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黑龍江省長陸昊就龍煤(黑龍江龍煤礦業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事件公開認錯,成為今年兩會的重要事件。外界對事件的關注側重於陸昊的未來仕途。這位1967年出生、36歲出任北京副市長、具有共青團背景的高官政治前程是不是因此戛然而止?
2006年海外傳媒爆出北京在黑龍江採購近30萬噸陳化糧投放市場的傳聞,當時筆者是香港某傳媒駐北京記者。一次公開活動陸昊見到筆者,以十分不滿的口脗強調北京沒有購入陳化糧。其實當時我供職的傳媒也僅僅是轉載,但陸昊對事件的關注,以及重視聲譽的程度令筆者印象深刻。事後分析,當時北京商業是陸昊的主管範圍,陳化糧風波,自然對其聲譽有所影響。兩年後,這位政治新星出任共青團中央書記;2013年轉任黑龍江省長。
筆者認為,今次龍煤事件,陸昊瞞報的可能性不大。數萬人幾個月領不到工資不是小事,瞞,屬於彌天大謊、政治性錯誤。在去產能面臨巨大壓力的今天,承認事實不會有任何麻煩。
相對於上世紀末的國企衰落引發的3000萬工人下崗潮,本次去產能在安置相關人員方面壓力小很多,官方的說法是180萬人。近10幾年建立的社會保障體系可以為政府分擔壓力。
去產能 無良策
之所以說龍煤事件沒有那麼簡單,理由是它折射出安置去產能下崗工人尚未尋出有效良策。地方政府官場庸政、懶政、怠政風氣盛行;不作為、不會為、亂作為,欺上瞞下成為一批官員的處事方式。而互聯網和移動通訊的便利,令任何地區發生示威請願行動的信息瞬間傳出。
事件發生前內地傳媒披露,擁有24萬職工、2013年虧損23億元的龍煤今年1月便有多個煤礦連續三四個月發不出工資,黑龍江省政府為龍煤「輸血」30億元;但當地人並不看好,因為2004年龍煤集團成立時,其中4個下屬公司便有3.5億元的欠債,有工人60個月領不到工資。人浮於事,管理人員是工人的5倍,龍煤去年減少職工3萬人,但萬噸產煤工人數是48,是全國採煤萬噸用工數的3倍以上。市場環境不好,無力更新設備的龍煤又不能承受山西、內蒙古、進口煤炭的競爭壓力。
去年黑龍江省將龍煤作為該省省屬國企改革試點,重點是「不能將富餘職工推向社會,而是要通過組織化手段來實現人力資源戰略轉移」。
請注意,本次聲勢浩大的去產能,官方沒有像1990年代末那樣使用「下崗工人」,而是「勞動力轉移」,名詞的變化表明當局的意圖——「勞動力轉移」不僅指受波及工人生活有保障,同時有事情做。當局擔心這180萬工人一旦閒下來,成為社會不穩定因素。所以,中央和黑龍江省都將2.25萬龍煤工人安排到農業、林業視為值得關注的經驗。
2008年美債危機波及中國,千萬在珠三角、長三角務工的農民因工廠停工被迫返回家鄉。卸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嵐清當年從重慶回到北京,提醒最高層注意:相當數量農民工回到重慶,卻沒有返回家鄉,而是滯留在重慶市區,住在廉價旅館打牌、喝酒消磨時光,成為重慶當局的心頭大患。
官方稱今次去產能涉及工人180萬,相信其中絕大多數是國企,特別是大型國企;小型國企在10幾年前朱鎔基主持的「抓大放小」改革中基本消失。但是如果加上未列入官方數字、同樣受波及的私人企業,以及這些國企的下游產業,相信涉及工人總數遠遠不止180萬。
龍煤是本世紀初出現、將若干國企綑綁在一起的「恐龍型」國企,規模龐大,但問題叢生。去年7月,習近平在吉林就國企改革提出「堅持把國有企業搞好、把國有企業做大做強做優不動搖」。過去官方關於國企改革的說法是:做強做優做大;排列次序的變化,表明當局處理國企思路的改變。習近平發表這番言論的背景是,生產高鐵列車的南北兩巨頭「南車」、「北車」,合併為中國中車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車」),理由是減少內耗性競爭,為中國公司「走出去」鋪平道路。
事件再次引發改革爭論
