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上周我提出了一些對貨幣政策及理論的質疑。過去8年全球極度(過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對刺激實體經濟的效果證明非常有限。就算在第二個層面,以刺激通脹為目標也不算成功。寬鬆貨幣政策唯一成功的就是推高資產價格(asset inflation)。美國經濟已可算比較強,但上周聯儲局態度仍非常鴿派,暗示加息步伐放緩。美元大跌而美股繼續神奇反彈,逆轉年初的頹風,道指及標普成功翻正(G20在上海是否真的達成秘密Plaza Accord?)。1個多月前我已大膽看好全球股市,總算正確。短期可能需要稍為消化升幅,但中線並不悲觀,AH、台股尤值得留意。
股市不悲 AH台股值得留意
負利率正在世界各地蔓延,明顯對銀行造成嚴重傷害,那麼為什麼歐日多國央行要繼續呢?答案是他們別無選擇。全球經濟持續放緩,反通脹(disinflation)之勢已成,如未能及早阻止,更將逐漸邁向更難搞的通縮(deflation)。我認為通縮的最根本原因是隨着科技發展,愈來愈多的貨物(products)如食物、成衣、信息科技,以及最重要的能源,供過於求將成新常態,價格都將長期下跌。未來連服務(services)都極可能將遇上同一命運。
人類史上絕大部分的時間,尋找足夠食物是生存的最大挑戰。250年前工業革命的來臨,情况開始有所改變。當時的英國經濟學家Thomas Robert Malthus還未察覺此革命的威力,竟還悲觀預期人口增長過快,食物供應將跟不上而引發大饑荒。幸運地Malthus大錯特錯,隨着蒸氣機的發展,機器動力逐漸取替人和動物;農業、紡織、鋼鐵等行業的生產效率得到驚人增長。因此全球人口和平均壽命都可以不斷增長。工業革命中期亦曾經歷過一些稱為Luddite的舊式手工紡織工人的抵抗,擔心失業而四處破壞工廠。但在時代的巨輪下,他們注定失敗。更重要的是直至最近,機械化改變了但並沒有減少就業,只不過農夫變成了工廠工人,繼而工人再變為軟件開發員,工作變得更高層次,更抽象。但到了AlphaGo大勝人類圍棋冠軍的今天,這運用智慧而令就業層面不斷升級的趨勢能否延續,已不再肯定。
能源瓶頸已變為儲能
工業革命其實亦是能源革命。人類食物的瓶頸逐漸打破,瓶頸轉移到機器的「食物」,直至最近,幾乎全來自化石能源。化石能源有固、液、氣三個狀態。工業革命初期先採用最多、最易使用,但能源密度較低且最髒的煤碳。天燃氣藏量亦非常多,較清潔,但不穩定,令運輸、儲存都較麻煩,所以一直較少使用。隨着內燃機及汽車的發明,我們開始大量開採及使用最穩定而能源密度最高的石油。直至最近七八年,有如Malthus的饑荒末日論,很多人都擔心所謂的「油產高峰論」(Peak oil theory),油價亦當然高見過每桶145美元。
但這石油瓶頸問題卻在2008年金融海嘯的「wakeup call」後,像奇蹟般突然解決。最重要的是美國頁岩油及頁岩氣的革命,每天石油供應量增加了200萬桶,導致嚴重oil glut。因此價格跌回八成多,低見每桶25美元。其次,再生能源尤其是太陽能將徹底改變能源的未來,更或可改變氣候變化的厄運。發電成本在5年內跌超過六成,已具競爭力,未來應可再跌一半以上(安裝成本有很大減低空間)。能源瓶頸已變為儲能,能源密度最高的仍暫為鋰電池(雖仍只有石油的十五分之一)。全球四大鋰生產商之一的天齊鋰業(A股股票代號:2466)值得留意。
供過於求成人類新常態
除了供給方的過剩問題,全球對能源以至大部分貨物的需求方亦面臨增長減慢或下跌的問題。主要原因有三:第一,電動車的年代即將來臨。彭博估計到了2023年,電動車的年銷量約500萬輛,減少每日石油需求200萬桶,威力等同頁岩油革命,長遠油價定必繼續走弱。有人更懷疑沙特、俄國等不願減產的真正原因是擔心未來根本沒有買家,所以趁早盡沽。物質需求減弱的第二個主因是發達國家和中國的人口增長放緩加老齡化;它們已代表了全球GDP的七成以上,印度和其他發展中國家暫仍未足夠成為新的火車頭。
第三個亦是最具深遠意義的原因是社會的智能化趨勢。信息科技本來就是運輸的部分替代品,VR技術的發展更必加強此趨勢。另外,Uber、Airbnb等企業正開拓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模式,再加上智能電網、LED照明,以及更厲害的物聯網(IoT)等科技,將令需求方變得更有「效率」,我估計未來能源需求可減少一成以上。
