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潘迪藍:中國瘋狂掃貨 外資套現良機長青網文章

2016年03月2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3月21日 06:35
2016年03月21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中國大陸企業近期進行的一輪大型跨國收購合併,讓很多人摸不着頭腦。2月3日,國有企業中國化工集團宣布,以每股作價465美元、總代價430億美元收購瑞士農業化學品巨擘先正達(Syngenta)。而由民營企業安邦保險集團牽頭的投資財團則在上周提高對美國喜達屋酒店(Starwood Hotels)的收購價至132億美元。在兩者的帶動下,今年第一季內地企業的國際併購交易額大有可能超過1000億美元,幾乎等於去年全年總計。究竟是什麼推動這股資金洪流?


我們相信,有兩組因素,分別涉及長期和短期的關係。事實上,以中國大陸的經濟規模和金融分量來說,它在全球併購方面變得舉足輕重,是很正常的事。人們對此關注,不單是因為數字相當大,更因為中國大陸在這方面是新崛起者,令人產生了好奇心。


憂人幣貶值 內企向外併購

根據Dealogic的數據,去年中國大陸對外併購的總交易額是1060億美元,這其實只是去年全球併購總交易額(包括不同國家內部的交易)5萬億美元的大約2%。但這些數字有些水分和誇大,是因為它只計算所有宣布了的併購出價,卻沒有扣除最終失敗的交易。而Rhodium Group的估計數字就只計算完成的交易,比較仔細。它認為,去年中國大陸對外的總投資是610億美元,大約是全球跨境投資交易額1萬億美元的6%。這個比例的確在快速上升,但與內地GDP佔全世界GDP的14%相比,並沒有脫節。即是說,過去幾個月,中國併購金額是空前的,這就是短期的因素。


明顯地,內地股市資金,加上對人民幣貶值憂慮,強化了內地大型民企向外投資、將其投資組合多元化的動機。去年,內地其中兩家最大的民營企業集團安邦和復星宣布的向外併購交易額,就分別高達47億美元和50億美元。兩者都聲稱,它們是效法美國股神巴菲特的投資旗艦巴郡(Berkshire Hathaway)般,利用其保險業務的現金流,來為併購交易提供資金。此外,內地最大的科網公司阿里巴巴去年的向外投資額,亦高達14億美元。


一帶一路為「走出去」提供政治理由

至於另一個刺激內企「走出去」的因素,則幾乎可以肯定是中央政府的「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從技術上來說,「一帶一路」是在中亞和東南亞投資基建的計劃。但內地企業和地方政府對它的演繹卻廣義得多,它們將此視為,內地領導人認可企業向海外投資的政治信號。


演繹這個因素時要小心謹慎。有一種傾向認為,內地企業近年增加向外投資,就好像1980年代日本企業大舉向外投資般,是一批神秘的政府高官統籌的統一戰略。「一帶一路」戰略印證了這一觀點。對「一帶一路」更準確的理解是,它為內地企業提供了一個方便的政治理由,去進行各種向外投資。其結果就是,近期各大企業爭先恐後、倉促忙亂地向外進行併購。


民企追求高利潤 投資板塊趨多元

曾幾何時,中國向外直接投資,只是其國有企業在資源和基建方面的交易,但正如我們幾年前已指出,中國的情况已變得瞬息萬變。首先,是民營企業佔對外投資的比重愈來愈高。根據美國企業研究所的數據,內地去年宣布的對外投資交易額中,至少有30%,即大約320億美元,是來自民營企業(該研究所的數據與Dealogic的數據一樣,計算所有宣布了的併購出價,而不是只計算已完成的交易)。


其次,內地有興趣投資的板塊正在不斷擴大。Rhodium Group的數字顯示,在內地對外直接投資中,能源和材料板塊的比重已由2011年的83%,急劇下降至2015年的16%。內地有興趣投資的板塊現時十分多元化,包括消費品、科技、娛樂、金融服務、工業和房地產等。


儘管房地產方面的交易往往成為媒體的頭條新聞,例如安邦保險集團收購紐約的華爾道夫酒店(Waldorf-Astoria Hotel),以及SOHO中國(0410)購入美國通用汽車大廈的部分股權,房地產在內地對外直接投資中所佔的比重其實是相對較小的。這亦有別於一般人的固有概念──內地民營企業家在外國購買資產,只是因為害怕將來會受到貪腐調查,所以預早將資金調出境外,以便將來隨時可以出走「逃亡」。較為符合上述的投資佈局的解釋是,內地的民營企業都想追求較高的利潤,所以才尋求新的市場機會和投資組合多元化。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過去幾個月,當內地的監管機構試圖阻止資金流出,以穩定人民幣匯率時,內地的對外直接投資卻這樣急劇上升。如果北京真的很想阻止資金流出,為什麼又會對向外投資開綠燈?其實,這並不是真的那麼令人費解。過去一年,從內地流出的資金,大部分都是來自進口商和出口商償還外幣債務以及進行對冲。基本上,並沒有一般人概念中的富有人士捲着資金「外逃」的情形。因此,內地的監管機構一方面收緊短期資本流動的限制,以免人民幣匯率不穩定;另一方面,卻同時放寬較長期的對外直接投資,如實質資產等。


吼新手出價過高 賣產獲利

從長遠來看,國際資產組合更加多元化,將會產生大量的收入,有助加強中國的收支狀况。這就好像日本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對外投資激增,令該國後來即使遇到貿易盈餘減少,仍然能夠持續錄得經常帳盈餘。由於累積了龐大的貿易盈餘,現時的中國有如1980年代後期的日本,正大步邁向成為全球最大的淨債權國。


中國的國際投資將會愈來愈多來自民營企業,而不是來自內地官方的儲備和國有企業。很有可能這些新手或會出手過高,就好像1980年代日本投資者,以及內地國有企業近年的商品牛市時期那樣。對外國企業來說,這可能是一個出貨套現的好時機。


GaveKal Dragonomics資深經濟師

[潘迪藍 國際視野]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