地下隧道,埋在深山裏的岩石之中幾百米,幽暗不見天日。


充滿電影感的地下排水隧道,原來不止在荷李活電影才能看到,香港也有一個,位置就在傳統高尚住宅區港島中半山、一九七二年旭龢道山泥傾瀉背後的山坡之中。


隧道平日不對外開放,這次我們趁香港科學節考察活動前夕,邀得土力工程處打開閘門,深入本來是閒人免進的神秘之境。


由一場山泥傾瀉說起……

一九七二年,中半山發生災難性的山泥傾瀉,山泥從寶珊道對上的山坡塌下,山坡下的旭龢大廈整幢被推倒,六十七人死亡。事後,土力工程處成立後,發現這一帶在七二年之前也曾先後發生幾次山泥傾瀉。「八二年,我們做過一個研究,這個山坡上,有深厚的礫石崩積層,都是五萬年前山泥傾瀉積造而成,這崩積層較易形成高的地下水位,引發山泥傾瀉。」山本來是巨型岩石,石的表面經過長年風化為小石和泥土,土力工程處土力工程師彭文昌解釋,幾萬年以來,這些泥土偶爾傾瀉,積聚起來就是礫石崩積層。「礫石崩積層較鬆散和不穩定,所以容易再引發山泥傾瀉。」研究也顯示,引發山泥傾瀉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地下水的水位升高。「泥土之下、石面之上,就是地下水流經之處,在雨季,地下水位會上漲,增加山泥被冲落山坡的風險。」


深入石層挖隧道 控制水位

當年的研究發表後,政府曾在該地段安裝七十三條小口徑的的排水斜管,疏導地下水、降低水位,本來效果不錯,山坡亦再沒有發生大型山泥傾瀉。但二十年後,水管老化,水位在九九年開始不穩定,於是着手建立新的排水系統——在山坡挖掘一條深入石層的隧道,再在隧道天花向上鑽插百多條幼小水管,從而把地下水引到隧道再排出,控制地下水位,「水位太高當然不好,可構成斜坡不穩,但水位太低也未必好,這會影響地面的生態環境和引致過度沉降,影響附近的樓宇和設施」。


加設地震儀 探測及至海地

隧道最後在二○○九年完工,入口在半山寶珊道寶城大廈旁,深進岩層三百米,彭文昌說,這在全球也是罕有的做法。「穿過山的隧道,當然有不少,但它們大多是給交通工具用的,汽車、火車。單純地為了防止山泥傾瀉、疏導地下水而建的,則很少聽說了。」而因為深入岩層,不受外界滋擾,在隧道盡頭,放置了全港首個高精度地震儀,能探測幾千公里以外的地震,包括二○一○年的海地地震、智利地震,記錄到的地震波數據會透過美國地震學聯合研究會實時發布,協助更快更準確計算出南海附近的地震參數。


圖﹕陳嘉文、資料圖片

編輯﹕屈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