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復活節期間,在台灣度假,朋友透過手機WhatsApp群組,傳來台灣《商業周刊》一篇文章〈後悔用臉書發起「阿拉伯之春」?埃及革命推手:社群媒體讓世界更聳動、更一面倒…〉,文章極具啟發性,當中的批判亦適用於今天香港的政治生態,讓我這個假期,添加了不少思考的養分。
社群媒體:從團結到撕裂大眾
文章的內容主要是報道,當年「阿拉伯之春」的重要推手之一,擅長透過互聯網推動社運,在2011年底甚至被美國《時代》雜誌評選為「全球最有影響力100人」之一的戈寧(Wael Ghonim),上載於TED(美國一個演講視頻共享平台)的一次演講,在這個演講中,他對互聯網的態度,竟然起了180度的轉變﹗
當年以互聯網推動埃及反政府示威時,戈寧曾經雄心萬丈,甚至躊躇滿志,認為互聯網可以改變世界,但經過幾年的沉澱之後,他的想法變得不再一樣。他公開承認:「我曾講過,想要解放社會的話,你需要的,其實只是網絡,但我錯了!」
他說:「我在2011年時,匿名建立了一個臉書專頁。後來,這個專頁引發了埃及革命。……然而,阿拉伯之春展示了社群媒體的巨大潛力,也同時暴露了它最大缺點:這個讓我們團結在一起,推翻獨裁者的工具,最終也將我們撕裂。」
2011年,當推翻埃及獨裁者穆巴拉克時,戈寧曾經對埃及的將來,充滿希望,憧憬那是一個和平包容的國度。但他旋即發現,現實卻是另一回事:「但不幸的是,後革命時代的事件,就像胸口捱的重拳。……歡樂逐漸消失,我們未能成功達成共識,政治鬥爭也愈演愈烈。而社群媒體做的,卻只是放大言論、傳播錯誤的信息、重複高喊口號,並散播仇恨言論。」
對社群媒體的五大批評
戈寧對現今的社群媒體(social media)生態提出了五大批評:
(1)當中散播了大量的偏見和謠言;
(2)人們創造了自己的同質層,往往只和觀點相同的人溝通,在社群媒體的協助下,取消關注或屏蔽意見不同的其他人;
(3)網上討論會很快激發大家動怒;
(4)由於社群媒體快速、簡短的特性,人們很快就跳到了結論,在此情况下,很難表出複雜、深入的觀點;
(5)最重要的是,今天的社群媒體被設計為利於傳播而非參與,利於張貼而不是溝通,利於淺薄的觀點而非深度的討論。
戈寧最後提出:「因此,5年前,我說,『想要解放社會的話,你需要的,其實只是網絡。』今天,我相信,『想要解放社會的話,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解放網絡。』」
雖然戈寧最後的結語亦稍嫌流於口號式,但他前面對今天互聯網和社群媒體上政治生態的批判,卻如暮鼓晨鐘,發人深省。雖然我以前都有過類似想法,但卻沒有戈寧說得這麼全面和透徹,更何况,以他「過來人」的身分說出,無疑對大家更具說服力。
網上言論難以制約
傳統媒體縱然有千般不是,例如受到各自的資金背景、老闆立場、商業和廣告壓力等,令它們的新聞角度或許有所偏頗,甚至自我審查和設限,但就是因為報道刊登前有一個謹慎審核過程,因此散播謠言和偏見的機會較小,否則一旦出錯,那必受千夫所指,公信力毀於一旦,遭讀者和市場所唾棄,而投資了的億萬金元,也勢必化為烏有,因此不能不小心。
但對於互聯網,不單是偏見和謠言,甚至那些讓人匪夷所思煽動仇恨的言論,諸如某網絡「國師」所說:「送大陸陰道來香港,用妻子、情人和妓女的角色,令香港女人的陰道和子宮報廢……」,也一樣在網絡上散播和充斥。
傳統媒體如電視、電台、報章的數目始終較少,輿論較易監察和跟進;但相反,沒有人會有時間和精力,能夠對這些網絡上形形色色的歪論逐一反駁,否則的話,一旦招惹了網民,準會陷入一場沒完沒了的糾纏當中,而網民的時間和精力,卻是無窮無盡的,也因為網民無名無姓,所以可以肆無忌憚的跟你作泥漿摔角。
活在「同質層」之中
我曾跟朋友說過,網上討論區的特色,是強於表態,卻弱於討論。尤其是facebook更塑造出一種「給like」,慢慢再發展成「呃like」的文化,以及溝通方式,讓溝通流於表面和膚淺;再加上,網絡文化是嬉笑怒罵,是犬儒,正所謂「認真便輸了」,這就讓有深度的討論更變得如鳳毛麟角。
更甚的是,當大家慢慢變得只靠facebook上朋友「share」的新聞和評論來獲得資訊和觀點時,那麼只會不斷加強朋友圈中,彼此間的某種既有看法,以至偏見,而對其他觀點和看法,完全忽略,這就是戈寧所說的,活在「同質層」之中。所以,最為諷刺的是,網絡無限,卻讓很多人沒有變得更加開明,反而變得更加封閉。
就是因為這3種網絡文化和特性:偏見以至仇恨的散播;只有表態,沒有討論;以及活在同質層當中,讓今天的社會陷入對立以至撕裂。
既是天使也是魔鬼
在我們這一代,都享受到互聯網的美好,它不單令生活變得快捷、方便,和美好,更重要的是,它讓資訊和知識變得再無疆界,讓人類的進步可以一日千里。在獨裁、專制,和封閉的國度,它更開啟民智,讓民眾再不會再輕易受政權所愚弄,甚至可以組織起來,進行抗爭;但另一方面,網絡無限制、無禁區這些特色,卻同時慢慢讓前述偏見、謠言、仇恨等,這些以往在文明社會裏大家盡力要提防的事物,如今卻有着土壤可以滋生。所以,互聯網既是天使,但卻同也是魔鬼。
因此,互聯網的黑暗面,也就是時代給予我們,其中之一個最需要克服的挑戰。
最後,我向讀者鄭重推薦《商業周刊》這篇文章,以及戈寧相關的演說視頻:
www.businessweekly.com.tw/KBlogArticle.aspx?id=15837
www.ted.com/talks/wael_ghonim_let_s_design_social_media_that_drives_real_change?language=en
蔡子強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