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台灣的兇殘隨街殺人案件,4歲女孩「小燈泡」被兇徒當街割頭殺害,震驚台灣。
傷痕纍纍的台灣社會,出現了不成熟不理性的步伐。
首先,是對「廢死」的譴責。
台灣社會一直存有「廢死」及「反廢死」的爭議。這次「小燈泡」事件,「反廢死」的輿論不單號召遊行上街,甚至對「廢死聯盟」開罵,指斥他們為「小燈泡」事件的幫兇,是踏在死者血泊上談理想。
然而,執行死刑是否真的便能阻止這些重大兇殺案出現?
以捷運斬人案的兇手鄭捷為例,他被捕後居然對警察說:早活累了,但沒有勇氣自殺,唯有犯案求判死刑。可見即使恢復死刑,也不可能減少這種「極端」殺人事件。
而且,「反廢死」把「小燈泡」殺人案的發生歸咎於「廢死聯盟」的「縱容」。這是情緒宣泄更多於理性討論。
殺「小燈泡」嫌兇身上有多重「身分標籤」,例如他是33歲的無業人士,於是輿論認為行兇和「啃老族」的軟弱依賴個性有關。他懷疑有精神病,於是輿論要求加強管束精神病人。
然而這些指控等於標籤了「啃老族」和「精神病人」是潛在的「殺人犯」,傷害了這些無辜被歧視的族群。
「小燈泡」母親也多次表示,不要在這個時候討論死刑存廢。情緒發泄只會掩蓋理性討論。
香港社會能從彼岸的慘劇反思:在重大社會事件面前,我們會否失了方寸?例如最近便利店的劫殺案,輿論輕易把矛頭指向南亞裔(實際上兇手是加拿大籍越南人);中港矛盾白熱化的時候,有無遷怒怪責那些協助新移民的組織?學童自殺,有無把死因和政治問題草率連結?
當一個社會面對巨大的創傷,其實也在考驗這個社會,能否冷靜理性的回應、能否抵抗仇恨宣泄的誘惑、能否不在一個悲劇之上,製造更多的悲劇?
傷痕纍纍的台灣社會,出現了不成熟不理性的步伐。
首先,是對「廢死」的譴責。
台灣社會一直存有「廢死」及「反廢死」的爭議。這次「小燈泡」事件,「反廢死」的輿論不單號召遊行上街,甚至對「廢死聯盟」開罵,指斥他們為「小燈泡」事件的幫兇,是踏在死者血泊上談理想。
然而,執行死刑是否真的便能阻止這些重大兇殺案出現?
以捷運斬人案的兇手鄭捷為例,他被捕後居然對警察說:早活累了,但沒有勇氣自殺,唯有犯案求判死刑。可見即使恢復死刑,也不可能減少這種「極端」殺人事件。
而且,「反廢死」把「小燈泡」殺人案的發生歸咎於「廢死聯盟」的「縱容」。這是情緒宣泄更多於理性討論。
殺「小燈泡」嫌兇身上有多重「身分標籤」,例如他是33歲的無業人士,於是輿論認為行兇和「啃老族」的軟弱依賴個性有關。他懷疑有精神病,於是輿論要求加強管束精神病人。
然而這些指控等於標籤了「啃老族」和「精神病人」是潛在的「殺人犯」,傷害了這些無辜被歧視的族群。
「小燈泡」母親也多次表示,不要在這個時候討論死刑存廢。情緒發泄只會掩蓋理性討論。
香港社會能從彼岸的慘劇反思:在重大社會事件面前,我們會否失了方寸?例如最近便利店的劫殺案,輿論輕易把矛頭指向南亞裔(實際上兇手是加拿大籍越南人);中港矛盾白熱化的時候,有無遷怒怪責那些協助新移民的組織?學童自殺,有無把死因和政治問題草率連結?
當一個社會面對巨大的創傷,其實也在考驗這個社會,能否冷靜理性的回應、能否抵抗仇恨宣泄的誘惑、能否不在一個悲劇之上,製造更多的悲劇?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