國企改革過去有兩派意見:第一種是國家主義或學院馬克思主義派。即在堅持國有制的前提下,借鑑現代資本主義經濟的運作經驗,主張企業改革應實行財產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建立現代化企業制度,即採取資本主義的管理模式來提高生產效率,進一步壓低生產成本,加強市場競爭力,同時減少工人對福利的負擔;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旗幟,強化國家對國有資產的絕對所有權、支配權和管理權。
第二種是自由市場主義,認為國企的主要問題是產權不清晰,因而滋生貪污腐敗和資源壟斷,使得生產低效、成本激增,企業失去市場競爭力。認為只要釐清國有資產,逐步讓位給市場,讓有能力的個人逐步分割壟斷資源,獨立管理就能激發技術改革,提高生產效率。
兩種方案各自的問題在於,前者可能在強調國家所有的同時造成資源的不合理配置,形成兩極分化和貪腐,無法保障職工的利益;後者可能將產權和社會資源轉移至資本方。其共同問題,則在於對普通勞動者權益的忽視。
龍煤事件不簡單的另一個根據是,6萬人被欠薪,陸昊等省級高官卻被蒙在鼓裏,表明從中央到省市的控制力,基層政府的執行力差於上世紀末。問責制的政治重壓之下,龍煤高層或當地政府選擇了瞞報方式試圖瞞天過海,未料信息暢通的今天戳穿謊言輕而易舉。也就是今次李克強政府工作報告所講的少數官員「不作為、不會為、亂作為」。據筆者所知,經過嚴厲的官場整肅,「亂作為」者下降,「不作為」卻佔相當多數。
時下中國官場,令筆者想到黃仁宇先生在《萬曆十五年》中描述的明朝官場——皇帝與龐大的官僚系統處於無聲的對抗之中。引用內地一名網民的評論:「張居正試圖搞經濟體制改革,申時行試圖建立和諧社會,海瑞試圖保持執政意識形態集團先進性,戚繼光試圖實現國防現代化,而他們全部失敗了。歸根結柢,是因為他們賴以生存的體制,是一個要求單純、固定、永不變更的體制,這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體制,以一個至高無上的意識形態為基礎,以均衡的姿態維持王朝的安全。」
又及,收筆前瀏覽龍煤官方網站,摘錄兩則信息。
龍煤官網評論:「本月短融債券到期,企業資金鏈出現危機,職工工資發放出現困難,使累計拖欠增加。」
3月16日集團公司召開專題會議,「集團公司黨委書記孫永奎強調,要廣泛深入開展訪貧問苦走訪調研,真正把貧困職工的疾苦、基本訴求摸準、查清、掌握好,並通過有效的措施、辦法、渠道,幫助他們解決好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2006年海外傳媒爆出北京在黑龍江採購近30萬噸陳化糧投放市場的傳聞,當時筆者是香港某傳媒駐北京記者。一次公開活動陸昊見到筆者,以十分不滿的口脗強調北京沒有購入陳化糧。其實當時我供職的傳媒也僅僅是轉載,但陸昊對事件的關注,以及重視聲譽的程度令筆者印象深刻。事後分析,當時北京商業是陸昊的主管範圍,陳化糧風波,自然對其聲譽有所影響。兩年後,這位政治新星出任共青團中央書記;2013年轉任黑龍江省長。
筆者認為,今次龍煤事件,陸昊瞞報的可能性不大。數萬人幾個月領不到工資不是小事,瞞,屬於彌天大謊、政治性錯誤。在去產能面臨巨大壓力的今天,承認事實不會有任何麻煩。
相對於上世紀末的國企衰落引發的3000萬工人下崗潮,本次去產能在安置相關人員方面壓力小很多,官方的說法是180萬人。近10幾年建立的社會保障體系可以為政府分擔壓力。
去產能 無良策
之所以說龍煤事件沒有那麼簡單,理由是它折射出安置去產能下崗工人尚未尋出有效良策。地方政府官場庸政、懶政、怠政風氣盛行;不作為、不會為、亂作為,欺上瞞下成為一批官員的處事方式。而互聯網和移動通訊的便利,令任何地區發生示威請願行動的信息瞬間傳出。
事件發生前內地傳媒披露,擁有24萬職工、2013年虧損23億元的龍煤今年1月便有多個煤礦連續三四個月發不出工資,黑龍江省政府為龍煤「輸血」30億元;但當地人並不看好,因為2004年龍煤集團成立時,其中4個下屬公司便有3.5億元的欠債,有工人60個月領不到工資。人浮於事,管理人員是工人的5倍,龍煤去年減少職工3萬人,但萬噸產煤工人數是48,是全國採煤萬噸用工數的3倍以上。市場環境不好,無力更新設備的龍煤又不能承受山西、內蒙古、進口煤炭的競爭壓力。
去年黑龍江省將龍煤作為該省省屬國企改革試點,重點是「不能將富餘職工推向社會,而是要通過組織化手段來實現人力資源戰略轉移」。
