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財政部3月24日晚間消息,自2016年4月8日起,將實施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稅收政策:單次交易限值為人民幣2000元,個人年度交易限值為2萬元;限值內進口商品關稅稅率暫設為0%,進口環節增值稅、消費稅取消免徵稅額,暫按法定應納稅額的70%徵收;超過單次限值、累加後超過個人年度限值的單次交易,以及完稅價格超過2000元限值的單個不可分割商品,將均按照一般貿易方式全額徵稅。
對於政策出台的理由,財政部的表述是:為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促進跨境電子商務健康發展。但筆者相信,對於絕大多數消費者認定的必是:經濟不好,財政吃緊,政府找個理由多收稅。
鑑於具體的稅率並未公布,暫時無法測算具體徵稅額度。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未來「海淘」(通過淘寶或其他網站在海外購物)一族的購物成本肯定會上升。但這是否會引發消費行為的改變,如政府所願,讓消費者把錢花在國內呢?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看看身邊熱中於「海淘」的朋友們,不難發現,「便宜」只是他們選擇「海淘」眾多原因中的一個。既不是唯一理由,也未必是首要因素。尤其是那些「海淘」生活必需品者,安全和質量的考量遠重於價格。除此之外,還包括諸如產品性能、品牌偏好、首發限量等等因素。
近期國內焦點是山東疫苗案,也許放在這裏用來「打臉」財政部最合適。從2010年起,龐某與女兒孫某,從疫苗批發企業人員及其他非法經營者處非法購進25種兒童、成人用二類疫苗,未經嚴格冷鏈存儲運輸銷往全國18個省市,涉案金額達5.7億元人民幣。
這不禁令人想起多年前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正是這樁波及全國乳製品行業的醜聞,激發了巨大的「海淘」奶粉需求。香港也成為國內消費者購買進口奶粉的重要選擇。最終惹出了奶粉限購,成為扎在兩地民眾心中的針。此次疫苗案曝光後,很快就有網友發布了「如何帶孩子去香港打疫苗」的帖子。也許未來很多國家就會見到帶孩子等待接種疫苗的中國家長,就如同這幾年目睹中國人全球掃貨奶粉一樣。
有些事經不起聯想:本該受到嚴格監管的醫療行業,竟長期存在如此之大的黑洞;那其他普通消費品領域內的「蠱惑」實在無法想像,消費者絕不可能安心地在國內消費。
在哪裏消費 與「愛國」無涉
總而言之,如果國家出台該政策的真實目的不是多收稅,那最終結果必然是失望,無論是「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還是「提振低迷的國內消費」。除非國家先能夠保證消費者購買到安全、可靠、合格的商品或服務,否則有能力者必會去海外一擲千金。在哪裏消費,與「愛國」無涉,只與「理性」相關。
作者是內地資深傳媒人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