下周如有空,再研究這物質「供過於求」新常態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中環資產持有天齊鋰業的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 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股市不悲 AH台股值得留意
負利率正在世界各地蔓延,明顯對銀行造成嚴重傷害,那麼為什麼歐日多國央行要繼續呢?答案是他們別無選擇。全球經濟持續放緩,反通脹(disinflation)之勢已成,如未能及早阻止,更將逐漸邁向更難搞的通縮(deflation)。我認為通縮的最根本原因是隨着科技發展,愈來愈多的貨物(products)如食物、成衣、信息科技,以及最重要的能源,供過於求將成新常態,價格都將長期下跌。未來連服務(services)都極可能將遇上同一命運。
人類史上絕大部分的時間,尋找足夠食物是生存的最大挑戰。250年前工業革命的來臨,情况開始有所改變。當時的英國經濟學家Thomas Robert Malthus還未察覺此革命的威力,竟還悲觀預期人口增長過快,食物供應將跟不上而引發大饑荒。幸運地Malthus大錯特錯,隨着蒸氣機的發展,機器動力逐漸取替人和動物;農業、紡織、鋼鐵等行業的生產效率得到驚人增長。因此全球人口和平均壽命都可以不斷增長。工業革命中期亦曾經歷過一些稱為Luddite的舊式手工紡織工人的抵抗,擔心失業而四處破壞工廠。但在時代的巨輪下,他們注定失敗。更重要的是直至最近,機械化改變了但並沒有減少就業,只不過農夫變成了工廠工人,繼而工人再變為軟件開發員,工作變得更高層次,更抽象。但到了AlphaGo大勝人類圍棋冠軍的今天,這運用智慧而令就業層面不斷升級的趨勢能否延續,已不再肯定。
能源瓶頸已變為儲能
工業革命其實亦是能源革命。人類食物的瓶頸逐漸打破,瓶頸轉移到機器的「食物」,直至最近,幾乎全來自化石能源。化石能源有固、液、氣三個狀態。工業革命初期先採用最多、最易使用,但能源密度較低且最髒的煤碳。天燃氣藏量亦非常多,較清潔,但不穩定,令運輸、儲存都較麻煩,所以一直較少使用。隨着內燃機及汽車的發明,我們開始大量開採及使用最穩定而能源密度最高的石油。直至最近七八年,有如Malthus的饑荒末日論,很多人都擔心所謂的「油產高峰論」(Peak oil theory),油價亦當然高見過每桶145美元。
但這石油瓶頸問題卻在2008年金融海嘯的「wakeup call」後,像奇蹟般突然解決。最重要的是美國頁岩油及頁岩氣的革命,每天石油供應量增加了200萬桶,導致嚴重oil glut。因此價格跌回八成多,低見每桶25美元。其次,再生能源尤其是太陽能將徹底改變能源的未來,更或可改變氣候變化的厄運。發電成本在5年內跌超過六成,已具競爭力,未來應可再跌一半以上(安裝成本有很大減低空間)。能源瓶頸已變為儲能,能源密度最高的仍暫為鋰電池(雖仍只有石油的十五分之一)。全球四大鋰生產商之一的天齊鋰業(A股股票代號:2466)值得留意。
供過於求成人類新常態
除了供給方的過剩問題,全球對能源以至大部分貨物的需求方亦面臨增長減慢或下跌的問題。主要原因有三:第一,電動車的年代即將來臨。彭博估計到了2023年,電動車的年銷量約500萬輛,減少每日石油需求200萬桶,威力等同頁岩油革命,長遠油價定必繼續走弱。有人更懷疑沙特、俄國等不願減產的真正原因是擔心未來根本沒有買家,所以趁早盡沽。物質需求減弱的第二個主因是發達國家和中國的人口增長放緩加老齡化;它們已代表了全球GDP的七成以上,印度和其他發展中國家暫仍未足夠成為新的火車頭。
第三個亦是最具深遠意義的原因是社會的智能化趨勢。信息科技本來就是運輸的部分替代品,VR技術的發展更必加強此趨勢。另外,Uber、Airbnb等企業正開拓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模式,再加上智能電網、LED照明,以及更厲害的物聯網(IoT)等科技,將令需求方變得更有「效率」,我估計未來能源需求可減少一成以上。
下周如有空,再研究這物質「供過於求」新常態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中環資產持有天齊鋰業的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 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