請注意,本次聲勢浩大的去產能,官方沒有像1990年代末那樣使用「下崗工人」,而是「勞動力轉移」,名詞的變化表明當局的意圖——「勞動力轉移」不僅指受波及工人生活有保障,同時有事情做。當局擔心這180萬工人一旦閒下來,成為社會不穩定因素。所以,中央和黑龍江省都將2.25萬龍煤工人安排到農業、林業視為值得關注的經驗。
2008年美債危機波及中國,千萬在珠三角、長三角務工的農民因工廠停工被迫返回家鄉。卸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嵐清當年從重慶回到北京,提醒最高層注意:相當數量農民工回到重慶,卻沒有返回家鄉,而是滯留在重慶市區,住在廉價旅館打牌、喝酒消磨時光,成為重慶當局的心頭大患。
官方稱今次去產能涉及工人180萬,相信其中絕大多數是國企,特別是大型國企;小型國企在10幾年前朱鎔基主持的「抓大放小」改革中基本消失。但是如果加上未列入官方數字、同樣受波及的私人企業,以及這些國企的下游產業,相信涉及工人總數遠遠不止180萬。
龍煤是本世紀初出現、將若干國企綑綁在一起的「恐龍型」國企,規模龐大,但問題叢生。去年7月,習近平在吉林就國企改革提出「堅持把國有企業搞好、把國有企業做大做強做優不動搖」。過去官方關於國企改革的說法是:做強做優做大;排列次序的變化,表明當局處理國企思路的改變。習近平發表這番言論的背景是,生產高鐵列車的南北兩巨頭「南車」、「北車」,合併為中國中車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車」),理由是減少內耗性競爭,為中國公司「走出去」鋪平道路。
事件再次引發改革爭論
國企改革過去有兩派意見:第一種是國家主義或學院馬克思主義派。即在堅持國有制的前提下,借鑑現代資本主義經濟的運作經驗,主張企業改革應實行財產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建立現代化企業制度,即採取資本主義的管理模式來提高生產效率,進一步壓低生產成本,加強市場競爭力,同時減少工人對福利的負擔;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旗幟,強化國家對國有資產的絕對所有權、支配權和管理權。
第二種是自由市場主義,認為國企的主要問題是產權不清晰,因而滋生貪污腐敗和資源壟斷,使得生產低效、成本激增,企業失去市場競爭力。認為只要釐清國有資產,逐步讓位給市場,讓有能力的個人逐步分割壟斷資源,獨立管理就能激發技術改革,提高生產效率。
兩種方案各自的問題在於,前者可能在強調國家所有的同時造成資源的不合理配置,形成兩極分化和貪腐,無法保障職工的利益;後者可能將產權和社會資源轉移至資本方。其共同問題,則在於對普通勞動者權益的忽視。
龍煤事件不簡單的另一個根據是,6萬人被欠薪,陸昊等省級高官卻被蒙在鼓裏,表明從中央到省市的控制力,基層政府的執行力差於上世紀末。問責制的政治重壓之下,龍煤高層或當地政府選擇了瞞報方式試圖瞞天過海,未料信息暢通的今天戳穿謊言輕而易舉。也就是今次李克強政府工作報告所講的少數官員「不作為、不會為、亂作為」。據筆者所知,經過嚴厲的官場整肅,「亂作為」者下降,「不作為」卻佔相當多數。
時下中國官場,令筆者想到黃仁宇先生在《萬曆十五年》中描述的明朝官場——皇帝與龐大的官僚系統處於無聲的對抗之中。引用內地一名網民的評論:「張居正試圖搞經濟體制改革,申時行試圖建立和諧社會,海瑞試圖保持執政意識形態集團先進性,戚繼光試圖實現國防現代化,而他們全部失敗了。歸根結柢,是因為他們賴以生存的體制,是一個要求單純、固定、永不變更的體制,這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體制,以一個至高無上的意識形態為基礎,以均衡的姿態維持王朝的安全。」
又及,收筆前瀏覽龍煤官方網站,摘錄兩則信息。
龍煤官網評論:「本月短融債券到期,企業資金鏈出現危機,職工工資發放出現困難,使累計拖欠增加。」
3月16日集團公司召開專題會議,「集團公司黨委書記孫永奎強調,要廣泛深入開展訪貧問苦走訪調研,真正把貧困職工的疾苦、基本訴求摸準、查清、掌握好,並通過有效的措施、辦法、渠道,幫助他們解決好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